2013:南采从泥泞中崛起(连载之七)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南泥湾采油厂战胜2013年
特大持续强降雨,全力抗灾自救、恢复重建纪实
张兴源
英模篇(下)
一
就在撰写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的过程中,记者曾不止一次回想起有关大庆“铁人”王进喜的各种报道、回忆录和电影。对比之下,南采众多的英模们,一个个都有点“铁人”精神,但每个人又都有着属于不同时代以及他们各自所特有的饱满而又鲜明的个性和特征——
艾安文,供电车间副主任。这个身高一米八三的帅小伙儿,曾是北京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成员之一——也曾是我们延安人的骄傲。父亲早在半年前即已被诊断出患有胃癌,他也曾请假陪同母亲一起带着父亲到西安看病。然而进入7月份以来,尤其是7月22日以后,全厂八条主干供电线路全部瘫痪,支线也大部分无法正常供电了。于是,作为车间副主任的他,便一心扑到工作上,再也顾不得多想父亲病重的事情了。就在他与队友们奋力抢修电路时,又传来他老家窑洞倒塌的消息,而他仍然无法脱身回去料理。8月5日凌晨3点多,刚刚眯了一小会儿的他,突然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说他父亲的病情“有些变化”,希望他能回家走一趟。艾安文即刻便想到,一定是父亲病危了,要不然,母亲不可能在厂里最需要他的时候打这个电话的。于是,迎着夜色,他心情忐忑地匆匆赶回家去。当他踏进家门的那一刻,看着躺在沙发上已然一动不动的父亲,便一头栽倒在父亲脚下。厂里不少人都知道,艾安文是一个孝子,老父临终前竟然没能最后见一面心爱的儿子,这给这位极其孝顺的儿子留下的,定然是一种永难愈合的伤痛。安葬父亲之后,没耽搁一天,他便带着对父亲的深深歉疚,又回到了架线前方。他说,小时候念书,咱握的是“笔杆子”,服兵役时我护卫的是“旗杆子”,现在我整天打交道的又是“电杆子”。——他热爱这份“创造光明”的美好事业。
赵飞,一个普通的劳务派遣工。作为采油三大队六班组长,他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对南采全员性的抗灾自救和恢复重建抱着一种事不关己的旁观态度,而是以主人翁的积极进取姿态,自始至终参加了全厂的救灾与恢复重建。7月24日,他在暴雨中组织采油工逐一撤离到队部并将他们安置好,刚刚坐稳,又接到电话通知,说“赵7井”附近倒伏3根电杆,电线已经铺到路面。为防止行人触电,他立即带领两名采油工,再次冒雨徒步前往赵7井。道路已被冲毁,3个人手挽着手,在泥泞中相互支撑相互扶助着到达井场。看到电线铺了一地,他当即把两名采油工留到沟口方向警示路人,自己则从赵7井对面的玉米地绕行至后方阻止其他行人。5个小时后终于等到了电工班的维修人员,竖起了电杆,架好了线路,解除了险情。等他们回到队部,已是次日凌晨1点多了。整个汛期,他坚持24小时在岗。遇通信中断时,多次徒步前往队部请示和汇报工作。8月3日,连日劳累的他病倒了,不得不住院治疗。然而仅仅两天后,嘴唇依然发白的他,却又偷偷溜出医院,迫不及待地投入抢险战斗之中。
共产党员许永胜,采油一大队主管生产和安全的副大队长。上世纪末,许永胜通过考学进入延长石油,并由一个普通修井工、丈量班班长、生产科调度,一直到2011年参加采油厂公开招聘而走上了一大队副大队长的岗位。母亲在城里照料着他10岁的儿子,父亲还在农村伺候着他87岁高龄的爷爷。儿子本来在延师附小上学,可为了自己的工作之便,他把孩子转到了寄宿学校。假期正是孩子与他团聚的时候,可奋战在抗灾抢险一线的他,又哪有时间照顾这份亲情?孩子不时打电话问他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他嘴上总是答应着“快了,快了”,却很难兑现自己的这份“快了”的“许诺”,仍然坚守在抢险一线。因为道路堵塞,有时要绕行20多里地实施抢险救援,脚上打起的血泡疼得他难以站立,但稍事休息后,他又跟战友们一起快乐地投入了新的战斗。若是有人问他这么拼命苦干,值吗?他一定会说:“值,非常值!只要我看到咱大队和咱南采转动起来的抽油机一天比一天多,我心里就热乎乎的,比什么样的好事都让人高兴。”
宋晓鹏,采油二大队一名普通采油工。然而,面临险情,他所表现出的凌厉精神却一点也不“普通”。7月24日中午12时许,他所在的班组“新206井”丛井被山体滑塌下来的泥土冲毁,抽油机被完全掩埋,储油罐被推翻,罐中的原油外泄。得知这一消息后,他一边向上级汇报,一边立即组织班组所有工人赶往现场抢险。到达现场后,他看到储油罐外泄的原油马上就要流到附近的玉米地里了,来不及多想,他即刻跳进泥潭,与工友们一起用树枝、水桶、水瓢等“原始”工具,将漂在泥水上的原油揽起来,装进环保袋,揽不起的,便用吸油纸吸起,再装进袋子。泥水混合着树枝柴草,灌进了他的雨鞋,脚被划破了,而他却浑然不觉。同日,新120井场已是“汪洋一片”。油罐里的原油不能及时被排出,雨水随时可能淹没储油罐。为了防止污染,他按照大队要求,迅速组织人员用塑料布把油罐盖住,用装有胶泥的纺织袋压住罐口及四周。上百斤的胶泥袋和着雨水更加沉重,他扛着胶泥袋来来回回不知跑了多少趟。后来当记者请他叙说这一经历时,他犹豫着说:“当时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那股子劲头,心里什么都不想,只一心想着赶快把油罐口压住,不能让雨水流入罐内,造成污染。”经过5个小时的激战,罐口被安全盖住,油罐周边被加固,险情终于排除。而他,此刻像是一个泥人,瘫软在泥坑里,一动也不想动。——“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宋晓鹏和他的战友们一起,用自己的实干精神,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即已在工人阶级中间广为流传的这两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脚。
姬乃忠,采油一大队采油班长,现年60虚岁,明年4月他就要退休了。单是采油班班长一“职”,他就干了20年以上了,而他仍然像新工一样,热爱着厂里的一切,从不厌倦。哪里出现险情,他会比年轻人还要蹦得快,总要最先赶到事故现场,以他一个老工人多年积累的经验,精细勘察,妥善处置。大队领导因为他年纪大了,劝他多休息,他却坚持说:“正因为年纪大了,马上要退了,才更应该多干一点。要不然,等我退了,再想干也没有‘草场’了么!”与老姬一样,柳林大队的黄柱,现年也是60虚岁,明年8月,他也要退休了。可他跟老姬的想法也完全一样,一定要趁现在还能“动弹”的时候,多给厂里出点力,多为事业流点汗。他是柳林大队党务工作干事,虽说他没有“党支部书记”的名分,但事实上他已经把该大队全部的党务工作重担都挑了起来。该大队主持工作的副大队长黄立平向记者介绍说:“有了老黄这位好搭档,党务工作方面的事情,我只要在原则上把把关就行了。而他的党务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战斗力。”——南采兴盛我荣耀,站好最后一班岗。这是许多即将“到龄”的南采老员工们共同的心声。
张杰,厂办公室小车队驾驶员,劳务派遣工。作为厂领导的驾驶员,他在做好其本职工作的同时,抽空就参加抢险救灾,搬石头,扛沙袋,挖淤泥,垒井台,到处都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利用自己丰富的驾驶经验,前往危险路段勘察路况,并驱车在复杂道路上营救和疏散被困人员50多人;在接送厂领导到达目的地后,帮助受灾区域单位运送物资近百次。一个多月来,他一直没有回过一次家。其间妻子因病住院,孩子无人照料,只能托付给邻居,而他只能在电话中安慰妻子和孩子。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感动着每位驾驶人员,在他们当中树立起了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典范。
跟张杰一样,南采所有的劳务派遣工,没有一个人在抢险救灾的战斗中打退堂鼓,没有一个人关键时刻掉链子。——既然加盟南采,他们就不再把自己当作“外人”来看了。
同样,南采也绝没有把这些劳务派遣工当作“外人”。记者注意到,在南采的英模榜上,“劳务派遣工”占据了相当的篇幅。而这些劳务派遣工英模人物,不仅有厂级的(数十位)、油田级的(4位),而且还有集团级的(2位)。
二
——厂长陈东。
如果说有谁被评为先进劳模之后,会出现不同的“看法”与“说法”的话,那么,从南采干部职工的言谈中,记者深深感觉到,陈东厂长之被评为集团公司的先进个人,不单在南采,便是在集团公司所有成员单位当中,应该也是最没有争议的一位了。在此,完全无须记述有关陈厂长个人的任何“大事”,因为他的那些“大事”,也便是南采的“大事”,而那一切,上文中已经做了较为充分的展示。此刻,我们只需透过几件“小事”,来看看陈东厂长在整个南采的抗灾抢险和恢复重建期间与众不同的侧影——
在约见陈厂长之前,记者已经从陈厂长早先的照片中看到,这是一位肤色细腻而白皙、目光敏锐、气度高雅的领导人。然而,出现在记者面前的陈东厂长本人,却是一个皮肤粗糙、脸色发暗,仿佛一位种地老农似的,再朴素不过,也再普通不过的中年汉子。无须多说,这都是今年7、8、9月间那如火艳阳和如刀风雨给他的“恩赐”。他曾向记者说起过这样一个细节:妻子因病在西安住院期间,他只请假陪过一两天,便匆匆赶回厂里,与全厂干部职工一起度过了那抗灾抢险、恢复重建的日日夜夜。而在陪护妻子的那一两天里,他所牵挂的,也仍然是厂里的事情。“一滴汗水一滴油,争当抢险救灾排头兵”这两句话,就是他在陪护妻子时想出来的。他说他不愿意用什么“万众一心”啊,“众志成城”啊,“铜墙铁壁”啊,“战天斗地”啊那些个“虚”字眼,他要用职工们最是心领神会而又最能拨动他们心弦的语言,调动大家的情绪,凝聚员工的力量。当他把自己的这个“创作”最先告诉妻子时,妻子既为他的陪护不够“专心”而“愠怒”,也为他时刻都在牵挂着公家的事业而深受感动。“我说,你还是早点回厂去吧,那么大一个摊子,撂在那里,不光你自己不放心,连我也觉着心里空落落的……”——一个一心一意干事业的领导者,一个全心全意支持着他的好妻子。
后来,当妻子想知道厂里救灾抢险和他本人的身体情况时,他便用手机自拍了一张照片给妻子发了过去。没想到妻子看过照片后,给他发了这样一条短信:“老公,离开我短短几天时间,你就老了许多,看着你又黑又瘦又‘丑’的样子,真叫人心疼。你可要多多保重啊……”看着这条“爱恨交加”的短信,陈东厂长本人却在心里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了给国家解难、救急、争气、争光,人家大庆‘铁人’王进喜喊出了‘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时代强音。事实上,年仅47岁的‘铁人’王进喜便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这个为中国石油工业大打翻身仗而献出了年轻生命的钢铸‘铁’打的‘人’,又岂止‘少活20年’哩——咱这点奉献倒算得了什么啊!”
在南采的那一个个“受难日”里,陈东厂长像是他自己家里发生了什么大灾祸似的,整天都黑着个脸,日夜思谋的全是如何抢险,如何救灾,如何保证干部职工的人身安全,如何恢复生产,如何提高产能,如何在大灾之年照样保质保量完成全年采油、泵油任务……有一天,厂里的几位女职工在厂部楼道里说说笑笑地走了过去,听到这么“开心”的说笑声,气得他浑身哆嗦。他即刻喊住这几个女职工,不假思索地训斥道:“你们笑什么?啊?厂里遭了这么大的灾,全厂员工都在抢险救灾,你们怎还有心思说笑啊?”看似小事一桩,但陈东厂长觉得它所暴露出来的思想倾向却绝对不容小觑。于是,他严肃地责令这几个女职工在厂部领导干部会议上做了深刻检查,并将此事通报给各生产单位和各辅助生产单位,要求各基层一线注意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一定要做到使每个干部职工的“身”与“心”,全都操在抗灾抢险、恢复重建上来,而绝不允许任何人“神”不守“舍”,“心”有旁“骛”。
陈东厂长说,威严的大自然,它不仅改变着山川地貌、河流走向、草树盛衰、万木荣枯,而且也在悄然改变着人们对于外物不同的心理感受。古人有“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晚唐李商隐)的诗句,在我看来,那是一种生命之秋的深情回眸,也是从烦嚣人世片刻脱身的寂寥与空阔。过去我不仅非常欣赏这样的诗句和这样的意境与情调,喜欢静夜“听雨”,而且我还特别喜欢在雨中散步,雨中打球,雨中与一二友人伞也不打地边走边聊。然而,自打我厂因为连续强降雨而遭遇了如此惨重的灾情损失之后,一听到“雨声”我就变得紧张起来,焦躁起来,甚至恐惧起来。我会不由地打开门,无数次地向外张望,甚至我会不停地打电话,与各采油大队和各附属生产单位联系,好像又要有大灾难来临似的。大诗人李商隐所营造的过去我曾经认为幽静脱俗、美不胜收的意境,在经历了这场严重灾情之后,我恐怕今生今世再也无缘欣赏和“认同”了。
三
作为油田公司先进个人,当记者多次设法采访副厂长官保林同志时,他却一再表示,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要说起来,他跟其他厂领导也都一样,无非是自从灾情发生以来,24小时吃住在基层,劳动在基层,谋划在基层,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无怨无悔而已。所不同者,因他长时间未曾回家,妻儿在暴雨期间很少外出,整个家园给人以长时间没人打理的印象,于是,有一天晚上竟有小偷光顾,妻子孩子吓得抱成一团。“失盗20多天后,当我终于有时间回家照看一眼时,妻子给我叙说起当时情景,仍然禁不住泪流满面……”然而一想起洪水中他总算跟四大队领导们一起把49名工人安全撤离,他就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我们不论干什么事业,最终不还都是为了人吗?我的这种‘成就感’就来自于此。”
王海洋,厂办公室主任,厂长助理。当记者问起2013年7、8、9月份有关他的经历时,他几次都是欲说还休。他所经历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从何说起呢?办公室作为采油厂的中枢神经机关,从组织抢险,到实施救援,从厂区各部门到各生产单位,没有一件事情是不经过他和他所在的办公室的。而作为厂长助理的他,总是厂长走到哪里,他就要跟在哪里。厂长所要了解的情况,他必须先要熟悉;厂长要去的地方,他一定会先打前站。自从走上厂办主任这个岗位,他就把当好厂领导的参谋,视为自己的本职工作,从未有过一时一刻的懈怠。在那3个月的抢险和恢复重建当中,连续五六个日日夜夜没合眼,对他来说是常有的事。“我们厂办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除我之外,我办还有吴昊、朱凯龙、樊黎明三位副主任,他们也都在抢险救援当中发挥了其他人很难替代的重要作用。有时已是半夜三更了,从一线撤回来的工人们没有休息的地方,他们毫不犹豫腾出自己的办公室,并主动给一线撤回的工人们提供报纸刊物,让他们及时了解厂里和外面的情况,并用厂里的实际情况平息谣传,告慰家人。整个厂办人员,在上传下达、组织抢险、实施救援、后勤保障、档案抢救以及在紧急恢复网络和固话线路等各项行动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评说:王海洋和他的科室战友们,不愧为厂领导的左“膀”右“臂”。
何媛,南采团委书记,南采共青团员和先进青年的杰出代表。在南采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暴雨灾害袭击的当口,南采大地上奋战着一支支年轻的抢险救援、奋力重建的生力军,而这一支支生力军的主体,正是南采的党、团员和先进青年。作为厂团委书记的何媛向记者介绍说,早在连续强降雨的前期,也就是2013年7月12日,我们就以团委名义发出了《防汛救灾倡议书》,号召全厂团员青年迅速行动起来,投入抗灾抢险和恢复重建当中去,凝聚正能量,发挥正能量,传递正能量。在恢复重建的关键阶段,我们又先后两次组织了“弘扬抗洪精神,促进油田发展”抗洪救灾先进事迹演讲会。这两次演讲会的举办,很好地起到了凝心聚力、鼓舞士气,共克时艰、再创辉煌的巨大作用。如今回想起来,我们的共青团员和先进青年之所以在抢险自救、恢复重建这个最是艰苦的关键时刻,能够成为冲锋在一线的生力军,与我们平日对团员青年进行的关于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以及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多年来,我厂团委持续开展了以服务生产为主线,“让雷锋生命在我们身上延续”的主题实践、志愿者服务、“春蕾”爱心助学、基层采油青工实践操作技能传教、对口帮扶拜师结对子、科室便捷服务等系列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服务精神,在工作中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青年是成功的希望,青年是事业的未来,这一点在我们厂表现得尤其突出。此次我厂、油田、集团评出的先进个人,共青团员和优秀青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让我这个主管团员和青年工作的部门负责人感到无比欣慰。
四
亲爱的读者朋友,假使您要问今年7月以来,南采的干部职工中,有多少人,晚上打吊针而白天照常出工抢险;有多少人,其家人生病住院而他们未曾陪伴看护;有多少人,自己家、父母家、岳父母家的房屋倒塌却顾不上回去料理;有多少人,因为连续一两个月奋战在抢险一线没能回家,从而使得家中受潮,墙皮脱落,电器锈损,家具变形;有多少女工,在孩子、丈夫、老人、家事与工作之间纠结,而她们毅然选择了工作,坚持在一线;有多少青工,面对与恋人幽会还是与油井共存,他们连头也不回地奔向了工作岗位;有多少个身份“待定”的劳务派遣工和临时工,把自身利益与南采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不计个人得与失,誓与南采共荣辱;有多少个像姬乃忠、黄柱那样的行将退休的老职工,仍然一如既往地工作着、奋斗着,与全厂员工一起牢牢“看护”着南采的“家当”;有多少人,在这一两个月里因为奋不顾身抢险救灾,曾与“死神”擦肩而过;又有多少人,恰在这一两个月当中,为了恢复重建,竟与“爱神”失之交臂;而在延安全市各地,又有多少个职工家庭,曾经为了自己的儿子、女儿、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兄弟、战友在南采抢险救灾、恢复重建中的安危冷暖,不住地思思念念,牵肠挂肚,提心吊胆,彻夜难眠……那么,我相信,的确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算”得清、大概也没有谁会动脑筋去“算”这一笔笔“小账”的。因为南采人要“算”的,是他们用了多长的时间、花了多大的代价、挥洒了多少汗水,付出了多少心血,完满实现了灾后重建、恢复生产、力争大灾之年不减产的这一笔值得一“算”的“大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