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南采从泥泞中崛起(连载之六)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南泥湾采油厂战胜2013年
特大持续强降雨,全力抗灾自救、恢复重建纪实
张兴源
英模篇(上)
一
是的,南采人从泥泞中奋力崛起,勇敢前行,这不是神话,不是传说,而是由南采那一个个英雄集体和英模个人之大手笔,共同撰写出的一部气吞山河而又完全写实的经典巨著。
南泥湾采油厂纪委书记李玉强同志在跟记者的交谈中述说道,2013年7月的连续强降雨,对我们南泥湾采油厂来说,的确是一场空前大灾难,它使我厂经营几十年的“家当”毁于一旦,实在令人痛心。然而,大灾大难也正好成为检验我们用人制度、程序和着眼点的“试金石”。在如此大灾面前,我厂之所以没有一个干部关键时刻掉链子,反而是带头冲锋在一线,这正好说明我们平时在用人方面是严格按照组织程序,严格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运行的,说明我们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是严格、持续而有效的。也正因为我们有了这样一支完全可以信赖的干部队伍,我们的全体工人、包括那些尚未签订劳务派遣合同的临时工,都能做到与干部协同作战,与南采共担荣辱。“能文能武的干部队伍、能打善战的工人队伍、精益求精的技术队伍”,这曾经是我们南泥湾采油厂立厂兴业的资本。如今,在这三支队伍当中涌现出的先进英模,实在可说是多得难以计数……
显然,要向读者一一叙说南采那些英雄集体和英模个人,的确是一个任谁都会觉得力不从心的劳作。因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虽说早已被那一个个厂领导、中层干部和普通职工甚或是那些身份尚待“正式”的劳务派遣工和临时工们的事迹感动得热血沸腾而跃跃欲试(想要即刻投入创作)了,然而细问之下,他们仍然还不是集团、油田,甚或也不是厂里评出的英模。也就是说,那些听上去已经十分感人的先进事迹,相比于真正催人泪下、动人心魄者,仍有相当距离。
这里有一个十分笨拙、但依照有关厂领导的设想可能还算是比较稳妥和周全的办法,那就是在分别叙说这些英雄集体和英模个人之前,我们一起先把他们的名字熟悉一下,因为单是这份浸润着南采人之汗水、泪水与鲜血的名单,就足够我们好好记诵和品味一番了。他们是——
集团公司先进单位:南泥湾采油厂。
集团公司先进集体:南采油建科。
集团公司先进个人:陈东、赵磊、艾安文、张杰(劳务派遣工)、赵飞(劳务派遣工)。
油田公司先进集体:采油六大队、供电车间;
先进青年突击队:采油三大队、油田工程作业大队;
先进基层党支部:井下作业大队党支部。
油田公司先进个人:官保林、王海洋、李小庆(女)、郝东伟(劳务派遣工)、牛雪峰(劳务派遣工)、白延宁(劳务派遣工)、董治国(劳务派遣工)。
南泥湾采油厂所评先进:
抢险救灾先进集体:生产运行科、基建工程科、采油一大队、采油二大队、采油四大队、采油五大队、采油七大队、柳林采油大队、机修车间、注水大队等10个;
抢险救灾先进区队:油建科护路队、采油一大队岳屯采区、采油二大队新窑采区、采油四大队马坊采区、采油五大队万花采区、采油六大队刘台采区、采油七大队调度室、柳林采油大队注水区队、代电车间外线维护小队等10个;
抢险救灾先进班组:油建科施工二组、保卫科交警队巡逻一组、保卫科消防队消防四班、采油一大队岳屯采区采油三班、采油一大队康台采区采油二班、采油二大队杨家峪区队杨一班、采油二大队新窑区队新五班、采油三大队松树林采区采油五班、采油三大队松树林采区采油十班、采油四大队马坊二班、采油四大队马坊三班、采油五大队崔疙崂采油六班、采油五大队953绞车班、采油六大队刘一班、采油六大队刘三班、采油七大队电工班、采油七大队机修班、柳林采油大队燕沟采油一班、柳林采油大队沟门采油二班、油田工程作业大队测井三班、井下作业大队237绞车班、井下作业大队353绞车班、机修车间钳工班、供电车间外线维护一班、集油站收油一班、注水大队松700站注水一班等26个;
抢险救灾优秀基层党支部:采油五大队党支部、柳林采油大队党支部;
抢险救灾青年突击队:采油二大队女子采油区队、采油四大队青年突击队;
抢险救灾先进个人:朱凯龙、刘建、张伟(派遣工)、冯静、刘杰(派遣工)、陈洋(派遣工)、任彧辉(派遣工)、艾晓鹏、樊建兵、姬乃忠、徐延成、李龚、赵海龙(派遣工)、孙玉红(派遣工)、张国涛(派遣工)、余耀龙(派遣工)、朱海兵、姬文军(派遣工)、李峰(派遣工)、李江(派遣工)、宋晓鹏(派遣工)、王海斌(派遣工)、白云兵(派遣工)、冯学军(派遣工)、白延安(派遣工)、任如军(派遣工)、常秀平(派遣工)、郭忠华(派遣工)、吴志宏(派遣工)、白延林(派遣工)、呼旭光、峁永峰、周升宾、胡文强(派遣工)、高利平(派遣工)、周磊(派遣工)、李峰(派遣工)、高顺利(派遣工)、罗延清、郭小红、高德文、史建峰、霍保宏、刘有亮(派遣工)、史小冬、白建国、白延海、岳翠明、王小平、薛延龙(派遣工)、余海银、张峰、郭红兵、马庆、李宁(派遣工)、刘海、边正雄、范元磊(派遣工)、高健、李小强、赵勇勇(派遣工)、王召林(派遣工)、杜芳金(派遣工)、边正文、胡占鹏(派遣工)、郭延利、伏延宏、陈彬(派遣工)、靳志有、余耀宏(派遣工)、白延川等71人;
抢险救灾优秀共产党员:陈树才、王三波、杨海涛、许永胜、张胜军、南峰、王斌、孙延虎、赵磊、韩秀东、赵云、乔雪东、高小利、孙海军、张小涛、刘伟、黄立平、阿世荣、宁刚、文栋等20人;
抢险救灾青年突击手:袁飞飞(派遣工)、郭泰斗、曹如银、张富强(派遣工)、马仲栓(派遣工)、刘海瑞、王波、温瑞、郭亚云、马强强(派遣工)等10人。
尽管记者在此已经十分笨拙地引述了这个荣誉名单的全部,而他们,仍然只不过是3258名南采人抢险救灾、恢复重建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群像的极少数代表而已。
二
远在10年前的2003年9月6日至9月30日,中共延安市委机关报《延安日报》连载了记者本人的报告文学《龙乡儿女战洪图——黄陵县抗击“8·26”“8·29”特大洪灾纪实》一文,文中有一处记述了黄陵县双龙乡党委书记张浩云的两句话:“桥跨了,堤垮了,黄陵人的精神没有垮;路断了,电断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没有断。”张浩云的话语可谓字字千钧,且掷地有声!
自古道:“言为心声。”有了黄陵人民这样的表达,并且有了他们在与洪水搏斗中的忘我奉献精神,张浩云和黄陵全县人民抗洪抢险、生产自救的精神与身影,的确很难让人忘怀。然而与黄陵县张浩云他们的“言”“行”并重有所不同,南采人普遍都说,“我们这些人,只会干,不会说。”这一点在记者对于南采众多领导、干部、职工的采访当中,得到了确切的印证。
油建科,尽管我们在许多章节中已经看到他们的身影了,然而记者仍然不得不怀着敬意再次提到这个英雄科室。因为在记者的整个采访中,所到之处,无论是各采油大队,还是电力车间,几乎所有部门、所有基层干部与职工,都异口同声地提到油建科,并且不由自主地竖起了大拇指。工会主席靳兆华给记者介绍说,油建科负责全部道路的建设与维修。自打这个科室成立以来,他们就把保障道路畅通作为钻前工作的“先行军”,把服务一线生产,为采油队创造良好生产环境作为参与劳动竞赛的目标和宗旨。仅今年1至6月,钻前协调470余起,补垫石子约2600方,清理油区道路边沟80多公里。绿化井场48个,面积33亩;绿化道路边坡56亩。从灾情发生之初,我厂就制定了“路电同进”的抢险救灾原则。然而,说是“同进”,路开不了,其他一切都是白费。路要是通不了,所有单位部门都得跟着一块儿“窝工”。因此,油建科不仅担负着一般性的开路架桥工作,实际上他们等于是我厂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的排头兵。这个科室被评为集团先进集体,科室负责人赵磊被评为集团先进个人,我相信不会有任何人存有任何“看法”的。科室负责人赵磊说,7月份的连续强降雨,南采道路损失最惨。但我们没有让道路成为耽误油井修复和生产运行的障碍。我们科室人员全部出动,机械、人力一齐上,只用了短短5天时间,所有道路主干线全部打通。在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最为紧张的那些天里,我们科室每个人全都是没明没黑连轴转。8月28日之前,所有支线道路也全部恢复通行能力。科室的不少同志都是白天参加抢险救灾,晚上回来打吊针,第二天二话不说接着上“前线”。我们的主管领导、工会主席靳兆华跟我们一样,24小时值班。我们上一线,他也上一线,我们这里问题得到解决,情况稍有好转时,他便又去到他包的生产单位——柳林大队。多少个日日夜夜,跟我们一样,吃住在一线,奋战在一线。我深深感觉到,“领导在现场,就是一种生产力”!
生产运行科,平时负责组织、安排、协调、调度全厂生产。7月份以来,因为供电和网络信号中断,他们就因陋就简,以QQ群的方式与各生产单位取得联系。每天下午4点左右,该科室都要组织各大队负责人和技术开发部门领导开碰头会,了解当天抢险救灾情况,布置第二天恢复重建任务。那些网络尚未恢复的大队,他们便派人送达,保证厂里意图的完满贯彻落实,并保证24小时抢险值班和调度协调。自从7月初连降暴雨以来,南采灾情损失汇总就成了生产运行科一项新的常规性工作,他们就一线生产单位上报的灾情数据和图片资料,及时与相关职能科室对接处置,并将这些资料和图片第一时间上报各位厂领导和油田公司,确保每位相关领导及时掌握灾情,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救灾措施。在整个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过程中,生产运行科全体干部职工与全厂上下一样,团结一致,兢兢业业。科长陈延峰坚守岗位,身先士卒,厂部后山抢险、罐台倒塌捞油、抢拉倒伏电杆……中,到处闪现着他劳碌奔忙、挥汗如雨的身影。支部书记王志刚,副科长王三波、胡延毅,调度刘建、封华、王亚伟、王本明、高齐北等同志,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本科室防汛抢险指挥中心职能,为了随时投入抢险救灾,为了用自己的双手把雨灾损失降到最低,一个个全都默默地舍小家顾大家,挑战着体力极限和精神极限,为抗灾抢险和恢复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7月中旬至8月初,该科室职工培训工作曾一度中断,网络尚未全部恢复时,他们便提早恢复了这项工作。“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在南采而言,绝不只是一句口号。陈延峰科长表示,尽管我们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与别的大队和科室一样,我们科室的干部职工,或是一个多月没有回家,或是自己有病不请假仍然坚持工作,或是父母、孩子、妻子有病而没有时间陪伴,或是家里遭灾、亲人受难而无法自救等情况,也绝非一人一事。
无可争辩的是,采油六大队和四大队是南采的重灾区。当7月25日那场如同《圣经》中“创世纪”似的巨大灾难袭来时,这两个大队没等厂里统一安排救灾抢险任务,自己先干了起来。大型机械尚未开进时,他们使用铁锨、镢头、斧头、撬棒等原始工具,人人动手,个个参与,夜以继日,拼命苦干,仅仅几天时间,不但此前被泥石流淹没的大队部院子和一楼焕然一新,油井的恢复生产,也并不比别的受灾相对较轻的大队差。
采油七大队是由原建设煤矿重组而来。相比于其他各个生产单位,这个队老职工所占比例较大,煤矿时期积累的矛盾和遗留的问题不少,平日里,这个队“上访”的职工和家属相对较多。然而,当灾难袭来的那一刻,全队上下没有一个职工分心掉队,没有一个职工家属翻旧账,发牢骚,扯后腿。七大队大队长贾小东,一个被伏天的骄阳烤炙得满脸黝黑的“大男生”(贾小东本人大学毕业)不无骄傲地对记者说:“从这张图表上您完全可以看出——他指着自己办公室墙上的那张《南泥湾采油厂采区分布图》——我们队采区面积最大,受灾非常严重,损失相当厉害,但因为我大队在全厂8个采油大队中,共产党员最多,所以,我们仍属最早完成抢险救灾、恢复重建任务的大队之一。我大队党支部书记刘庆光同志,父亲病重时没能回去探望,父亲去世,他赶回去安葬之后,尚未来得及‘复三’便急匆匆归队,生怕误过了队里抢险救灾的最佳时机……”
柳林大队。在那些无法涉足于井场的日日夜夜里,所有职工每天早上都自觉按时来到队部,与队领导一起察看雨情、水情、灾情,等待出击一线的最佳时刻。还没等到天完全放晴,这群年轻人便像一头头被激怒的雄狮,冲向各自岗位,与厂里各有关单位一起,开路、架桥,埋杆、修井,终于抢在全厂各采油大队之前,第一家拿下救灾抢险、恢复重建的“金牌”。眼下主持柳林大队日常工作的副大队长黄利平,至今说起这段经历时,都激动得禁不住鼻子泛酸,眼睛发热。
注水大队。包抓该大队的副总工程师樊平天,这位研究生毕业的“专业石油人”向记者介绍道,受7月份的连续强降雨影响,注水大队15座撬装注水站不同程度受损,墙体坍塌23处,站内彩钢房损坏29间,稳流阀组间损坏42间,阀井池受损8处,撬装站整体被埋5座,罐基沉降12座,地基塌陷39处。站外管网普遍受损,注水干、支线断裂58处,滑坡至管线外漏98处,全厂管网70%以上埋深已不足冻土层深度。注水站井口不同程度受损,注水井掩埋超过57口,属南采重灾区之一。然而,这个站也跟其他所有先进队站一样,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自我救灾,自我求生。截至记者截稿,这个大队除部分管网埋深不足者尚待继续组织力量予以深埋之外,其他各项受损工程全部恢复重建,正常运行。
井下作业大队。大队长延琼向记者介绍说,汛期以来,我大队每天都有一位队领导坚持24小时值守。为全力抢险,我大队成立了由绞车工担当主力的40人应急抢险组,配合供电车间、油建科、基建科承担抢险任务。机动人员则配合采油队等部门承担其他抢险任务。在此期间,我大队共出动10人以上抢险队伍23次,累计539人次。大队同时安排运输车,运送抢险救灾物资;安排吊车起吊遇险肇事车辆,清理阻断道路的巨石和大树等大型障碍,共计852车次,每车日均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通信中断期间,该队对抢险人员做了周密安排,对住宿公寓楼者做了详细登记,一般不允许外出,特殊情况外出者必须报告行踪。在交通全部阻断,全厂干部职工全部撤离一周期间,井下队仍然安排15人坚守采油厂,职工公寓楼因安全隐患无法入住时,他们就在井下队部办公室打地铺值守,以备万一。大灾之后,面对全厂7600多口停产的油井,漫山遍野倒伏的抽油机,七零八落的井口装置,扭曲变形的技术套管,不见踪影的油管、油杆,他们就像战地医生面对漫山遍野的伤病员一样,心急如焚。于是,该大队全体出动,一口井一口井地排查病因,一台抽油机接一台地检修安装。从井下到地上,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从一个采油队到另一个采油队……
劳动服务公司。这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从连续强降雨之初,一直到2013年8月底,该公司经理高军一直坚守岗位,带领全体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和抢险救灾队,连续一个多月吃住在单位,奔波在一线,主动配合采油厂抢险救灾工作。他们先后参与了砂仁沟道路抢修、胜利水库抢险、电力抢修、油区道路抢修等多项急、难、险、重任务,并积极主动做好后勤保障、维稳工作和外协作业管理。高军经理向记者介绍说,抢险救灾期间,除我本人坚守单位指挥调度而外,我公司党支部书记杨生乔、副经理白延川、文栋、薛艳霞等,全都穿梭于公司到一线之间,冒着生命危险,及时给采油厂一线工人送去生活必需品和慰问品。迄今为止,我公司累计向南泥湾采油厂运送援助物资,折合人民币已经超过30万元,应该说尽管我们是个小单位,但我们也同样为采油厂的恢复重建,贡献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党委工作室,一个团结战斗、充满朝气的集体。在南采抢险救灾、恢复重建的日日夜夜,他们也跟厂机关的许多单位部门一样,完全打破了“行当”和“专业”的界限,像一群迎着战火、披着硝烟的“战地记者”,完全按照中共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抗灾自救和恢复重建中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员动员,无条件投入到抢险战斗和宣传鼓动当中,很好地做到了“宣传也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平日里,他们的镜头总是习惯于对准别人,而当面对记者本人时,他们一个个都显得局促不安,手足无措。显然,他们更加胜任的是采访他人,而不是被他人所“采访”。在与他们零星和片断的交谈当中,记者深深感觉得出,由于他们工作性质的特殊,他们有机会更加宏观、更加客观、更加深层地看待2013年夏天南采所经历的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装着一部属于自己的“南采受难史”“南采抗灾史”和“南采翻身史”,这是他们的采访报道得到厂党、政、纪、工、团等领导和上级机关高度认可的缘由所在。正是他们极其危险的“战地”工作,记录下了南采厂史上最残酷的一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其此之谓欤?
机修车间,一个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很少为人所知的单位。然而在整个的抢险救灾,尤其是恢复重建战斗中,这个队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不分昼夜,加班加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抢焊出更多的油罐,加工出更多的平衡管、短节和井盖,要把因为这场巨大灾害给南采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尽早尽快地夺回来。记者到这个车间采访时,主任边正文没有说出一句让人能够记得住的“豪言壮语”,只是默默地拿出一份2013年8月与2012年8月该车间的生产对比表。从这份表格上,记者可以清楚地看到:2012年8月,机修车间焊罐14个,加工平衡管300根,加工短节200根,加工并安装井盖100个。而2013年8月,这几个数字就被全车间的干部职工们分别给改写为:146、920、2250和480。
采访中,从厂领导到普通职工,都表达了这样一种真切的感受:抗灾抢险和灾后重建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所干的活儿相当于过去几年所干的,我们所受的苦,也是过去几年甚至十几年里才会碰上的。看过机修车间的这张默默无语而又对比鲜明、意味深长的表格,记者打心眼儿里信服这样的说法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