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钱罐
张林伟
1963年夏,我六岁半,姐姐八岁多。那一年不知何故,我家居住的平房重建,我们全家搬到原住房对面影院舞台后的一楼居住。也在那段时间,姥姥带着大妹回了妈妈的老家牡丹江。记得那天,妈妈带着我和姐姐送姥姥乘“东方红”号轮船离黄。我和姐姐都是第一次上客轮,感觉特别新奇,船上窗明几净、整洁舒适,而且居然还有一架钢琴!听妈妈以前港务局的同事说,这艘船是毛主席曾经坐过的船,我顿时改变了主意,吵着要跟姥姥一起去,可是妹妹当时刚满三岁,如果带上我姥姥肯定是顾不过来的。所以不管我怎样闹,妈妈还是带着我和姐姐下了船,一声汽笛鸣响,客轮缓缓驶向了东方。
那时,爸爸在长沙工作。妈妈怀着小妹,一边上班,一边照顾着放暑假的姐姐和尚未入学的我。妈妈工作很忙很忙,一日三餐都是吃食堂,她不放心我们出去玩,只能每天把我们锁在家中,让我们写字,做作业。
那时大家都没有什么玩具,院子里有的孩子用竹筒做了存钱罐,我们觉得很新鲜,于是妈妈拜托单位的木匠师傅给我和姐姐各做了一个。有了存钱罐怎能不存钱?此后,我们姐妹俩常以此为由向妈妈要零花钱。
那时我们住的地方距黄石大道只有五十米左右,近到街上冰棍小贩的叫卖声都听得到。每当这种时候,我和姐姐就都坐不住了,拿起存钱罐就开始摇。问题是钱有了,但门锁着啊。怎么办?翻窗户!因我们住的是舞台后的一楼,窗户离地面很有些高度,翻下来颇有难度,真真是需要兼具勇气、力量和技巧。但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冰棍对小孩子的吸引力是无法想象的,再难也得翻。但往往等我们摇出钱再翻窗户跑到大街上时,卖家早已走远,我们就只能耷拉着脑袋,失望而归,望眼欲穿地等待下一位小贩。后来妈妈知道了,把我们狠狠训了一顿,列举了一大堆翻窗跑去大街的严重后果,我和姐姐被彻底吓着了,从此再也不敢翻窗。
一眨眼到了秋天,姥姥带着大妹回来了,爸爸也回家了,妈妈又为我们添了一个小妹。当时小小的我有些失落,感觉爸妈和姥姥的爱又要被新出生的小妹分走,我又掉价了一点,但听大人们说小妹很漂亮我又很高兴。
妈妈做月子需要营养,爸爸跟我们商量把存钱罐里的钱拿出来给妈妈买营养品。我和姐姐乖乖的拿出宝贝存钱罐,爸爸用斧头将其劈开。结算时姐姐有八元,我只有二元多。我顿时大哭起来,喊着为什么姐姐的钱比我多那么多。爸爸说因为姐姐把钱攒起来,而我都花掉了。我顿时觉得很冤枉,嚷着好几次买冰棒,姐姐还是用的我的钱。爸爸哄我说不管钱多钱少,都得交给他为妈妈买营养品,都一样。可那怎么能一样?我不允许在“为妈妈买保健品”这件“大事”上我的贡献比姐姐少这么多,哭闹着让姐姐把钱还我……总之好一番折腾。至于爸爸最后是怎么将我哄好的,我已经不大记得了。
长大后再想起这些事才明白,其实妈妈给我们的零花钱是不一样的。多六元钱是什么概念,当时一根牛奶冰棒五分钱一根,六元钱可以买120根,我能比姐姐多吃那么多吗?姐姐长大了,需要零花钱的地方多些,就给的多点,而我还是个除了吃没有别的需求的小豆丁,自然给的少些。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我这辈子都不大会存钱,看见啥都想买,经常自我反省,可就是改不了……
作者简介:

张林伟 女 满族 已过花甲,退休十年赋闲在家,爱好游泳、乒乓球,喜欢文学,曾任黄石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黄石市女医师协会会长,中心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