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1月13日举办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把“加快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作今年的主攻方向和重点内容。这也意味着当前要“跳出教育看职教”,把职业教育融入我省疫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之中。
众所周知,商丘作为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结构特征是:一是来自城市周边的农民工务工人员多,二是传统服务业就业人口多,三是35岁以下具有初中级职称的技术工人多。面对这一庞大的劳动群体,应大力培育新型产业工人与技术能手。当前,要把人口资源的数量规模优势转变为素质红利,必须尽快推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
然而,当前“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叫好不叫座”,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职教内容方面:职业教学尤其是职业社会培训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教材和师资陈旧;二是办学机制方面:校企融合的双赢机制未见成效,企业不愿意停工停产进行员工职教培训,在校生因为顶岗实习与收入不挂钩也缺乏积极性;三是教学条件方面,一些工科职业教学往往简单示范,浅尝辄止,还缺乏相应的设备仪器等硬件基础;四是培训范围方面,当前的职业教育虽然冠以“大数据”“智能化”,但数字教学的师资资源不足,仍以传统产业教学模块为主,也未能针对数字产业与服务产业新业态、乡村振兴人才技能开发专项培训项目等等。
今年一季度,我市正在加速复产复工,不仅推进了产业链的重组重构,也推进了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此,应根据疫后的产业经济发展趋势,瞄准核心抓手,贯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将“人人持证、技能河南”落在实处。
(一)追踪产业动态。针对豫商经济开发区和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围绕技能人才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做好职业教育与产业培训的信息引导。为此:(1)追踪国际国内新兴产业技术,围绕智能制造、新型装备、绿色生产、电动汽车等产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组织行业专家,集体编制我市职业教育《新兴产业技术目录》与教学大纲。(2)针对产业状况和人力资源分布,编制我市《产业供需人才目录》,针对紧缺岗位,发布紧缺指数、技能要求、工作年限、任职能力、岗位年薪等等内容,构建从规模到结构的紧缺岗位信息系统。
(二)重视服务产业。我市服务业产值占比达到43%,尤其是传统服务业吸纳了大量就业。为此:(1)针对传统餐饮宾馆服务业“一看就懂”的特点开发可视化虚拟化的VR网络职教课程,降低教学成本、扩大社会培训规模。(2)以我市职业院校和技师学院为基地,围绕养老服务、月嫂医护、家居服务、物业管家等行业推广社会网络培训,设置服务型技能人才标准和考核晋级办法,提高传统服务职业荣誉感与尊严感。(2)制订传统服务行业“高级技师”的培育教学计划,全面促进传统服务业的精细化、差异化、人性化的质量提升,象“月子中心”那样,通过高质量、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来刺激和扩大社会需求,打造商丘的“就业海绵”。
(三)强化数字技能。我市数字经济方兴未艾,数字产业的进入门槛不断降低,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供了创新机遇。为此:(1)围绕数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开发应用场景,创新元宇宙等新型数字技能教学课程。(2)针对大数据与数字产业的创新需求,结合大中专院校计算机与软件专业设置情况,构建大数据产业校企合作联盟,搭建数字化人力资源培训平台。(3)结合商丘智能制造的实施与进展情况,制定智能制造工业软件设计与操作的专项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计划,培育商丘的“工业码农”。
(四)融入乡村振兴。后疫情时代,城乡融合与县域经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的各项政策。为此:(1)依托民权产业集聚区,对接兰考“三农职业学院”,开展针对农村职业技术、职业农民、农村成人继续教育的专项职业培训。(2)以政府采购的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培训机构面向农村提供农村电商、养殖技术培训、创业指导等培训服务。(3)引导我市技师学院、高级技校和技工学校“教育下乡”,开展农民工群体、返乡创业群体、留守青少年群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活动。(4)将职业教育与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相互结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促进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村支书等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五)市场导向改革。在当前“拼经济”形势下,我市将加大对民营经济和民办教育的支持;民办学校办学过程也是创业过程,具有机制灵活,贴近市场的特点,有助于推进市场导向的深化改革。为此:(1)依托大中型企业设置“技能名师工作室”,由企业自主选拔和培训,由我市人社局进行岗位绩效达标考核,以此推动企业“自主培训”模式改革。(2)扩大中华职教总社举办的“黄炎培职业技能大赛”的规模和影响力,积极参加由其举办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选拔比赛,探索“以赛促教”的培训模式改革。(3)鼓励企业集团兴办职业培训教育,放宽办学条件中“自有土地”的门槛限制,允许其租赁或借用土地开办培训机构。(4)鼓励企业集团办学,鼓励职业院校升本,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推动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形成良性竞争与错位发展,构建充满生机的多元化职教生态。
(六)共享职教资源。我市拥有6所高校和15万在校生,应发挥我市高校群落的自发协调功能,打破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本科高校与高职高专、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之间的制度壁垒,促进教学资源与培训资源的流动与共享。为此:(1)鼓励公办院校和本科高校作为“龙头学校”向技师学院、技工学校有偿开放图书资源、网络资源、实验仪器设备等等。(2)发挥河南中华职教社的统战功能和中介作用,由其牵头搭建职业培训人才库和专家库,为技师学院、技工学校、企业及社会培训机构提供兼职教师和行业师资资源,允许职业院校和本科高校教师到技师学院、技工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兼职。(3)统筹协调我市人社局与教育局的行政管理职能,先尝先试,探索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行政资源共享。
(七)加强国际交流。当前形势下,豫东开放桥头堡的地位将不断凸显,我市将逐步恢复国际人员交往和国际教育交流。为此:(1)利用国际产业链调整机会,开展国际先进产能的人力资源合作;拓宽国际视野,组织技术专家翻译德国、日本、瑞士、以色列等制造强国技师学院的培训教材,强化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2)在国际招商引进FDI(国外直接投资)先进制造业生产线的同时,配套引进境外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和培训机构。(3)推进我市先进制造企业“走出去”,通过国际职业教育推进我市产业工人“境外打工”劳务输出模式,促进我市劳工型国际服务贸易。
(八)构建系统工程。我市人力资源多而人力资本少,应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的民生工程,与金融、财税、社保、就业政策相融合,构建促进商丘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系统工程。(1)将支持职业培训与扩大就业的金融支持措施纳入当前我市普惠金融政策体系,改变财政补贴支持职教的单轨补助局面。(2)统筹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扩大就业的各项举措,综合制定用工企业与创业人员在职业培训中的各项减免税政策以及社保降费政策。(3)以行政领域“放管服”深化改革为方向,围绕职业培训,将教育、金融、财政、社保等政策之间应利用大数据技术加以贯通,以网络平台和大数据智能化审批减少各项政策执行中的行政环节与成本。
(九)弘扬劳动精神。商丘作为历史名城,具有崇尚学术的传统,但是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重视知识而忽视技能与技术的偏颇,突出表现为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我市产业发展需要大批技术型工人,这需要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为此,应梳理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者“体面劳动”“创新劳动”“全面发展”和“劳动教育”的论述思想,大力弘扬“劳动精神”,以顶层设计的政治势能为职业培训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与社会条件。(本文选自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与世界意义》(项目编号:2022DWT006))
(作者徐可系商丘师范学院豫鲁苏皖接合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河南大学区域创新与发展新型智库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