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广播电视台Fm98.2兆赫,综合广播,现在是:说北镇!!!
说北镇·文物9
北镇鼓楼(下)
听众朋友,在上期我们介绍了北镇鼓楼基本概貌。今天我们接着再介绍一下北镇鼓楼。
北镇鼓楼的楼阁呈长方形,分上、下檐,通高9.95米,建在砖石砌筑的台基之上。台基东西长11.6米,南北宽10米,台明高0.15米。阁身下檐高4.19米,通面阔9.8米,通进深8.66米,柱高3.11米,金柱包砌于墙内,通天为上檐檐柱。前檐廊头置抱头梁与金柱相连,抱头梁上施檐檩,承托椽望及下檐瓦面。四壁用青砖砌筑,墙宽0.94米,高4.70米,墙四面中部各设一木质板门,高2米,宽1.35米。室内棚顶东南角有一天窗,下设有胡梯可登上层。室外前东西两侧各竖旗杆一根,高6.35米,直径为0.27米。上檐面阔三间8.20米,进深三间6.80米,为歇山顶小木架结构。檐柱上施五架梁及檐檩各步架相等,为抬梁式结构,屋顶覆以筒,板瓦。柱间四面饰有花棂格窗。阁内脊檩及金檩上有木刻牌匾三块,其上分别写有“大清光绪二十一年七月”重修“民国十九年九月九日重修鼓楼,上下焕然一新”及“康德元年菊月望日,油画补修,上下焕然一新”等文字。

考鼓楼始建年代,史无明确记载,旧为“辽显州城南门所在地”。明正德年间曾重修,嘉靖十六年(1537年)又重修,后经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清道光九年(1829年),年绪二十一年(1895年),民国九年、十九年、三十五年等重修。1979年、1984年经北镇县文物保管所三次进行维修。1993年,辽宁省文化厅拨款48万元人民币,将鼓楼进行了大修。清代,鼓楼失去了军事意义,再不是阅武点将高台了,随着建庙宇崇宗教风气的兴起,鼓楼也染上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历代当政者重视鼓楼的维修。清末、民国、伪满时都曾重修。建国后,鼓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重修。楼脊、瓦盖、各饰件轮换一新,重补 “化险为夷、感同再造、仙骨佛心、保卫桑梓、捍患御灾、威灵显耀、洞天福地”等匾额,增挂“有求必应”、“神灵显佑”两块匾额。并在楼室内重塑了六尊胡仙泥像,二楼补制了大鼓。于鼓楼门洞之前立两座碑,一座是修缮碑,由余象乾先生撰文以志其事;另立一座是赞助碑,列刻赞助修缮鼓楼的单位和个人名字。

听众朋友,今天的说北镇节目为您介绍了北镇文物:北镇鼓楼。这次节目播送完了,我们下期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