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党中央:把雷锋叔叔找回来原标题:我是深圳的活雷锋吗?
作者:林自生(笔名)
校对、编辑:巴山君子兰
编者按:今年3月2日,是我们敬爱的人民领袖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60周年。受作者委托,特编发此文,供各位读者朋友分享、共勉。标题是应作者要求修改的。愿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本文主人翁一样,能够成为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活雷锋!
我,是深圳活雷锋吗?
请先看我的一个"豆腐块"文章的故事
——为了减少马路冤魂
九十年代,在深圳新铺的马路上,白天刚盖好的沙井盖,晚上有的就被偷了,卖到收购站去,也有的被来往的车辆压碎没有及时补上,路面上露出一个个窟窿。第二天早晨,来往的行人如果不小心掉进沙井里,非死即伤。也常有小型车辆不小心卡进去,忙半天才弄得出来。
北京也有报道,航天专家梁思礼在马路边散步时掉进沙井里,所幸捡回一条命,真是“马路如虎口”啊!这些新闻,促使我决心开展研究,采用技术手段,来防范和杜绝这个问题甚至是悲剧的发生。
为此,我到深圳科委交费250元做“全球电脑联机检索”查新,结果是相关的信息很少。我就把我的一些想法写了出来,深圳市科委的张律师看后,认为可以给我报专利。我回家一寻思,即使获得了专利,但是要推广非常难。因为我是“复读机”专利权人之一,领教了技术推广难的个中滋味。我担心的是,我的新技术如果不及时变成产品,每迟滞一天,马路上就可能多一个冤魂。于是,我找到深圳特区报,请他们刊登出来。但是,文章见报好久也没什么动静,沙井伤人事故依然频发见报。后来据说“有关部门”认为不应该登这样的文章。难道是不高兴揭了他们的短?因此,我又专门写信给市人大代表吴某某,谈了我对沙井问题的深度思考,向他提出“把防范沙井事故纳入科技兴市的轨道来解决”。此后,首先是上步路的雕塑群成批出现,马路边的行人坐椅陆续出现。后来感觉到沙井事故见报率逐渐下降了,我才放下此事。
接下来的故事,是有一次我和一个温州人姚老板聊天的情况。他是家用鲜米机的专利发明人,聊起我研究过沙井问题,本来也可报专利。当时,他有个女儿是个大学生,毕业后也当老板,在华强北做生意。她在旁边听我们聊天。有一次,她遇到我时对我说:“林先生啊,宝安有个公司用你的沙井技术,获得了政府奖励20万元。”
后来,我跟一个台湾商人黄先生聊起我曾研究过沙井问题的事情。他听我说完马上就说,是你的就是你的,我去见市长,帮你要回那20万来。我当时想这家公司可能是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才拿到这20万。我就说算了,别去找市长了。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感到后悔了!我应当让他去帮我说话。不管能不能要到这笔奖金,至少能让市长知道有一个“多管闲事”,为这个城市出谋献策的普通市民。现在,自己已步入老年了,面临疾病渐多,因企业长期欠薪收入极低等等困难。我们仰视“三天一层楼”的成就满怀欣喜,但脚下的沙井问题好像是没人管或者没法管似的。沙井伤人问题,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本人出生在一个东纵的革命家庭。从幼儿园起,就常听被毛主席誉为革命母亲的“肖母”(梁水娣)讲东纵革命斗争故事,也和五六十年代的同龄人同样,从小就受雷锋、焦裕禄、欧阳海和刘文学等等英雄精神的熏陶。比较幸运一点的是,从小在父亲工作过的图书馆里广泛地阅读,虽然是不求甚解,但是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参加工作时选择了当工人,干无线电修理工。在77年参加工作不久,还自学了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等。可以说是修理工出身养成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吧。我回忆这件既是小事又是救人命的大事的经过,希望能得到市民和市长们的理解。试想,如果能及早得到市领导的支持,我肯定能给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我后来发表的《让网民心中有警察》和专访《一个永恒的主题》等文章,至今仍有较大的社会价值,但困于为斗米折腰无力推广得更好。我来深圳不觉已40年,耳染目濡“雷锋叔叔不见了"的社会焦虑,回忆起年轻时曾经的付出,套用一个时髦的说法:“在这个没有人情味的移民城里,每一条马路都有我的爱”。
我现在说我自己是活雷锋式市民似乎是在表功,所以改用笔名。万万没想到社会巨变,由参加工作之初的“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已经演变成“戏子当道”。假设从1998年开始计算,最低每年为深圳减少死伤5人,比照见义勇为的标准领奖,如果每个获得10万元奖励,即50万元每年,至今是30多年,按30年计算的话,应得奖金为1500万元,也够得上某些明星一次出场的费用了。我这样说你能认同吗?我应该不应该拿“学雷锋见义勇为奖”呢?请你转发。
转发就是“挖矿”,帮忙挖出深圳更多的好人好事吧。希望深圳能有学习发扬雷锋精神的丰厚土壤,涌现更多真正有善心爱心的市民,共同把雷锋叔叔找回来,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附原文:《沙井设施改造之我见》
《深圳特区报》 1995年10月11日
作者:林自生(笔名)
近年来,城市道路沙井盖丢失后,导致行人伤亡的事故时有见诸报端。而对付沙井盖丢失问题,到目前为止亦有报道可用具防盗装置的轻质井盖,相信对问题的改善会大有帮助。依愚之见,在对老城的道路大力采取技术补救措施的同时,在新城区道路开发建设中更应采取战略措施来解决沙井盖防盗问题。沙井盖位置的确定及数量多寡的取舍,应在满足排泄洪涝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数量,位置的设定,以不危及行人行车安全为原则。沙井的建造还应遵循美化城市、方便市民生活的原则。
根据上述原则,绝大多数沙井位置应定在绿化带上和人行道与自行车道之间靠行人道侧边沿为宜。对少数无法避开行人行车轨迹的沙井,则应采取足够的安全防盗措施,比如采用轻质井盖、安全网等等。对于设詈在人行道边缘或绿化带上的沙井,可让它们由“陷阱”即“凹”井变为“凸”井,相信会大大有利于杜绝意外伤亡事故的发生。
下面试举笔者构思的几个"凸"井方案,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仿金字塔型、广告牌或指路碑型。此型可由广告商或慈善机构出资修茸,以解有关部门资金不足之难。
二、休息座椅型。此型也可由广告商或福利机构出资。
三、动物型、蘑菇型、战鼓型、蒙古包型。此型属城市雕塑。
四、花篮型。供平日、节日摆设花草。
以上各种造型可互相兼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沙井由“凹”井升格为“凸”井之时,仅需在井口布设安全栏,以防止顽童或轻生者闯入,哪里还有防盗或误入之虞?当一个个艺术造型别致的"凸"井井然有序地排列在马路两旁的时候,焉能不成为城市新景观?
作者简介:林自生(笔名),“东纵”战士之子,来自粤北革命老区,80年代来到深圳特区,自学成才。

编者简介:巴山君子兰,本名吴学专,又名吴泉池,曾用笔名:吴金洲、金洲、勿相忘。四川达州人,中共党员。《史记》第一世家、吴氏始祖吴泰伯第一百世孙,孔子的老师吴季札第八十一世孙,轩辕黄帝第一百一十七世孙,后稷第一百一十三世孙(百度吴泰伯的父亲周太王、古公亶父,是黄帝第十六世孙,后稷第十二世孙),达州市达川区双庙镇政府退休公务员,曾做过十余年乡村小学教师,达川区作协会员,达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达州市诗词协会会员。四川千禾利莉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多次被推荐到精华榜、人气榜、传播榜、热点榜、红榜、置顶,多次被推荐到都市头条名人榜。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一个普普通通的文学爱好者,喜欢用自己的语言讲优美的童话故事。红蚁旅游代理人。
我的人生理念:崇尚古人君子之风,遵守做人君子之道。
我的人生信条:为人重情重义,做事善始善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我的人生使命:赞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弘扬正能量。
我是一个具有极强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的人,支持祖国和平统一,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
我一生致力于坚持真理,追求公平,捍卫正义,救护弱者,嫉恶如仇, 抨击一切黑恶势力和奸佞小人。
我热爱文学,长期致力于文学创作,笔耕不辍,追求精致、完美,注重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趣味性相统一。我先后在《诗刊》、《中国诗歌网》、《青年作家网》、《中国剧本网》、《达川电视台》、《达州文艺报》、《凤凰山下论坛》、《当代巴山文学》、《阅读悦读•写乎》、《作家平台》、《作家荟》、《逐梦文苑》、《都市头条》、《华人头条》、《TW好报》、《两岸好报》、《成都市场监督网》、《消费日报》等发表大量新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童话故事作品。
我原创的长篇童话故事诗《珍珠公主》,已经改写成同名电影文学剧本,内容更丰富更精彩,拟拍同名童话动漫院线电影,并改写成网络小说,再次丰富了很多内容,在多家大型网络小说平台公开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