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幸福(二)
叶向光
幸福对人类来讲,不仅限于对物质自然界需要上的满足,更多地是追求的是生命的质量而不是生活的本身。
幸福常常容易溢于言表,例如身心愉悦,吃穿无愁,比赛获胜,抽奖得中,事情办成,对像如意,儿女称心,作品发表,获奖提名,娶妻生子,生意兴隆……无疑,任何事情都可能使人内心感到幸福。但是,这种幸福往往是在某一个方面,也不可能是永久不变的。
人类之所以会产生幸福感受的原因,不是财产富足,也不是身体健康,而是由于生命的价值得以体现。
幸福指数,没有穷尽。幸福是与痛苦相比较而出现的。幸福只有当人们在受苦时才会深切地感受得到。鄙人当年在农村从田间钻入窑底而后从教进城,的确曾感受到某种幸福,所以才写出不像对联而硬充对联的句子:牛马般工作,神仙般生活。 杜少陵饱受战乱之苦,当得知家乡之地从叛军手中收回,便有了“初闻涕泪满衣裳”丶“漫卷诗书喜欲狂”和“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表露幸福感的千古绝唱。
真正能使人内心满足的幸福,一是由我们竭尽全力进行种种努力而产生,二是由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境况通过比较而产生。人们的视野丶活动范围和接触面决定着幸福的程度,因为接触的范围愈广,忧虑丶愿望丶恐惧也随之而水涨船高;接触面愈小,幸福感就愈大。桃花源里的人“无论魏晋”,幸福指数是由五柳先生通过观察而拟定的。那个被人们向往的地方能有多大?“芙蓉国里尽朝暉”的乌托邦估计也不过是个夜郎之地。据去喜玛拉雅山之国尼泊尔的人说,那里很穷,但看去人们活得挺幸福的。由此可知,那个很封闭的小国之民的接触面非常有限,所以近乎原始的生活是很容易满足的,因而幸福感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