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涂雪夫者,涂国模也。四川省中江县人。曾供职于中央警卫团,中江县委组织部,德阳市纪委、文联。川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四川省作协会员。
作品自上世纪90年代散见于《高中生》、《南方航空》、《作家村》、《公仆与信访》、《大理文化》、《德阳文艺家》、《九寨沟》、《人民文学》副刊、《华西都市报》、《西部开放报》《东方作家报》、《德阳日报》、《德阳广播电视报》等报刊杂志。2001年开始在《榕树下》、《红袖添香》、《起点中文网》、《汉语文学网》、《晋江文学网》、《中国作家网》等网站发表网络作品,其亲情、游记散文深受网友的推崇和厚爱。2011年,《涂雪夫游记散文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2016年,小说集《梦回京城》、《爱在深秋》,散文集《情系山水间》、《难忘的亲情》与四川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签约,制作成电子书,如今已经在京东、亚马逊、咪咕、微信阅读等多家网站销售。如果你想全面了解涂雪夫,请你百度一下涂国模,《百度百科》收录了他详细资料。

精品游记(四十五)
心向延安
作者|涂雪夫(中国四川)
这次去陕西陇县关山牧场游览,行程只有四天时间。和旅伴在一次不经意的交谈中,得知他们绵竹遵道的六位游客还要去延安,途中还要游览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和南泥湾。
这些景点,都是我向往的地方。特别是延安,她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毛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也是过去战争年代多少年轻人向往的革命圣地。我们虽然已不再年轻,但对延安的向往依然矢志不渝,多少年前我就把去延安列入了我的旅游计划。
我征询导游意见,导游说,再加800元的费用,改签一下回去的动车票就可以了。我想这是再合算不过的亊了,如果单独去一趟延安,多花钱不说,还要多耽误几天的时间。我立马拍板,补交了费用。
这次去陕西关山牧场的游客,有六位来自绵竹遵道乡。听说遵道有两千多人加入了祥云旅行社。他们六个人中有一位乡村教师,一位开农家乐的老板娘,其余的是地地道道的村民。这次他们不但去了关山牧场,还要去革命圣地延安。

(一)
吃过午饭,我们一行乘大巴来到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镇。在一条小河边下了车,就远远看到对岸山坡上兴建的轩辕庙。庙前的广场两侧,黄色的龙凤三角旗迎风飘扬,“壬寅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的横幅还悬挂在庙门的正上方。
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在几千年前,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后,由华族部落联盟首领成为天下共主,使华夏民族由蛮荒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黄帝的丰功伟绩理所当然地应该受到后世的敬仰和崇拜。黄帝死后,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人文初祖的怀念之情,便在桥山起冢为陵,立庙祭祀。几千年来,历朝历代祭祀黄帝的活动从未间断过。从虞、夏、商、周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都无一例外地将黄帝作为祖先祭祀。

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各派代表前往黄帝陵共同祭奠。毛泽东亲撰《祭黄帝陵文》,宣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成为昭告列祖列宗、团结抵御外侮、建立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铮铮誓约。
陕西是民族之根,延安是民族之魂,黄帝陵就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在轩辕庙,我们坐上观光车来到黄帝陵。只见漫山遍野的苍松翠柏,给这里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轩辕庙院内的黄帝手植柏,苍劲挺拔,冠盖蔽空,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传说这棵柏树已经有五千多年的树龄了。
前行不远,有一个高高的土堆,前面立有一块墓碑,这就是黄帝陵墓了。究竟里面埋的是不是轩辕黄帝的尸骨衣冠,包括历史考古学家都没有哪个说清楚过。
传说的黄帝陵在我国就有五、六处,甚至更多。她们分别在陕西桥山、甘肃正宁、北京平谷、河北逐鹿、河南荆山,还有一座在养鸡场上新建的新郑轩辕故里。
黄帝陵建在哪里并不重要,但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祖,五千多来,历朝历代都到陕西桥山祭祀,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了。

(二)
离开黄帝陵,我们乘坐的大巴又来到闻名于世的黄河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是我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水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犹如壶口,因此而得名。瀑布上游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的距离内,被压缩至2、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泻而下,形成了“千里黄河一壶收”的豪迈气概。
也许是干旱少雨,黄河水不再是人们心目中的浊浪涛涛,而是涓涓细流,清澈见底。河滩上,不见黄沙遍地,而是层峦叠嶂沟壑纵横的岩石。这也印证了十几年前我在四川若尔盖唐克镇黄河第一弯见到的黄河水不一定就是黄色的,而是要看在什么季节,哪个地段来确定她的清浊。

离开壶口瀑布,天色已近黄昏。大巴沿着盘山公路,来到塬上袁家大院。这里曾经是50多年前北京知青下乡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地方。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北京知青旧居”影壁,影壁后面是一个大大的广场。广场两侧,是当年知青使用过的自行车、小推车、拖拉机和插着红旗的解放牌汽车。最引人注目的是窑洞前面系着红绣球的拓荒牛巨型根雕,充分展示了当年北京知青的精神风采。广场的里面是一排排北京知青居住过的窑洞,当年流行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宣传画比比皆是,仿佛把人们带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知青食堂吃过晚饭,只听到知青广场锣鼓喧天。来到广场,只见人们穿着白卦戴着白头巾腰上扎着火红的飘带,牵着头戴大红花的小毛驴,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敲着豪迈奔腾的安塞腰鼓,跳着欢快的舞蹈,把晚会推向一个个新的高潮。

(三)
来到南泥湾党徽广场,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座大型镰刀斧头组成的红色党徽雕塑。仿佛把人们带回到了7、80年前,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那时,359旅的英雄们,在王震的带领下,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披荆斩棘,开荒种地,把荒草丛中跑野兔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基本解决了部队的吃饭穿衣问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非常好的物质基础。
大巴车来到延安,人们就远远望见了延安的地标性建筑宝塔山。我掀开窗帘,用手机拍下了宝塔山的雄姿。

我们在群山环抱的杨家岭下了车。这里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曾经在此居住过。这期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在这里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枣园曾经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城西北8公里处。枣园原是一座地主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
1947年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国民党军队对延安进行了毁灭性破坏,枣园也遭到严重损坏。1953年后,人民政府开始陆续依照原貌维修。现枣园旧址有中央书记处小礼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旧居。枣园是一个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春、夏、秋、冬景色秀丽,环境清幽,交通方便,终年游客不断。
这次延安之旅虽然短暂,但我仍然忘不了那里的山,那里的水,忘不了那里的延安精神……


本期荐稿:邓瑛(德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