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江千户苗寨
张存民
二月十九日,携妻来了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下午一点半,在青岛胶东机场乘机,经安庆中转后于六时许飞抵贵阳。次日上午,游览了风光秀美的荔波小七孔景区,湖光山色,瀑花飞溅,令人心旷神怡。一扫疫情三年来积压心头的阴霾,顿觉天高地远,精神倍感轻松。游客甚众,却鲜有带口罩者,大家憋得太久了,都想玩一把轻松与自由,呼吸一口新鲜空气。

晚七时许,天色渐暗,我们抵达并下榻西江千户苗寨,没想到却见到了意想不到的夜景!由于地形限制,这里的房子修建得紧密而又层层叠叠,村寨里的人家基本每户都挂着五六盏明亮的灯笼,成千上万盏灯同时点亮,整个山寨灯火辉煌,五彩缤纷。每棵树上也都挂满了彩灯,随时闪烁变换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斑斓。寨中间的白水河,河水清且涟猗,灯光辉映,如梦如幻。沿河两岸的茶楼酒肆,宾朋满座,欢声笑语,酒香四溢。身着节日盛装的苗族姑娘,轻歌曼舞,为客人敬献淳香的米酒,小伙子笙萧伴唱,尽显民族风情。
西江千户苗寨,座落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雷山县城36公里,距黔东南州州府凯里市33公里,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其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苗寨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吊脚楼,千余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而梯级而上,层层叠叠,鳞次栉比,令人叹为观止。

西江千户苗寨主要景点有西江苗族博物馆、鼓蔵头家、活路头家、酿酒坊、刺绣坊、蜡染坊、银饰坊、观景台、噶歌古道、田园观光区等。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被中外学家和民俗学者誉为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比较完整的地方,有“中国苗都”的美誉。在这里,农耕、节日、银饰、服饰、饮食、歌舞等民风民俗世代相传。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营造技艺,远承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2006年,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建筑以木质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层层吊脚楼依山势而建。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排列,上千栋吊脚楼相连成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形成了单个吊脚楼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在建房时,对发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讲究和禁忌,特别是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西江苗族吊脚楼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到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不可错过。这里有着嘹亮悦耳、情深意长的歌子,饱经沧桑却依然静默屹立的古城。苗族人“歌不离口,酒不离手”,在拦门酒这一风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贵客来访时,寨老唱讲贺词,来客唱搭贺词,几碗酒下肚后,酒门大开,拦门人迎接客人进寨。本人亲身体验了一把“高山流水”的饮酒文化,六名苗族姑娘按高低依次排开,酒从高处姑娘们的碗里流下来,直接流进我的嘴里,中间不能停顿,最低一斤以上。旁边有苗族小伙引吭高歌,笙箫伴奏,姑娘们也边倒酒边唱歌边舞蹈,场面极其热烈。乐在其中,并不觉得醉。

西江千户苗寨之美,美在夜晚。白天黑乎乎的老房子,一到晚上,被现代科技妆扮得五彩缤纷,金壁辉煌。现代商业气息扑面而来,已逐渐淹没了古老的文化,满大街身着苗族盛装的阿哥阿妹已没有几个真正的苗人,但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的繁荣发展,老百姓真正脱贫过上了好日子,其意义不言而喻。
徜徉于五彩斑斓的街市,品尝着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美食,虽已夜深,但游客摩肩擦踵,鲜有早回宾舍休息者。街边小坐,口拈小诗一首,聊作此游纪念。
苗寨阑珊夜,星光漫步游。
夕烟撩秀色,灯影绘春秋。
河汉飞天远,云生望月楼。
笙箫歌舞劲,不尽思乡愁。
(2023-2-20)
(注:文中参阅部分网上资料)
本期插图:作者实地拍摄
作者简介
张存民,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法官文联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岛西海岸新区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青岛西海岸新区诗歌学会会长,六汪文学艺术联谊会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