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婶
第八章
文/周德香

麦凤出嫁前,麦子旺特意和女儿谈了一次话:“麦凤啊,和大孝家结亲是你自己愿意,我并不反对。婚姻是一辈子的大事,你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凭一时冲动。他家的日子不宽裕,记住,到谁家随谁家,各家都有各家的过法,还有个三不理的嫂子(不懂理,不论理,不说理)只要嫁过去就是一家人,凡事要宽容,别认死理。对大孝的母亲要好,她是个好人,这辈子不容易。不管以前刚珍对她咋样,你不能跟她学。一家人过日子难免有些磕磕碰碰,不能仗着娘家人多欺负别人,更不能做无理的事,我估计只要你不找事她不可能先惹你。”

“放心吧,俺和大孝早商量好了,结婚后就和她分家,谁愿和她一块过。”麦凤抢着说。
“先别抢话,我还没说完呢。”麦子旺继续说:“以后说话的口气方式都得改,不能像在咱家那样,从小都宠你,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慢慢改。大孝那孩子不错,一个女婿半个儿,再加上你我就五个儿了,只要你不给我惹事,我对你就和你哥哥弟弟一样。若不听话我的脾气你知道,说不管还真不管。”
“谁不听话了,往后你看好吧。”麦凤撒娇似的扑进麦子旺的怀里:“你得先帮俺盖屋,总不能让你闺女住一辈子偏房吧。”
“噢!你这个疯丫头,早有打算了,还没过门就惦记着盖新房呢。”麦子旺笑着说。
果不出麦子旺所料,麦凤结婚后刚珍的脾气也收敛了许多,在全家面前没了颐指气使的架式,说话也不再咄咄逼人,她知道麦凤不是个善茬,从小爱打架不吃亏是出了名的,若闹起来自己肯定甘拜下风。
她姑银盘子也嘱咐她不要轻易惹那个刺头,别请下神来没处按。所以从表面看起来刚珍还算顺情合理。村里人都说这是一物降一物,孙猴子碰到如来佛不敢蹦跶了。花婶总算熬出头了,大孝娶麦凤是对的。

刚珍生了个女孩,大忠给起的 名,叫家和。
花婶轮着住,每家一年,她要求自己做饭,因为这几年身体明显不如从前,腰腿疼的病很厉害,再不能伺候人了。
大孝在北园子里盖了五间正房,虽是两出水的土坯房,却按上了玻璃门窗,显得很新潮。刚珍看了分外眼红,回家后数落大忠:“你看人家大孝前宅后院的又盖了新屋多敞亮,就你孙,好事都让他占了。”
大忠说:“别不讲理,当初分家时北园子是一片荒场,也是你先挑的老宅,说虽然面积小点可住着方便,现在又看那里好了,没卖后悔药的。”
“哎,你说大孝两口子哪来那么多钱呢,咋一下就盖五间房呢,地上还铺了砖。”钢针又说。
“那谁知道。”大忠说:“可能是麦子旺家帮他吧。”
“我想啊,还是咱吃亏了。”钢针又说:“大孝下东北那几年肯定攒下钱了,咱在这里守着个穷家还养着你娘,他回来一分钱没往外拿呀。”
“看又不讲理了吧。”大忠反驳说:“是你养俺娘呀还是俺娘管你呀。没良心。再说大孝虽没给家里钱,可他结婚咱也没出钱呀,全是花他自己的,迎亲那天杀了咱娘养的三只公鸡,你还想要钱呢。”
“那天不是用了咱家一百零八斤麦子吗?”钢针来气了。
“你咋里胡涂不外糊涂呢。”大忠又说:“麦子是自留地里收的,自留地有大孝那份,这几年他又不在家,不都是咱吃了。”
“看不出来吗,你娘处处向着大孝家,给他家烧火做饭也不说腰痛了。”钢针开始无理取闹。

“别说了,三不理够了。”大忠也来气了:“俺娘一个穷老婆子有啥向大孝的,过年时麦凤给她的新裤新褂新鞋新袜,我给俺娘买了一块头巾,你还骂了一晚上,忘了。”
“没忘,因为你没有钱,一天还挣不了一袋饼干钱,还不够孩子吃的呢。”钢针开始胡搅蛮缠。
“你还想当个四不理吗。”大忠赌气走了。
大孝搬进新家不久就生了个男孩,麦子旺给起的名字叫全和。
2023.2.15

作者简介:周德香,1939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商河县,自幼酷爱文学,1959年毕业于乐陵师范,毕业后在商河任教,1962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农业第一线”回乡,随先生霍相新定居沙河乡大胡家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讲台二十多年的周德香再次拿起笔,开始了她一直痴念的梦想---写作,不为发表,只为记录生活。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始,在省市报刊陆续发表小说、散文等,其中有《世人谁做姜子牙》、《特殊年代特殊事》等,先后出版长篇小说《落凤坡轶事》、《马莲花开》、《满彩》、《奇人三奶奶》和散文集《香土》等,获得广泛好评。
散文《糖纸》获建国五十年征文奖。
2018年商河电视台做了两期专题节目《德香商河》,播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很多人在节目后纷纷留言,赞扬这个耄耋老人长期笔耕不缀的精神和毅力。2018年被评为“感动商河人物”。
长期的农村生活是周德香创作的源泉,她的一系列作品中都精彩细致地描述了鲁西北平原上的风俗民情,包含浓郁的乡土气息。她笔下的人物就像她一样顽强坚韧,历经生活的磨砺都勇敢面对。周德香的小说构思奇妙,故事情节流畅自然,人物语言朴素亲切,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朴实无华的人物真实可信,平实的叙述中真切地透视出人物的挚情实感。
多部作品被《鲁北文学》刊登并转载。长篇小说《奇人三奶奶》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