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的正月十五
刘传先
这样的正月十五,拉长了年味,模糊了岁月
大年初一头一天。早上,因为守岁、连夜串门磕头的孩子会忽忽大睡。而大人们则要完成一日三餐的供养仪式,然后出门去给他们的长辈或同辈中的年长者拜年。这也是女性拜年的时机,妯娌间往往结伴,三五成群地在街上走过,相互打着招呼,远远就喊着“过年好”,还不忘了夸赞着对方的衣服。孩子们醒来,会不厌其烦地数下收到的磕头钱,那崭新的纸币的声响,闻起来淡淡的、熟悉又久违的味道,这带给他们接下来的正月里金钱支配自由的向往。本族的同龄小孩会扎堆玩,吝惜于新衣服,他们将娱乐就转成打扑克。只是那扑克牌多是差班的,数量并不确定,连背面的版式也是五花八门。孩子们也管不了那么多,小猫钓鱼、3-5-7、5-10-K也是玩得不亦乐乎。这种玩法是大孩子或青年人所不屑的。他们有的已经辍学务工了,可以吆五喝六的打够级。而拼凑起来的四幅扑克,大小王的背面往往是边角破旧、通体黑亮,但却让每个人趋之若鹜。在我还尚小的身材看上去,他们是那么的高大,有的留长了头发,梳着分头,扮上了时髦,还有的叼上了烟卷,扮上了酷。
年初二是送年,家里轴子要继续供养。按风俗出门的闺女是不允许见娘家的轴子,所以一般是孩子们去走亲戚,家里孩子多的会进行分工,去姥姥、舅舅、姑姑、姨等关系近的亲戚家。孩子们会迫不及待,因为又可以收获为数不多但弥足珍贵的磕头钱了。送年与大年夜一样的程序和仪式,只是一迎一送,放鞭炮吃饺子的时间点要早一些,送过之后轴子要下下来,也不需要守岁了。这一夜会睡得很踏实!

初三开始,出门走亲访友的就多起来了。家里来了贵客或主人不善于喝酒的,家里需要找好陪客,以让客人感受到隆重的接待,这对陪客提出了无形的期望和要求。而串亲戚的客人会给孩子准备糖块,如果客人是吃公粮的,还会有高粱饴、大虾酥,那绝对是身份的象征了。于是这接待规格也不同,陪客是要和客人关系近的,这关系可以是血缘,可以是身份,更重要的是酒量要好,能说会道让客人多喝酒。客人的到来于我是一种期待,更不要说是贵客了,我有个姑姑是老师,姑夫是军医,自是家里的贵宾了。以至于后来他们调动去了很远的城市我都感觉很失落。他们的到来就成了我的期盼,盼着盼着就想自己要成为那样的人。
更早期的困难年代,自己家里都难得吃上白面和鱼、肉,但又要让客人感觉到隆重的接待,这就体现出陪客的水平。我姥爷讲过他们村一个故事。说到有人家里来了客人,只有老婆在家,赶紧去赊了酒,但家里没有白面,就急忙到邻居家去借。而邻居家也只有一小瓢了,正在发愁之际,邻居家男掌柜拍着胸脯说让他去做个陪客吧,这样肯定够了,并吩咐如此这般行事。主人家老婆将信将疑也只好照办,于是将这仅有的白面烙成三张单饼放在盘子里,下面放其它的干粮垫起来,用包袱包起盖好,以防走温。酒过三巡,客人催着上饭,因为做客人需要谦让,要求上饭的意思就是不喝酒了,为主人家省酒钱;还有一层意思是酒为你家省下了,饭可要管饱的,毕竟酒贵饭贱啊。于是女主人端上来用包袱盖着散发着香味的满满一个大泥盘。客人自是不好意思自己去拿饭的,陪客就打开包袱一角,用筷子夹了一张饼递给了客人,自己也拿起一张吃了起来。待客人快要吃完第一张之际,陪客早就估摸好了时机,打开包袱拿出第三张,顺手将包袱盖好,将手中的单饼一撕两半,嘴里假意相让:别放筷子昴,你赛也要赛上这半张!听到这里,熟悉这种推让场景的我哈哈大笑。于是每次和姥爷吃饭,他都会在我放下筷子表示吃好之际,说“赵守庆请客,你赛也再赛一点吧!。”赵守庆是我姥爷的一个远房兄弟的,也是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了。

我记忆里生活已经没有那么困难,但肉鱼等硬菜,客人做客时还是象征性地品尝,是不能放开享用的。尤其是整条的鲅鱼,更多是样菜,要来来回回上桌好多次。光景不错的家庭,主人会特意将鱼用筷子当客人的面夹断,以示诚意,客人也只能客随主意吃一些了,但如果吃光了盘子,是不受待见的,因为妇女、孩子是不能上炕桌,要待客人用完后,撤下来后再吃的,而那些准备继续招待客人用的菜会收起来。我出门做客,每次母亲都要叮嘱少喝酒。小小样子学大人也盘腿坐在炕上,香槟酒凉凉甜甜的像极了夏天的冰糕味道,但又带些汽泡煞舌头,往往喝了一茶碗推让说不敢再喝了,又没有陪客相劝,于是也无从体验喝醉的滋味了。吃饭时主人往往端上来满满一盘面食,主人会劝着㧅菜,甚至帮你拿起放下的筷子。
从困难时期走过来的人更懂得对生活的珍惜,他们的礼让,尤其是“劝酒”是一种习俗或者说文化。大人们喝酒在于让客人喝好,但这个度不好拿捏,从大众标准里,一个酒桌如果没有人喝倒,说明这个酒席是没有喝好的。倘若主人家热情再加上陪客水平高,客人总是喝得满面红光,连走路也歪歪扭扭,摔倒在路边小阴沟里的事时有发生。下午的街头和年前不一样的热闹。走亲戚的客人要回家了,路近的多是步行,路远的多有自行车。主人和客人围绕着箢子又是一番真诚的推让,客人执意留下一些带来的礼物,主人家一再推让说留了留了。其实礼物多是自家做的面食,贵重一点的无非是蛋糕桃酥之类,但谁又好意思真正留下呢,这是要留待继续串门之用的啊。但主人家不留下一点又显得瞧不上客人的东西,于是会象征性留下几个面食,回添上自家年的。一次次友好、欢乐的串门就在这样的推搡拉扯中结束了。
年前备好的酒菜一是招待亲戚,还一个重要的用途是本家族及有交情的邻里间的请客了。父亲是能干的木匠,那时正值农村盖新房,架梁、门窗户搭要做,娶亲的人家也要添置新的家俱,所以他成了香饽饽。而过年正是他的风光时刻,从初一到十五,他是在酒席上或被请去的路上。出于互请,也要在家里摆酒席,看人来人往,听高谈阔论,对我也是一种乐趣。我也会被吩咐在院子里烧开水,那也是一种乐趣,看火苗呼呼从火炉边窜上来,拿小木条插馒头烤来吃是别有风味的。有人家过年是数算着采购鱼肉的,而能挣又舍得花的父亲总是比别人采购更丰厚的年货,而大手大脚的母亲也从不吝惜做给客人吃,于是客人开心而来,满意而去,其乐融融,其情暖暖。

父亲迷恋喝酒,连早上自己在家都要喝上二两的,只是他自己说喝的都人家的酒。因为在别人家做工,东家是要管酒饭的,而在自己家里喝的,也多是别人送上门来的瓶装白干。关于喝酒,父亲说我们村以前有一个人馋酒,半夜睡不着,经常起来上厕所。后来他老婆起了疑心,怎么每天晚上起夜,于是尾随发现他是去偷偷喝上几口酒的,无怪乎提前打好的酒还没有招待客人就折忽了不少呢。还有一个人去女儿家串门,因为出了正月了,女婿不在家,女儿热情地准备好菜好饭来伺候自己的父亲。结果等女儿端上饭菜时,这人却执意下炕要箢子,说要回家。女儿好说歹说,才弄明白,原来是没有上酒的缘故。我想这结局正应了添酒回灯重开宴了。这两个人都比父亲年长的多,可惜生不逢时,喝酒在他们的日子里竟成了奢华。
正月里有的村会搭台请戏班子唱戏,对于本村人来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了。一唱戏,少不了四乡八里的人来看,而这中间就有不少亲戚道里,碰见了不拉到家里招待是过意不去的。而孩子们则有了更广阔的玩耍舞台,在中午或晚上没有演出时可以到舞台上面撒个欢,在台柱下躲猫猫。更开心的是压岁钱有了用武之地,可以买买买,那瓜子是五香多味的,气球是带着哨响的,玻璃球五颜六色要凑齐的。玉米棍棍是入口即化的,竟然比过年吃腻了的白面要香甜。还有那粘牙的粮葫芦,可以交过钱自己来挑选,我总是拿捏不定哪支更好,只能接过货郎代为挑选的那支。
年后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随着勤劳人家开始下地或在外上班人的返程,空气里年味正在变淡。正月十一是庄稼生日,要一早在院里用做饭的锅底草灰撒一个大大的圆圈,在里面摆贡品、烧纸,还本撒上小麦高粱玉米谷物等。我猜测那是祈求管理庄稼的神仙保佑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吧。
正月十五这一天饭菜也是丰盛,只是不吃元宵,晚上仍然是饺子。我那时不知道这个节日的由来和说法,只知道这一天晚上要放鞭炮,而再往后基本没有这样欢庆的节日了。晚饭后,母亲会点上小油灯,到家里各个地方、角落甚至猪圈照一圈,我问这是做什么呢?母亲不识字,只能说你没有看见茂腔戏里赵美蓉观灯吗。我虽然去看戏,但是从来没有认真听过,只是看他们进进出出,也只知道中间是黑脸的包黑,那边上的自是王朝马汉了。至于赵美蓉,我是不懂的,甚至以为是姥爷村上的人。心理更疑惑她为什么要“关灯”呢?我知道母亲无法解答,所以也不去多问了。于是一边好奇地跟在她硕大的身后,一边担心会在黑暗的角落里窜出什么东西来。

一年到头,农家为这短暂的几天的欢乐,花去了几多的精力、几多的积蓄,可能只有自家清楚了。从吃过年三十的饺子,他们就要盘算下一个年头的日子啦。正月十六,已经出嫁的姑娘会要再次回娘家的,她们一直在忙碌做菜做饭接待,这一天可以回家享受下被娘家接待了。也意味着那些来来往往的串门、请客、唱戏就基本告一段落了。虽然还是正月,但年似乎是过去了。
而对于贪玩的孩子们,是既盼又怕正月十五这一天的。因为过了这一天,心里慌啊,要检查作业准备开学啦。等到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坐在教室里,翻开带着油墨清香的课本,里面有着和年画上一样的插画,上面冰雪初融,燕子归来,杨柳吐绿!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