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教授郑宁认为:“我们的老祖宗真了不起!远在四千多年以前,他们使用着最原始、最简单的制陶工具,却制作出了世界上最顶尖、最精美的陶器,这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豪!”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黑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山东省级非遗传承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黑陶专业委员会会长、济南德功龙山黑陶艺术有限公司总设计师刘德功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研究,终于完全破解了远古龙山黑陶的制作技术,选用含铁量高、粘性适度、可塑性强黄河故道沉积多年的红胶泥,采用拉坯、注浆等不同工艺,结合压光、修整,运用雕刻、浮雕、透雕等各种手法制作,晾干后入窑烧制新技术。
蛋壳陶何以受到如此赞誉?这是因为蛋壳陶的制作工艺,达到了空前绝后、登峰造极的高度,代表了刘德功国乃至世界制陶史上的最高水平,创造了人类制陶史上的奇迹。
蛋壳陶具有“黑、薄、亮、硬”的独特陶质。我国第一代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发掘发现蛋壳陶时激动的记录“黑如漆,亮如镜,薄如壳,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蛋壳陶色黑如漆,这种黑是蛋壳陶胎质从内到外的通体黝黑,黑的深沉庄重,高贵典雅。
放大镜下观察,偶尔看到一种神秘难见的蛤蜊光色。这种令人目迷神移的光晕闪现,是胎质细腻致密和器物沉寂年代久远而形成的。
蛋壳陶质硬如瓷。蛋壳陶虽属陶器,可它的胎质细腻致密,烧造温度高于一般的陶器,所以,其胎质硬度可与瓷器相媲美。
刘德功设计的《蛋壳杯》荣获第44届全国“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金奖,源自他在烧制技术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08年经国家级黑陶文化研究专家原清华美院院长杨永善教授亲自鉴定并认可,“自己研究黑陶五十年,走访了全国数十家黑陶厂,只有这件作品“基本达到了4600年前蛋壳陶杯的工艺水平”。
刘德功发现黑陶之所以渗水,关键在于把握火候,与烧制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温度需要有着密切地关系。
为了更好的控制窑温,刘德功将窑建在室内,通过多次的实验改进,终于设计出自己独特的窑体,窑体结构是上圆下方,高3.5米,长2.8米,宽2.8米,底部有循环烟道,顶有天窗,根据器物的大小、形状,分上中下三层,按窑的不同位置,放不同产品。
刘德功制作精美的蛋壳陶时,精选城子崖下武源河畔的“胶泥”做为独特的原材料,经过120至280目罗网的多次过滤,将杂质滤除。其中烧制蛋壳陶的时候,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天气的变化;坯体的干湿程度;坯体在窑内的摆放位置;温度控制。
为了达到最好的渗炭效果,刘德功通过试验证明,在窑温降至600-700度渗炭最佳,同时按照器物的大小,并采用多次封窑,待窑内温度降至200-300度时开窑。
2011年12月,刘德功把自己多年的龙山黑陶烧制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撰写了题为《论中国龙山现代黑陶烧制技术》的论文,发表在《超越DM》上。2015年3月,该论文在中国陶瓷艺术大展论文评比中荣获三等奖。
刘德功现在把掌握的黑陶烧制技术,整理成一系列的体系理论。吉林、黑龙江等地的制陶同行,慕名而来,多次到刘德功处学习黑陶制作烧制技术。各大院校师生纷纷前来刘德功处参观学习,济南德功龙山黑陶艺术有限公司被山东理工大学定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刘德功本人也被聘为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