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禧其人,晚清其国
文/陈天林

提到清朝历史,人们马 上 就 会 想 到 慈 禧 太后。这也难怪,因为这个不是皇上的女人曾三次垂帘听政,掌权近达 50年之久。在清朝259年的统治中几乎占去了五分之一。仅次于康熙和乾隆,可算得大清和中国历史中的一位风云人物。就这样一个号令天下的女人,在她死后不到百年的时间中,对她的口碑一直不好,骂她骄奢淫逸、穷凶极欲者有之;骂她专制顽固、阴险狠毒者有之;骂她屈膝投降、卖国存身者有之;骂她祸国殃民、危害社稷者有之,甚至把清朝的灭亡都归罪于她……
慈禧太后究竟何许人也?她果真就那么坏吗?在清朝历史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处于何种地位?是否需要重新再认识一下这位历史人物?这不仅是史学界关注研究的课题,也是社会学应该重视研究的课题。
根据清朝典制:凡四品以上满蒙官员的女子,年龄在14~20岁时均可被选秀入宫,从宫娥做起,才色较优福气则好,若得皇上宠幸,便被封为嫔妃,也有由此做贵妃皇后的。慈禧之父是一道员,系叶赫拉那氏族,之女例得合选。慈禧自幼于女工不甚为意,却苦于看书、写字、读史、吟诗,又兼于天生丽质、胸怀大志。难怪有友人曾对其父赞曰“: 不要轻视其女,她既有此丽质、兼此大志,恐是将来一位贵人呢!”果不其然,慈禧 14 岁入宫后,不到半年,初承恩泽,便被封为贵人。从此开始,关注国事,侍阅奏章,留意月钞、宫门钞(当时的一种小报)。若皇上召幸,定要谈论国事,分析战事利弊。有一次,咸丰帝谈到长江一带反贼猖獗,派去官员却是畏贼如虎,因而战事一再失利。这时慈禧仅为妃子却大胆进言,推荐贤才“: 侍郎曾国藩虽为在籍人员,能创办水师,锐意经营,近三、四年来,大小数十战,虽胜负兼有,但他不骄不馁,所上奏章,语真意切,非常关头也胸有成竹,不像有些庸臣,专说光面话趋奉上意,何不托重任于他,贼气早一日扫平,国家早一日太平……”接着慈禧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几位老臣倚老卖老、压抑贤良、妒贤嫉能的迂腐之举。一席话,说得咸丰帝满心欢喜;“似你这般留心国事,注意人才恐朕身边无第二人矣!”
慈禧太后才能的第一次大展示是咸丰帝热河北狩及驾崩前后与胄贵怡亲王等八大臣的一番较量。起先,怡、郑二亲王在肃顺的挑唆下力阻回銮。慈禧这时已看出怡、郑二亲王及肃顺等八大臣怀有异心,密遣太监唤恭亲王,但也被从中阻拦。慈禧无奈,只好与有亲戚关系的侍卫荣禄联络,也被肃顺闻知,肃顺就煽惑郑、怡二王,要皇上废去慈禧的“贵妃”封号,郑、怡疑惑未决,这事才算过去。咸丰殡天后,当郑、怡二王和肃顺等知晓皇上已把御宝交于皇后和慈禧后,不得不尊皇后和慈禧同时为皇太后,并分别加上了“慈安”和“慈禧”的徽号。从此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称谓便永留史册。徽号的追加,使慈禧如虎添翼,她的政治生涯便从此开始了。于是她移花接木让恭亲王夜扮宫娥,潜入行邸,叔嫂密谋,启程返跸,捕掳辅臣,垂帘听政,从此登上了皇权统治的顶峰。
两宫听政后,慈安太后因生性沉静,不善言表,只是怀揣着咸丰帝的密旨,稳坐钓鱼台。慈禧却仗着自己的才能,加之同治帝又是自己所生,所以大凡国家政务,召对臣工(清朝皇帝召见大臣称)取决国家万机,统由她做主。此后,处置宫禁一丝不漏,对外政务井井有条。接着慈禧又进行了一系列人事任免,大胆使用贤才良将。如命两江总督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及浙江全省军务。所有四省巡抚以下人事任免统归他所管。到了同治三年,曾国藩之弟曾国荃攻克南京,生擒洪仁达、李秀成,天王洪秀全服毒自尽。由此一度声势浩大、历时10多年的太平天国已不复存在,东南、西南、云南、川边之地均归于太平。
这时曾国藩、李鸿章奏请创办新政,学习洋务,实行改革。经两太后商议下旨:北京成立了同文馆,江南设立了制造局,福建创办了船政局,又派员出洋采办机器和商定互派领事等事宜。
同治十一(1872)年九月,17岁的同治帝完成大婚。十二(1873)年正月,两宫主动撤帘,同治帝亲政。谁知没过两年,这位风流天子命短,年仅19岁便永别帝座。继任的小皇帝光绪只有3岁,只得重请两宫皇太后再次临朝,即第二次垂帘听政。3岁小皇帝光绪帝,因其母是慈禧太后之胞妹,故光绪帝为慈禧之外甥。慈禧之妹进宫后又成慈禧之妯娌,光绪帝又成了慈禧之侄。由甥到侄,这都是慈禧一手安排的,当然,当初让妹嫁于醇亲王,并非是为让其甥来当皇上的。慈禧也不会料知自己的儿子同治帝如此命短并且无有所出。这里之所以说这些,是想让人们知道慈禧是怎样一个深谋远虑和胸才大略的女人。她自己入宫进入了皇权的家族,也一步一步让自己的亲属位尊荣耀,其弟桂祥后来不也做了副都统。桂祥之女,也就是慈禧的内侄女还做了光绪皇帝的皇后。她的谋略和胆识真是应了“巾帼不让须眉”。她敢于向男性挑战,征服得那些王公大臣服服帖帖、三跪九拜、谁敢不从……
两宫太后听政后,国家呈现出一派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慈禧太后锐意改革、学习西洋。分别派遣大使到英国、日本、和德国,借来洋款,以应军费不足;派李鸿章与英使谈判,赎回英国人筑建的上海至吴淞口铁路,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又派学生出国留学,分别到英法两国学习制造和驾驶技术。
其实,二次听政后,最值得写上一笔辉煌的历史是向俄国收复伊犁,改新疆为行省,使大清的地域版图增添到23个。
光绪四(1878)年,陕甘总督左宗棠进兵西域,杀得流窜多年的白彦虎逃入俄国,困死入踞新疆的阿古柏。但伊犁一带还被俄人所占,一路旗开得胜的左统帅,那里肯容忍俄人无理。因此便上奏朝廷要与俄人开战。朝廷因军饷支绌,上次剿匪之饷还是从外国借来的,这次便先礼后兵,派一侍郎崇厚出使俄国,索还伊犁。谁料这崇侍郎竟是一位庸才,到了俄国,被人家大话恫吓,变乱了方寸,只求伊犁收复,俄方要求条条照允。草约报至总署,一班王公大臣,人人气愤不已,个个口诛笔伐。奏折呈上二宫,二宫也愤愤不平,当下把崇侍郎革职问罪,并向左宗棠讨教和战与否。左宗棠一篇奏折洋洋洒洒数千言,痛斥一十八条款,只认归还伊犁一条。奏请先议后战,因此慈禧又换了一个使臣曾纪泽。
曾纪泽是曾国藩的长子,大有其父的风范,擅长对外事务,但这次却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国际盟约,落墨纸上,哪有轻易将它翻转的道理。亏得苍天有眼,成全了二宫一片苦心,也就成就了曾纪泽的一生英名。当时俄国国内巧遭动乱,俄方听得左宗棠让属下抬着棺材在前,征讨大军浩浩荡荡地驶来,遂碍大清的威望,将前定之约逐条斟酌改换,无理要求也被删除。议定奏报,朝廷大悦,随后定约画押,伊犁原物归主。对此举全国歌功颂德,都说是大清和两太后的洪福。接着慈禧又纳奏请,改新疆为行省,派要员驻扎霸守。
光绪十二(1886)年,慈禧意欲撤帘归政,又有数亲王率满汉大臣奏请皇上亲政后再训政数年,慈禧照允。第二年正月,光绪亲政,慈禧训政下旨:修京沽铁路,开漠河金矿,颁出洋游历章程。慈禧接着又向李鸿章询问创办海军事宜。李鸿章尚未开口,醇亲王抢先奏报海军的人事安排与装备情况。慈禧当知总教习还由英国人担任时,无不担心地说道“: 此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恐终是靠不住的!”可见慈禧是主张自力更生的。醇亲王补充说道:“现在创办海军,一时尚无人材,等将来海军学生练习有素,就不用外人了。”慈禧方无奈点头认允。
此后便过了几年太平日子,谁知到了光绪二十(1894)年,因朝鲜国事,中日遂起事端。日人蛮横,步步紧逼。这时满朝王公大臣,统说日本弹丸之地,怕他为何?统是主战。光绪少年狂热,亦云大可敌小。唯李鸿章老成持重,心怀疑虑,还想与日商磋。谁料日使狮子大张口,竟索偿军费300万两。光绪帝促令李鸿章备战调兵。前方将领谎报军情,隐瞒战事真相。王公大臣奏请明照宣战,光绪帝颁谕下旨,中日甲午战争打响了。谁料节节败退。
慈禧太后在园内闻知大事不好,急忙来到宫内,劈头第一句便是“: 谁要你主战?”光绪帝磕头如捣蒜,口内不停谢罪。慈禧仍满脸怒气“: 你如今认罪也于事无补。你既要开战,也应来禀明一声,好全面权衡,定议未迟。你却为何不报,直到战争打响,才派人捎话于我。你妄自尊大,眼内哪里还有我?”光绪帝抬头欲语,慈禧一挥右手“: 你既开战,总要知人善任。谁知你遣将用兵,多是一班饭桶。”光绪帝跪着,忽想战报所奏:依克唐阿望风先逃,宋庆放弃七连城……这时光绪帝痛惜没有战前禀报太后,造成自己终生遗憾。几经周折,还是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乞和。70高龄的李鸿章飘洋过海,来到日本,受尽了人家的挖苦和奚落,几经舌枪唇战,一张马关条约,光赔白银就是2亿两。
慈禧太后之所以反对光绪帝向日本开战,是因为慈禧心里明白:日本虽小,但国力强盛,大清虽幅员辽阔,但却十分落后,军事力量更不是人家对手。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光绪帝估计形势的第一个错误。光绪帝第二个错误便是在戊戌变法前后因操之过急、认人不清,过于轻信袁世凯,便被袁世凯出卖,导致慈禧第三次临朝出政,反而使自己大权旁落。慈禧太后这样做也不能算错。作为统治阶级内部的派别斗争,你不能这样对付对方,对方反过来会这样对付你。我们只是看慈禧第三次临朝掌权后是怎样一种情况。
先是慈禧欲废光绪帝,本着择贤不分亲疏的原则,立端郡王载漪之子为皇子。但因协办大学士孙家鼐谏阻,未免动疑,随与荣禄祥询可否。荣禄坦言“: 至今皇上过失未曾表明,外国公使若来干涉,倒是棘手难办?”慈禧也显无奈“: 木已成舟,如何是好?”荣禄便想出一个权宜之计:“立端郡王载漪之子为大阿哥,承继穆宗,抚养宫中,待后再议。”谁知端郡王载漪却不这么想,正如事后慈禧所言:
“我今日可知你的心了,你想儿子登基,好做摄政王。你假造外交团照会,迫我宣战……”因此,在慈禧第三次临朝后,成了她一生中最灰暗的一段岁月。端王密令山东巡抚毓贤对抗朝旨,纵容义和拳毁教堂、杀教民,为洋人为难,把义和拳说得神乎其神,刀枪不入,极力夸张。信用义和拳扶清灭洋,杀外国公使,烧外国使馆,致使八国联军攻陷天津,直逼京师。最后不得不逃离出京,奔往西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庚子西狩。
由于这一事端由端郡王载漪一手制造,慈禧尚不知情,故尔宣战。但自山东、东南一带,有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共同发起的奏阻宣战,好似泥牛入海,无有回声。随后这些封疆大吏宁违朝命、毋害生灵,只好与各国领事联络,互相保卫、互不相犯,订约八条:租界共同保护,禁止谣言,严拿匪徒;各国兵轮,无中国巡抚照允许,士兵不准上岸;中国炮台,外船不独擅自游弋停泊等等。
慈禧在逃亡中,只得又调李鸿章北上,补授直隶总督,又与洋人开议。谈了好几月,听了不少嘲讽话,看过若许脸面,磋定议和大纲12章,虽不侵我主权、不割我疆土,但却赔偿军费4亿5千万两。接着便把载漪、英年等一干在这次动乱中的罪魁一一治罪。
经过这次劫历,慈禧料知:以后行政不能拘泥于祖训旧制,应因势利导。于是在西安颁布: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京师设立督办政务处;裁减书吏;复开经济科;整顿翰林院;命外出使节访察留学生,资送回国,以备朝廷录用……
从西安回到京师,慈禧与政务大臣商议新政,并向全国发布了一道感人至深的上谕:在阐述了变法实行新政是大势所趋,是强国利民之必须,最后向全国发出号召:“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须议更张。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己见。”自后慈禧告谕全国,准满汉通婚。编纂律例,并公布了办学、选举、鼓励好人好事的新章程。
接着慈禧又向世人表示“: 要参用西律,改定刑章,我想凌迟枭首等刑,确是残酷。我朝入关,不过仿用明制,相沿未改,我已决定停废,此后用刑以斩决为止。”这样以来,沿袭数千年的凌迟和枭首酷刑在慈禧手中得以废止。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也是慈禧对中国法典的重大改革。
光绪二十九(1903)年,慈禧又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以兴办学校,废止了一个相袭千年的陈规;又制定禁烟章程、取缔烟馆、清查烟市、制戒烟丸,把禁烟第一次以国家政府行为提出,作为法令。
接着又派载泽等五大臣分赴各国考察政恰,作为维新标准。这五位大臣从日本转赴美国、英国,又到德国,学习宪政根本及详细节支。很快从外域邮寄一折,请慈禧改行立宪。慈禧降旨,命政务大臣妥筹立宪事宜。复设考察政治馆,招揽通才,悉心研究,编纂成书。至光绪三十二(1906)年,五大臣从海外归来,于政务大臣联席会议,决定筹备立宪。慈禧亦颁发了预备立宪的诏旨,特设宪政编查馆,编定宪法大纲,自本年开始,务必在第九年内将各项筹备事宜一律办齐,届时将公布宪法。
谁料因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先后归天,这已出台的立宪时间表却成了一纸空文。接着因辛亥革命的到来,使清朝已成为历史。当时有人感喟道“: 若慈禧尚在,定不至这这么快就完了。”后又有人说:如慈禧不死,孙中山的南北议和肯定不会找袁世凯的。看来这也不是不可能的。
纵观慈禧太后的执政生涯,不能说她是一位昏君或暴君。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统治的帝王中,她只是他们中没有名分的一员,她只作了她应该实施的权利,正如她自己所说“: 皇帝当以图治、安民为孝。”“岂尚忍心百姓之脂膏供一人之逸豫?”她把发展经济、练兵、兴学育才、工农商发展称作要政,难怪世人称:似太后这般温恭俭让,正是古今罕有的。慈禧知人善用,奖惩分明、适度,就连做皇帝只有一步之遥并和她有叔嫂关系的恭亲王也却终生为奴,为她忍辱负重、马前马后,也几度被降职、罢免,以示惩戒;亲戚荣禄是她夺得权利和维护权利的重臣,也因后宫言传之事,触犯圣怒,被她闲置达七年之久。
慈禧虽居九五之尊,也还保持平常人之心,知恩图报。在她还未得时时,母女及弟四人护送父柩回籍意外得吴棠溥仪银300两,使她母子四人渡过了难关。后来慈禧几次提升吴棠官职,使吴棠喜出望外。
慈禧位居皇太后,但能严于律己,有次她制了一件锦衣,色料俱佳且美,价值亦昂贵,心中很是欣慰,但因过于豪华,就密语近侍,不可使公主(即恭亲王之女荣寿公主)闻知,免遭非议。谁料公主已察觉,一日进宫请安,从容且婉转地对太后说道“: 臣女近日在某处见锦衣一袭,材料颜色可算绝品,拟购进孝敬太后。后想我朝祖制向崇俭德,因圣母上承祖训,必不喜此华装艳服,所以就作罢了。”太后默不作答。待公主走后,对左右说“: 我曾对你们嘱咐,为什么公主还是知道了?”可见慈禧平常并不是无所顾忌的。
慈禧要接见外国公使夫人,便吩咐驻法回国的裕庚之女德菱、龙菱姊妹改服西装,将发型亦改西式,戴了一顶浅色法国帽,上面饰着翠羽;穿一件淡红法国长衣,外绒里绸,系一条美国花绒长裙,上紧下宽,脚下穿着欧版皮鞋,用慈禧的话说“: 活脱脱一对外国洋囡!”来充当翻译官,在深宫大内行走,以此向外国公使夫人表示:我大中华也不拘旧制,走在时代前列的也大有人在。由此可见她与时俱进的心态。要不她怎么会把自己的肖象送到国外去展览呢!
有一天,光绪帝奉慈禧太后幸游万牲园,慈禧看见桑叶成荫,便触景生情发出了一阵感慨“: 蚕桑是中国绝大的利源,是最要紧的实业。大内亦有桑园,后妃等尚采桑饲蚕。我至尚亲祀先蚕,不敢延误。前年还命浙江抚臣招选湖州蚕妇数人入宫,教习饲蚕法子,并设立绮华馆,另募机臣,剿丝织绸,目前颇有成效。可见北地未必不宜桑,所患在不肯学习呢?”这段话可以看出慈禧提倡学习,注重实践和身体力行的治学品德。
慈禧太后的一生,就个人生活和个人感情方面来说,也是极其不幸和悲凉的。人生的三大不幸均被她遭遇。她幼年丧父,20多岁丧夫,30多岁丧子。要不是位居九五之尊,她这一生不知要处在怎样一种灰暗之中。对此,世人应寄以惋惜和同情。历史是不能改写的,历史应当是公正的。
试问,在历史上,谁还能有如此第二么?

作者简介:陈天林,现为《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宝鸡市作家协会、宝鸡楹联学会、扶风县诗词楹联学会、扶风县作家协会、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自1994年至今,其文学作品先后在《农民日报》、《民间故事》、《传奇文学选刊》、《民间传说故事》、《东方红诗刊》、《宝鸡日报》、台湾《南华报》、《印华日报》、《西非统一商报》、赤道几内亚《华人报》,匈牙利《新导报》,非洲《侨网》,澳大利亚澳华电视传媒发布推出。出版个人文集《仰望乔山》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