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路花语——洛阳70年诗歌选》序言/后记
编者按:【九州风雅颂】本期编发的是范若丁老师为陈昌华主编的《诗路花语——洛阳七十年诗歌选》撰写的序言——为时代放歌 与祖国同行。他以热情洋溢的笔触对《诗路花语》一书的积极探索予以充分肯定,对七十年洛阳诗歌的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对洛阳诗人寄予厚望。正如所言:本书既是对建国以来洛阳文学界诗歌的一种检阅和展示,更是对未来洛阳诗歌界的一种期待……《九州风雅颂》将陆续刊发本诗选的作品,敬请欣赏。欢迎您关注《九州风雅颂公众号》更多精彩!


为时代放歌 与祖国同行
《诗路花语—洛阳七十年诗歌选》
序言
范若丁
《诗路花语—洛阳七十年诗歌选》要出版了,家乡的朋友请我做个序。说实在话,我这个上世纪五十年代从洛阳走出来的老乡,已经离家太久远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年回去的也渐渐少了,联系的也不多,觉得难以胜任。可是,对洛阳对故乡的感情仍然是难以割舍,加上自己搞了大半辈子文学创作和出版,这又是建国七十年洛阳诗人的集子,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诗路花语—洛阳七十年诗歌选》共收录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二〇一〇年代不同时期 70 名诗人的 100 多首诗作,每十年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编选了十位代表性诗人的两首诗作。一首是最初发表年代的诗作,一首是以后年代发表的代表作,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轨迹和发展变化,编者可谓用心良苦, 也颇有创意。这些诗人都是在洛阳生活工作过的,或者是从洛阳走出去的,从反映的内容来看,有的是反映洛阳生活的,有的是反映整个社会的,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其中还有几位很熟悉的名字,如:杨子敏、李老乡、王恩宇、李清联、李志、祁念曾等人,尽管这些人中有的已经不在人世了,可是他们的诗歌在全国甚至在世界华人的诗歌创作中都很有影响。从年代划分来看,我觉得每个年代的诗作,基本都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潮流。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当时解放战争刚刚结束,新中国刚成立,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恢复与重建, 人民的生产热情高涨,处于这样一种年代,时代需要这些政治抒情诗、生活抒情诗,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如当时的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的几位作者:李清联、高林生、董振国、边玺中、李六正、王天奇等人,有的诗歌尽管直白了一些,可读起来却很鼓舞人。进入 70 年代,因为受十年浩劫的影响,好多报刊刚刚解禁,这一时间的诗歌创作大都是生活表象的罗列,除了在部队的一部分作者写的军旅生活外,好多作者的诗歌语言完全追求叙述化的效果,这期间洛阳比较有代表的有:陈昌华、李余良、赵跟喜、李战军等人。这期间虽然写诗和发表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可也反映出当时时代生活的一个侧面。
而真正使新时期诗坛初步体现出诗歌多样化特征的,应该是 20 世纪 80 年代,也正是诗坛带来诗学观念与美学趣味巨大冲击和颠覆性的大变化。当时的整个国家和人民都沉浸在一种变革的氛围中,诗人都有一种自信的力量和面对未来的勇气。全国各地以青年诗人为主体的具有探索性、实验性、先锋性特质的一些诗歌成为潮流,它们就是当代诗歌评论界所公认的“朦胧诗”与“第三代诗”。这期间洛阳也出现过不少有名的作者, 如:艺辛、杨志学、陆健、李霞、赵克红、冷慰怀、乔仁卯、张亚萍等人,他们有效地恢复了诗歌与诗人的真诚品质,摆脱了此前诗坛流行的“假、大、空”的不良诗风,同时带着对未来的思考和呼唤,体现出他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现代化进程普遍持有强烈的诗性诉求,他们的诗歌精神也为我们这个多变的时代注入了新的激情。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中国社会多元文化格局的生成定型及环境的日益宽松,诗歌写作在语言风格、表现手法、题材取向、美学形态等方面呈现出新时期以来罕见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从诗歌的内容上普遍增强了人性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显示出对人的日常生存境遇与生命本身的关注。这期间洛阳也涌现出来不少新的诗作者,如:长笛手、丁南强、张国钰、赵希斌等人,他们对诗歌的创作投入大量精力与心血,试图通过诗歌的艺术来实现自己某种生活追求。进入 2000 年,由于网络的出现,诗的展示平台更多元化、个人化和自由化。尤其互联网的无限开放性以及大量民间刊物的存在,为这种个性化特征十分明显的诗歌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期间也出现了一些颇有成就的作者,如:百定安、段新强、董进奎、人邻、张光杰、 张国军等人,他们的诗歌为我们的这个时代注入了新的元素, 注入了生活的丰富多彩和诗歌的艺术回归。
洛阳,地处中原,有着天地之中的历史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也是传统文化资源荟萃之地。儒学渊源于洛阳,道学创始于洛阳,经学开山于洛阳,理学兴盛于洛阳。从古至今, 大量的文人墨客留下的诗篇也使得这座城市拥有厚重的文化积淀。不仅在人文史记,诗词曲艺,史话传说,礼仪风俗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如左思的《三都赋》让“洛阳纸贵”成为亘古佳话,才子贾谊在洛阳开汉赋之先河,易学大家邵雍开创新易学之象数,“二程”创洛学开理学之先河,成就“程门立雪” 的尊师佳话等,尤其在诗歌方面,从《诗经》开始,就舒展卷帙描述着洛水之浩淼与天子之威仪,为洛阳增添出深厚的古文化氛围。其后,楚歌、唐诗、宋词,从汉朝的张衡、唐朝的李白、宋朝的苏轼、到晚清的王国维,无数有名或者无名的诗人, 在洛阳都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千古佳作,让后人在浩瀚的古今文献中领略到这座诗都文章烂漫中的儒雅情怀。
所以说,洛阳从古至今在全国文学的发展中都有自己的影响,当今在全国的诗坛上,洛阳不仅涌现出我上面提到的这些诗人外,还有很多不知道姓名的诗歌爱好者,都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文学报刊的版面上发表了不少新作,为洛阳的诗歌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从全国整个文学事业的发展来看,洛阳诗歌的发展与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还不相适应,创作的数量和质量距离时代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应该说,这本《诗路花语—洛阳七十年诗歌选》不仅是建国以来洛阳七十年文学界诗歌的一种检阅和展示,更重要的应该是对未来洛阳诗歌界的一种期待,希望今后会有更多的诗人和文学爱好者, 多写出反映我们伟大时代的好作品,来推动洛阳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不仅仅是表现个人生命体验的一种方式,诗歌更代表了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担当。几千年来,诗,一直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管里流淌,滋养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流行最广的文学形式,中国的诗歌史几乎就是半部中国文学史。也可以说,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独有的艺术家,都有忠实于当代生活的文艺家,真实的记录时代的体温和气息,牵引及影响到后世。归根到底,就是说,时代呼唤诗歌的使命,诗歌考验诗人的担当。不是所有写诗的人都是诗人。诗人,应当具备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生活,要有浪漫的气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有强烈的感知和创造。要有长远广袤的目光,高尚的情操和境界,更为重要的是将诗歌当做一种追求和一种信仰。对自己来说,能为一句好诗而激动不已,辗转反侧;对读者来说,能拿出让人心悦口服的好诗来,让人们领略真正好诗的神奇魅力。记得谁说过的:诗之所以是诗,那是因为它那巧妙的用字,铿锵的音节,深邃的哲理,这些东西唤起你的联想,拨动你的心弦。所以说,诗,是一个时代美好的指针。一个生机盎然, 和谐美好的时代需要自己的诗人,需要涵养诗意。就像中央领导人最近提出的“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 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诗人和文学爱好者,肩负伟大的历史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继往开来,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深刻反映时代巨变,描绘时代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 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为推动诗歌的繁荣和发展,让我们一路同行。
2019 年 3 月 27 日
(作者系花城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
编者按:【九州风雅颂】本期编发的是陈昌华老师为《诗路花语——洛阳七十年诗歌选》撰写的后记,作为从洛阳走出的游子,但他心系第二故乡,与李战军老师精心策划,广为收集,多方联络,耗时一年有余,终于完成了《诗路花语》的出版,终于了缺了一桩心愿,敬请欣赏。欢迎您关注《九州风雅颂公众号》更多精彩!
一首诗,一座城,一段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