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人口负增长
文/毛生韬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1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时隔61年中国人口再次出现的自然负增长。
从解放初期到2022年,全国人口呈现了三个增长高峰和三个减少低谷,除了前多年国家生育政策和其他因数(暂且不谈)外,还有其他因素。
2022年末年总人口的负增长,单从生育角度来说,反映了近年来年轻人因为结婚需要买房、买车等导致结婚成本升高、代价加大、加之疫情影响生活质量降低,还有就业难、收入少、生活辛苦、压力大、结婚难处太多,他们就只能选择推迟结婚和生育。因此,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多生,有的甚至不生。还有的生活质量不错,因为职业不稳定、生活无保障等后顾之忧(不排除少数怕吃苦受累)也不愿意生育二胎三胎,导致了人口出现了负增长现象。
同时,也说明年轻人生不起、不愿多生的大军队伍在不断壮大。 除了有些特殊原因外,还有哪些自以为是的任性、杞人忧天的幼稚及盲目“从众”的“有识之士”也都是为这个数据“锦上添花”的“有功之臣”(少数情况)。
细想,每个人犹如沧海中的一粟,对十四亿人来说都无足轻重或可有可无,但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家庭都是主角和顶梁柱,这就看这些年轻人对待生育二胎、三胎是怎么想的和怎么对待的?
于国于家来说,后继有人家庭和国家才有希望,才有可能持续发展进步。任何时候,人的因数永远都是第一位的,没有人一切都无从谈起、什么都是浮云。对于生孩子来说,这是为国家强大和人类人口的增长做贡献,也是为家庭的人丁兴旺尽义务。生育后代这也不单纯属于个人之小事,也关乎国家民族兴旺的大事。
放开二胎,鼓励三孩。这是我们国家应对国际形势和国内实际迫切的需要,后继乏人,国将不稳。响应国家号召、顺应社会潮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特别是育龄青年的共同责任,这也是所有年轻人应该正视的生育现实!
固然娃多拖累大、负担重。但人生追求的不仅是物质享受,精神需求在物质享受基本满足之后,精神需求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须。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也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也是一种精神富有。
过去老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穷生五子富,儿女是财富。尽管有点封建思想,这也说明生儿育女是人生重要的事业。干什么事都有压力,有压力就才有动力,有动力才能发挥人的最大潜能,生养孩子也是如此。
现在50-60岁左右的这一代人,兄弟姐妹平均都有3人之多。我已60多岁,从我记事起,没有听说过哪个家庭因为子女多有饿死了的,大凡儿女多的人,年轻时负担重,最后都因为儿女多,改变了家庭原有的落后面貌,有了好的晚年,这是普遍现实。
中国第一代丁克族许多人晚年都很后悔,现在的状况有点凄惨,也一定程度成了社会问题。这些人连孩子都不愿意生,他们能对社会到底有多大贡献,何况传宗接代是人类社会赋予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凭意气用事,暂时有困难,不愿意生育的人,年轻时无所谓,到老了意识到了,就是一生的痛苦,没有办法改变,也无法对别人讲,悔之晚矣!
愚以为:生少不利国,娃多希望多。年轻吃点苦,老了有欢乐。
从国家层面来说,要学习总结人口增长大国的经验,汲取咱们负增长的教训,及时调整和制定相关政策,应该从学制年限的缩短、教育负担的减轻、免费教育的扩大、结婚年龄的提前、学生就业的照顾、提高收入的质量、削减离谱的房价、社会福利的保障、免费医疗的实现、养老机构的普及等各个方面创造提前结婚、愿生、多生的社会条件,奖励年轻人多生小孩,减轻年轻人的生育压力,加大国家养育的力度,提高全民的幸福指数等等,搞好政策制度的设计和落实。使生子有所养,上学不再难,工作有保证,居者有其屋、老者有所依,人人都无后顾之忧。这样一来,人口负增长的现状就可以从根本得到改变。否则,人口负增长的数据将会更难看!
因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核心利益是必须保持人口数量和质量的绝对优势。数量是依靠和奖励育龄青年的多生育,质量是依靠孩子们有好的成长环境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一家之言,纯属即兴乱谈。如有不妥,还请微友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