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今天的听证会,我深刻认识到了违反法律的严重后果,愿意接受法律的处罚,以后会多多学习法律知识,依法依规经营企业,绝不再出现违法犯罪的事情。”2022年6月,在新安县民营企业检察服务中心,一场关于民营企业家涉嫌串通投标案拟作不起诉公开听证会正如期举行。此次听证会,邀请工商联企业家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与听证。
近年来,市工商联积极参与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加强与政法部门协作,畅通诉求反映渠道,开展“万所联万会”活动,推动县级工商联开展民企诉前调解工作,建立“小事找商会,大事找调解,难事找法院”的多元调解机制,积极探索民营经济领域矛盾纠纷的化解方式,助力全市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发展。
畅通问题反渠道。定期深入民企调研。每半年组织一次专题调研,深入市直属商会、民营企业调研,收集企业矛盾诉求,向市委市政府反映企业困难,推动民企诉求问题解决。形成7篇调研报告,均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篇调研报告得到时任市委书记的批示。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制定工作方案,正科级以上干部全部分包中小微企业,定期到企业走访,列出企业反映问题清单,积极反映民企呼声诉求,推动民企矛盾纠纷化解。加强诉求响应平台建设,常态化服务全市56万市场主体。持续动员广大民企注册入驻诉求,引导民企通过平台反映诉求。截至目前,入驻平台民营企业60941家,解决诉求380条。定期开展营商环境评价,每半年组织一次千家民营企业评议营商环境,把评议营商环境的话语权交给民企,给他们发言权、评判权,让他们有发声的渠道,并把评议结果上报市委市政府,推动解决部门顽症。2021年,市委书记江凌同志在《洛阳市工商联“千家民营企业评议营商环境”调研报告》作出重要批示,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同志也作了批示,充分肯定市工商联的工作。2021年,“千家民营企业评议营商环境”工作被市委列入全年改革典型案例,被全国工商联中华工商时报评选为“2021“创新中国”副省级城市和地市级工商联最佳案例”,是河南唯一获奖的地市。
建立与市法院协作机制。与市法院建立健全沟通协作机制,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沟通协作机制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推动市、县区两级法院与工商联加强沟通协作,推动纠纷化解、风险预警、诉求办理的治理重心下移,围绕立案、审判、执行等全流程,制定23条具体措施。
开展“万所联万会”活动。积极与司法局、市律协协商,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万所联万会”机制的实施方案》,举办“万所联万会”推进会暨签约仪式,推进“万所联万会”工作,坚持常态化推进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常态化和“法律服务进万企”基础,推动全市律师事务所与工商联所属商会开展工作对接,建立“万所联万会”联系合作机制,实现全市39个商会所会结对,为广大民营企业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提供了保障。
建立诉前调解机制。积极推动县(区)工商联建立诉前调解机制,老城区工商联成立商事纠纷调解委员会,偃师区工商联成立商协会诉前调解站,新安县工商联成立民营经济司法服务保障中心,有效维护纠纷各方合法权益。今年以来,成功调解各类商事纠纷16起,息诉罢访率100%,为企业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老城区商事纠纷调解委员会的做法被《中华工商时报》、《人民政协报》、《河南统战工作》、《洛阳日报》等媒体刊登,荣获2020年度“创新中国”工商联(商会)工作最佳案例榜单,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级工商联。
积极协调解决民企诉求。6月,收到市委《民营企业座谈会部署事项及企业诉求事项清单》后,及时召开作推进会,组织专人与15家诉求企业沟通,向诉求承办部门下发了工作提示函,推进诉求事项办理。近年来,市工商联积极开展调研,针对民企反映的问题,列出企业问题清单,集中向市委市政府反映,协调解决诉求170余个,推动民企矛盾纠纷妥善化解,受到民营企业好评。(供稿:张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