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涂雪夫者,涂国模也。四川省中江县人。曾供职于中央警卫团,中江县委组织部,德阳市纪委、文联。川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四川省作协会员。
作品自上世纪90年代散见于《高中生》、《南方航空》、《作家村》、《公仆与信访》、《大理文化》、《德阳文艺家》、《九寨沟》、《人民文学》副刊、《华西都市报》、《西部开放报》《东方作家报》、《德阳日报》、《德阳广播电视报》等报刊杂志。2001年开始在《榕树下》、《红袖添香》、《起点中文网》、《汉语文学网》、《晋江文学网》、《中国作家网》等网站发表网络作品,其亲情、游记散文深受网友的推崇和厚爱。2011年,《涂雪夫游记散文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2016年,小说集《梦回京城》、《爱在深秋》,散文集《情系山水间》、《难忘的亲情》与四川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签约,制作成电子书,如今已经在京东、亚马逊、咪咕、微信阅读等多家网站销售。如果你想全面了解涂雪夫,请你百度一下涂国模,《百度百科》收录了他详细资料。

精品游记(四十二)
烟雨江南
作者|涂雪夫(中国四川)
季春三月,是江南多雨的季节。在此逗留五天,就有两天多时间淫雨霏霏,烟雾弥漫。游客的心情就跟这天气一样,始终开心不起来。
飞机从绵阳起飞,凌晨才到达上海浦东机场。这本来就很晚了,在机场地下停车场又等待两个多小时,当地导游才找到车。人们的心情本来就不好,加之苦苦的等待,与导游的争吵是不可避免的。
导游是杭州人,徐娘半老。给游客的印象是组织、应变能力太差。不过她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景点知识还是蛮丰富的。
她告诉我们,人们所说的江南,是专指太湖周边的苏州、无锡和常州。这大大超出了游人的认知范围。

一、令人失望的水乡周庄
这些地方虽然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号称鱼米之乡。尤其以古镇水乡闻名天下,不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无数流芳后世的名篇佳作!
1984年春天,上海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乘坐小船来到周庄,看到了双桥,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记忆中的童年。于是,就以双桥为背景,创作了一幅题名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在华盛顿科克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个人画展上。他所画的油画被联合国选作首日封。这幅画又由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访华时作为礼品送给中国领导人。美国《纽约时报》称陈逸飞的“画风融合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让人想起欧洲大师的名作”。
后来,当代散文大师余秋雨又根据陈逸飞的油画写了一篇《江南小镇》的散文。
这样,中国第一水乡周庄的名气,就声名远播,无人不知。周庄得以被发现,而名扬四海,陈逸飞和余秋雨这些文人墨客功不可没。
导游还告诉我们,小布什看过陈逸飞的油画,他来中国访问时,指名要去周庄看看,这样一来,周庄的名气就更大了。不知道多少人慕名而来,但又有多少人扫兴而归。
在暮色中,我们撑着雨伞,踏着积水,夜游这个号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

只见一条泛黄的小河两岸,一串串大红灯笼高高悬挂,酒吧、歌厅里传来阵阵歌声和笑声。也许是雨夜,游客不多,显得十分幽静。
成就周庄的石桥,在昏黄的灯光下,少了昔日的辉煌。几块石条搭成的桥栏,就像老人身上的破衣烂衫,看起来是那么的不伦不类,令游人大打折扣。
名人成就了周庄,周庄忽悠了游人。就像是一说到江浙生产的商品,可信度低假冒伪劣成了它的代名词。
二、南京,南京
第二天一早,我们一行40人坐上大巴,经过三四个小时的车程,来到钟山脚下。
这里曾经是阴宅的风水宝地,山的一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孝陵,一边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陵墓。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给人们的感觉是阴气太重。游览的第一站放在中山陵,游客心里总觉得有些欠妥。哪怕先游览秦淮河、夫子庙也好呢,可行程偏偏安排游中山陵!
麻烦来了,游完中山陵,向南京城行进。一出陵区,一个左转弯,我们乘坐的大巴就与一辆小车来了一个亲密接触,还好,有惊无险。但导致交通长时间堵塞,游客满肚子怨气。
祸不单行,大巴来到服务区。师傅一边接电话一边倒车,只听得咔嚓一声,大巴撞倒了广告牌,倒进了隔离带,花木损伤了一大片,大巴后保险杠悬挂车牌照的保护壳撞落下来。

我们只有好言好语安慰大巴师傅,生怕在后面的几天行程中再发生什么不测。
师傅是东北人,高高的个子,佝偻着身子。虽说50出头,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得多。为了养家糊口,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找生活。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来到秦淮河畔。只见万家灯火,乌篷船、画舫在波光粼粼的河水中游弋。
这里在明末清初,曾经是南京繁华所在,秦淮河两岸,一边是江南贡院,另一边是教坊名伎聚集之地。名妓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被称为秦淮八艳。
几百年过去了,物是人非。但她们的芳名在游人的心目中,仍然挥之不去。

三、风雨飘摇中的西湖
小雨还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我们撑着花花绿绿的雨伞来到西湖畔,给西湖平添了一道人为的风景。
坐上游船,在烟雨朦胧中,断桥、雷峰塔、三坛映月尽收眼底。
下船来到苏堤,只觉春风吹拂,杨柳夹岸,艳桃灼灼。堤上垂柳初绿、桃花盛开之时,绿柳如烟、红桃如雾,红翠间错,灿烂如锦。湖波如镜,桥影照水,鸟语啁啾,柳丝舒卷飘忽,桃花笑脸相迎。
后人为缅怀他,称此堤为“苏公堤”,简称“苏堤”。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是北宋文人苏轼任杭州知府疏浚西湖时取湖泥和葑草堆筑而成。

晚上,我们欣赏了3D幻影真人昆曲秀《白蛇传》,给游人留下了百年昆曲的历史记忆,虽然只有半个小时的声、色、光、影的表演,却为这一古老的历史传说,谱写了一曲动人心弦的旷世挽歌。

四、上海印象
几百年前,上海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1292年,大元王朝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历史的开始。
700多年的时间里,上海经历过鸦片战争,英、美殖民,直到日本鬼子的占领,饱受战争的创伤。从十里洋场到洋泾浜,从当地人的小家子气到他们的精神面貌,无不打上殖民的烙印。
没去上海前,人们对她还有一定的好感。上一个世纪,上海生产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轻工业品,深受国人的喜爱。吴侬软语的上海姑娘说起普通话来,那才是一个地道,不亚于北京人的普通话。
这次上海之行,印象较深的是外滩与一江之隔的浦东陆家嘴一带,可谓高楼矗立,鳞次栉比。真有国际大都市的味道。
被人们戏称“开瓶器”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楼高492米,地上101层,是世界最高的平顶式大楼。
大楼顶部酷似“注射器”的上海金茂大厦,88层,楼高340米。站在观光厅,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最高的大厦要数被称作“打蛋器”的上海中心大厦,是中国第一高楼,建筑主体为118层,总高为632米。
坐着游轮,在黄浦江上,两岸高楼的霓虹灯光,与浑浊的江水,交相辉映,别有一番风情。夜上海,真正是一座不夜城啊!
穿过一条小巷,来到外滩附近的城隍庙,虽然楼台亭阁,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样子。但是显得狭窄拥挤,缺乏大家气派。
晚上住在浦东郊外的思其乐酒店,一看就是知道是当地人开的。我们一行40多人要一一刷脸领取房门钥匙,加之没有晚歺。我看见有人在吧台旁的货柜里拿方便面扫二维码,我也打算买一盒方便面充饥。我刚要伸手去拿方便面,在吧台里办刷脸给旅客拿房门钥匙的一个60岁左右的老男人,一边拉开我的手,一边用上海普通话大声武气的吼叫,生怕哪个不给他钱似的。
以前我经常听到,说到有的上海人家去做客,饭碗只有茶杯大,吃了两碗就不好意思添第三碗;菜也只能夾两筷子,第三筷子就没有了。到上海人家去做客是吃不饱也吃不好的。我想这也许是个别现象,对上海人的虚伪、小气、小男人形象,我还不太相信。这次华东之行,让我亲身感受到了。难道说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吗?

本期荐稿:邓瑛(德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