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黑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山东省级非遗传承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黑陶专业委员会会长、济南德功龙山黑陶艺术有限公司总设计师刘德功先生就是一直在路上努力、并荣登央视纪录片的人。
央视大型纪录片《城子崖》共3集,每集50分钟,以时间为顺序,通过讲述几代考古工作者对城子崖遗址的发现、发掘以及对龙山文化研究的故事。刘德功先生应邀参与拍摄了《城子崖》第3集的拍摄。

龙山时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又称为“万邦”时代、“万国”时代,中华文明形成了多地同时起源、多元并行发展的新格局。考古人的接续努力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祖先生产生活、创造文明的生动图景:他们躬耕田野、辛勤劳作;他们抽麻纺织、饲养狩猎;他们凿井取水、筑屋制陶;他们夯土筑城、踏歌起舞;他们祭祀天地祖先,他们迁徙传播文明。
刘德功先生早在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就带着看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顺着脚下的黄土讲述这里埋藏着有关人类文明和中华文化起源的重大秘密,这里的发现震惊了世界。刘德功对龙山文化的兴趣、研究和复原事业以此而生。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刘德功致力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山黑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刘德功甘于寂寞,苦苦探寻,为自己所钟爱的龙山黑陶艺术事业,奉献了满腔热血。其作品造型新颖别致,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寓意丰富。将历史文化意蕴与现代审美观念巧妙结合,在传承深厚传统文化外,更增加了当代生活的元素和气息。
代表作品《东荷西柳》、《和谐之珠》、《高歌》、《篱透天香》分别荣获第十、十二、十三、十四届“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蛋壳杯》、《中国梦》分别荣获第四十四、五十届全国“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
制陶是融创水火和调和泥土的艺术,要复原龙山黑陶,就要掌握当时的制作工艺,而历经四千多年的文化断代,谈何容易?
刘德功就从研究脚下的黄土开始,城子崖遗址是海岱地区古济水下游流域的核心地域,沉积丰富,他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实验对比了包括黄河淤泥在内的上千种沉积黄土,才找到了当时制作龙山黑陶的原始原料。
用行动追逐梦想,让奋斗留下永恒。

为了让龙山黑陶制作技艺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刘德功不断探索黑陶烧制工艺,用什么样的窑炉烧造,用什么样的燃料熏烧,如何控制炉温和烧制时间,不同的器皿有不同的工艺要求,如何保证其烧造质量、解决干湿度和温度的细微变化问题。
刘德功说,“现在光这个红陶白陶这一类别,也研究了六十多个品种。我开发了十六个类别,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我们龙山的文化,了解我们龙山的黑陶,和十几所重点大学(合作),作为教学科研实验基地。”
让历史文明流光溢彩,让文化传承造福后世。刘德功充分利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各级各类展会这些平台,开展艺术展演活动,传播黑陶文化。刘德功还亲自编写教材,精心授课,在参与研学学生的心田播撒下艺术的种子。
《城子崖》第3集精心展示了刘德功在黑陶事业上的卓越成就,精心展示了刘德功先生在黑陶制作上的赤诚之心,精心展示了刘德功先生在坚韧不拔的人格魅力。
如今,刘德功先生解决了上千个工艺难题,攻克了上千种紧要技术,终于系统完整的复原了龙山文化及其上下源头黑陶、白陶、红陶的制作工艺,所烧制的陶鬹、陶鼎等几十个品种深受社会各界藏友青睐和国外友人喜爱。

目前,刘德功把准时代脉搏,以市场为导向,又在龙山黑陶的制作工艺技术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让黑陶艺术和刻瓷、绘画、雕塑、书法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了精美的花鸟虫鱼、山水等纹案的黑陶艺术,一经上市,就得到了海内外众多收藏名流的追捧,市场前景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