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的年味
文/青山依旧
作为一岁之首,国人一向注重“过年”,“年”被称为“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然而,如今的城里人被一层层隔绝于钢筋水泥浇筑的“匣子”里,已经很难找到多少“年”的感觉,倒是乡下的“年”才有一些年的味道。
于是,在城市的楼房内吃罢新年饺子,我们一家人便驱车直奔老家所在的“乡下”,去寻觅那曾经的“过年”的感觉。
个把小时之后,便回到了那个铭刻着童年记忆的山村——上东峪。“咚咚咚、锵锵锵……”未曾进村,便听到了那久违的锣鼓声。踏进熟悉的院落,几个本家侄子已经在家中等候,他们一个个迎上前来,按照传统礼节磕头拜年。“磕头”是老家人行了几千年的拜年礼,早些时候大年初一早晨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磕头”,不仅自家的父母长辈要磕头,村中那些辈分高的或者同辈中较自己岁数大的都要去拜望,这“头”一磕就是一个早晨。现如今,“磕头”正在作为旧俗被破除,很少有人再去满街转着磕头,顶多也只是在本家当户间走一走,一些年轻人连自己的父母也都懒得再“磕头”了。在我看来,磕头拜年也是一条感情的纽带,磕个头,拜个年,亲情愈浓,乡情愈厚,平日里婆媳间有点儿磕磕碰碰,乡邻间发生点儿瓜瓜葛葛,再多的怨气在这一“磕”一“拜”之间都会烟消云散。我不知道有什么比“磕头”更好的拜年方式,比如“握手”,比如“鞠躬”,这在乡间似乎显得不伦不类。不“磕头”了,于是也就不“拜年”了,于是长幼无序,没大没小,乡邻间的情分也日渐淡漠,这很让人无言。 收了侄儿们的“头”,我便也出门去给长辈们磕头拜年。可惜,我的长辈们越来越少,这“头”已经没得几个“磕”了。
“南头”那片广场是现在村子里最繁华的地方,先前那锣鼓声就是从这里传出的。广场上燃了“官火”,火堆边聚了一班子敲锣打鼓的人,大鼓、小鼓鼓声隆隆,大铜锣、镗镗锣锣声锵锵,大铙钹、小铙钹铙声咣咣,一时间锣鼓喧天,红火热烈。鼓手仍然是演村戏时那位击鼓的老兄,只见他头戴一顶小花帽,虽年逾七旬但精神抖擞,飒爽英姿不减当年。旁边围了妇女和老人,一边听着乐音,一边唠叨着家常,亲亲热热,乐乐呵呵。伴随着锣鼓声,十几个姑娘媳妇欢快登场,欣欣然跳起了扇鼓舞,那花红柳绿的舞装,那柔美轻盈的舞姿,吸引了众人的眼球。广场西侧有三四拨打扑克的,牌桌边围了许多人,吵吵嚷嚷很热闹。此时的阳光格外明媚,洒下一地的灿烂与温情。
与遇到的乡亲随意打过招呼,走过那条长长的石巷,我来到了“上头街”。这儿是村中间最大的一片开阔地,曾经是村子里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我童年的记忆里年味最浓的地方,考官火、祭祖宗、唱戏、演电影都在这里进行。旧日过年,村戏是一定要唱的,最早是丝弦,文革中唱京剧样板戏,后来变成了河南坠子。戏班子紧锣密鼓排练一个冬天,过年时演出,一般腊月二十九晚上开戏一唱就是好几天,等到正月十五接着再唱。本村的、外村的都来看戏,锣鼓家伙一响,满街挤挤抗抗,连对面房顶上都是黑压压一片看戏的人。大年初一是要起五更的,几声报春的雷声响过,鞭炮声骤然爆响,噼噼啪啪响彻大街小巷,同时会有人点燃“官火”,火光冲天,顷刻间把了大半个天空烧得红彤彤的。随后,各家的男人们聚集到街上,祭天地,祭祖宗,然后四散开来挨门挨户磕头拜年。那情景,才真真的是过年的味道。 现在的“上头街”已风光不再,随着住在旧街的人日益减少,“南头”逐渐取代了其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此刻适逢过年,“上头街”仍然燃了一堆“官火”,火势小了许多,火堆旁零零落落围了几个仍留守在老房里的老人,村戏已经远去,废弃的戏台上坐了几个拉家常的妇女,再就是西墙根有几个晒太阳的。戏台后的“官房”里依旧挂了祖宗案,烛火点点,香烟缭绕。我走近案前,辨认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些个曾经身强体壮的大伯、叔叔乃至兄长们都已经先后谢世,我努力从记忆中搜索着那些日益模糊的音容笑貌,不由地慨叹岁月悠悠,人生苦短。我忽然想到,农村中的一些祭拜活动未必都是“封建迷信”,烧香也罢,祭祀也罢,都是一种对先辈的怀念方式,即使祭拜天地神灵,其间又何尝不是寄托了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
我邀了儿时的伙伴到街上同坐,几个两鬓斑白的“老小孩”聚在一起,叙说当年一起度过的岁月,回忆儿时过年的情景,那颗沉眠已久的“童心”仿佛正在复苏。
我又一次回到儿时的老院,这里已经没有人居住。院子里生满了干枯的杂草,房屋的门窗多已破损,看不到新贴的对联。进院的路是有人扫过的,南墙上依旧悬挂了本家的祖宗案,案下燃有香火和蜡烛,这表明院子平时少有人来,但到了年节尚有人回到老院来缅怀那些仙逝的亲人。我在院落中久久伫立,回味旧时过年时老院的繁华景象,深感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老院正在老去,一同老去的还有包括我在内的曾经在老院中生活过的这些人。
徜徉在现实与回忆之中,又一次咀嚼了故乡的年的味道,我的这个“年”过得亲切而充实。
傍晚时分,我驱车返回市区,把故乡连同那特别的年味依然留在了乡下。 【作者简介】青山依旧,本名郝永渠,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大学学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原邢台县浆水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