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初三
文/雪花
晋南农村有的地方,正月初三招待女婿,俗称"走初三",相当于"走"亲戚。记得上世纪九五年前后吧,在故乡隆重地"走"了回初三。那年寒假时节,从同蒲铁路最北端的大同经过省会太原,一直贯通全线(其实终点在风陵渡),在运城下火车,再坐一小时的客运汽车,便到达村口,还得走一公里左右才能回家。
那时自认为是高光时刻,腰包硬硬的,打扮也洋气,给孩子买了时尚的红羽绒服和锃亮的黑皮鞋。当时单位元旦活动时发了套西服领带。关键是挎包里有个宝贝一一全世界最好的酒,茅台。这是一个学生送的,当时价值三百六十元好像。该学生家境较好,其父为县外贸公司经理。每年春节前安排县领导的烟酒礼品。
这个学生很有意思。学习一般,长相一般,生活一般。那年寒假前,其父用军挎包给他装了两瓶茅台,嘱咐他赠送最要好的同学和老师。不知为何,他选了我。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是吃腊八饭。乡俗每年两种东西,家庭成员人人必食一一清明上完坟的大馒头(里边包有红枣,鸡蛋和核桃),一人一块。另一个就是腊八饭,一人一碗。人在外地时,给你留着。
然后没几天就准备年货了。小年前要"煮油"。就是炸一些麻花油饼。廿五前后赶集,采购干果,窗花,衣服,礼炮等,主要是割肉。廿八前后是煮肉,也是大事,挺隆重的。到除夕那天,洒扫庭院,贴对子,吃臊子面,晚上包饺子。我们那儿不时兴年夜饭,都是大年初一吃饺子,发压岁钱,换新衣服,这顿饭较隆重。吃前还要上香拜祖,供牌位。再说那瓶茅台,我记得很清楚,是八O年出品。
当时只知道是好酒,也没想到收藏升值等。大年初一全家吃饺子时,就开瓶了,也没喝出咋好来。
初二叫"二节",家有三年内故去的亲人,是要去上坟的。三年满后就不过"二节"了。初三叫"走初三",专门招待女婿的,同时也算是有女婿人家的"走亲戚",各方亲戚都来相聚,相当于互相拜年吧。初四至初十每家选一天来"走亲戚",你到他家,他来咱家,互相走一遍,就算过完年了。
这年"走初三"时,作为女婿,咱也算主角儿。冬天起不早,八九点起来,赶紧动身。交通工具是自行车。那天我穿西装,打领带,领着穿红羽绒服的十岁女儿和锃亮黑皮鞋的五岁儿子,换了二十元崭新的一块钱(给小孩子压岁钱的,一般每人一二元,最多五元),带上那半瓶茅台,在十点赶到了岳母家。
那天人不多也不少,坐了两桌。我大多听说过,不太认识。较体面的有个什么机器制造的厂长(叫我岳母姐姐)和山西师大的副校长(称呼岳父哥哥)。女婿就咱一枚(当时小姨子未出阁)。
当时餐饮丰盛,素菜以莲藕,豆腐,萝卜丝,醋白菜为主,肉类有鸡肉,羊肉,猪肉,牛肉和鱼。
当然最炫目的还是茅台。其时咱故作矜持,极少言语。耳听他们窃窃私语,知道在说茅台。什么"不简单"呀,什么"有两下"呀,什么"第一次喝"呀的。我只好随声附和着。其实自己也是第一次品尝而且至今就见过那么一回,到现在还老想那瓶子还在不在,放到眼下老值钱了!
饭后把二十块新钱散给孩子们。
下午是便饭,以臊子面为主。吃完后各回各家。客走主人安,这次"走初三"便圆满收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