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在生产队的日子里
文/陈天林
腊八都过了好几天了,走出大门,站在法黄路上,向北望去,凌冽的西北风把几个塑料袋吹鼓在路上滚动。又向南看,几只夹着尾巴的的狗,弓着腰向垃圾堆跑去觅食。主人进城了,把它锁在门外,只好东跑西跑找吃的。
“卖麻花!香脆麻花!”“召公麻花,十块钱十二个”忽然传来了卖麻花的叫卖声:唤起了我的回忆——生产队每年春节前加工制作麻花的情景。
那还是人民公社时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我们寺二生产队每年都要为社员家庭炸制麻花。腊八过后,在保管室内烧起油锅,支起案板。负责调面的社员早就兑好面团,搓麻花可是个技巧活,由专业人士培养了能工巧匠,围坐在案板周边,又说又笑,手下面条飞舞滚动,数十秒钟一条麻花就被入锅翻滚。由于本人曾参加过两年,对这个场景记忆犹新:负责调面的是博峰他爷,年富力强,精明能干,他总是把面团调到最好的状态。油锅由换奇他爷掌控,他两只手各拿着一双长筷子,把刚下锅的麻花拉直、搅动,让麻花在油锅里翻滚,掌握好火候,把炸熟的麻花捞在棹离,等余油淋干再由专人放入大框。搓麻花的社员有:常永峰他婆、常星他婆、海海,海全他爷……
炸麻花的油香弥漫整个村庄,惹来了不少小孩子,他们探着小脑袋从门缝观看,想吃的欲望溢于言表,咽舌在口内打转,这时总有人拿出去几个以安慰幼小的心灵。也有奶奶带着孙子前来预借几个,吩咐记在她家账上,等决分时扣除。因为每年每人要分几十个,一家就是数百个,负责管理的人当然会满足其要求,谁家都有小孩,通融理解,皆大欢喜。
炸麻花只是生产队为社员准备年货场景的一角。还有豆腐坊设在村西的窑洞里。腊八过后几天就开始筹备做豆腐,每年做豆腐的社员有东门军虎他爷、海海他爷……刚开始还担心离过年还有好多天,怕放坏。老右王老师进窑洞看了一下,拿来温度计一测,窑内温度只有摄氏 4 度,王老师高兴地笑着说:正好!存放没问题。因为 4度是个常数:不管冬天还是夏天,海底和井底的温度都是4度,那里的水永远都是健康的,才有生物存在。大家就听王老师所说的,因为人家有学问、留过学、是教授。十几座豆腐放到年前分到各家各户。
和豆腐坊紧挨的窑洞是粉面坊。每天一斗豌豆,泡胀,水磨磨浆,过滤去渣。豆渣饲养员担到马坊(就是饲养室)喂牲畜,浆水吊包凉干。每户按人分一部分,可做软粉,
春节增加食物品类以丰富生活。大部分吊粉条,细的粗的都有,分时随你所愿,生产队为社员春节做好一切准备。
其实最具有过年气氛的是分肉——猪是生产队自养的,纯黑色阉割过的公猪。那时没有什么添加剂,没有专门的饲料。养一头肥猪要一年多,就叫那个隔年猪。好多年都是武涛他爷当饲养员。他心细、勤快,把猪场搞得井井有条。有空还去打猪草,回家时总是把背篓口朝下背着,以防他人说闲话。
祭灶前就开始杀猪,十几头猪屠杀最少需要两天时间。杀猪把式是武涛他爷兄弟二人。人们常说的死猪不怕开水烫,其实是不客观的。这个开水的温度是决定杀猪成败的关键。那时用手探试,这凭经验感觉定乾坤。可他们二人从未失手过,一块块白条肉挂在架子上,可见他们的技术了得!
开始分肉了,最难掌握的是肥瘦的搭配。八十年代前,人们的意识正好和现在相反:越肥越好。那时候去食品公司买肉,工作人员是戴有色眼镜的,农民总是割的瘦肉,把肥肉都让穿四个口袋的割走了。现在想起来挺幽默的!没办法,世态炎凉啊!不像现在看上哪块拿哪块。因此队长根据多年的经验,决定把肉剁成五斤的、三斤的、二斤的、一斤的各若干块,密密麻麻地摆了一大片。每个人三斤肉,你家五口人,三五一十五,你就拿五斤的两块,三斤二斤的各一块走人。其他人依次类推。这样即就是有差别也微乎其微,谁也不计较。一年到头,其乐融融!
这边肉刚一分毕,那边文虎他三爷又让会计去分菜。红白萝卜大白菜,都是生产队专门种的,每人若干,分完为止。人们常说的柴米油盐,其实油对我们寺北两个生产队来说具有强大的优势。我们宝塔大队可是油菜移栽套种生产的发祥地。当年宝塔科研站的农技师樊凤岐经多。年实验,总结了一套油菜移栽套种生产流程,变单产为双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益。这在当年可是上了报纸头条的,宝鸡市政府号召在全市推广,宝塔大队好多社员以技术员的身份被派往各地进行油菜生产指导。周边群众都知道寺北村的人把油拿老瓮装着呢,这却一点儿也不假。每年春节前都要去榨油,这确实颇含年味!几千斤油菜籽拉到榨油坊,土梁压榨,原生态,纯物理方法。这活费劲吃力,生产队福利多多,炸油条、回锅肉,日常见惯。记得那年榨油刚开始,文文他爷因家里捎话要他回,便没享受到优待,便拿起马勺喝起油来,让人们当作美谈常常说起。分油是生产队专门派人进行的,装油的坛坛罐罐是陶瓷的,拿来拿去不安全,队里买个几个铁桶,由专人把油倒入你家大瓮里。
这里所说的一切随着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已经成为美好的回忆,这种丰富多彩的年味已经载入历史的史册!闲暇之余,回忆往昔,也是人生一大乐趣!文中所提到的祖辈社员大多已离我们而去,每一看到和他们有关的事情,就想起他们。在此对他们勤劳的一生谨表怀念和感谢!

作者简介:陈天林,现为《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宝鸡市作家协会、宝鸡楹联学会、扶风县诗词楹联学会、扶风县作家协会、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扶风县统战部注册新的阶层代表人士。
自1994年至今,其文学作品先后在《农民日报》、《民间故事》、《传奇文学选刊》、《民间传说故事》、《东方红诗刊》、《宝鸡日报》、台湾《南华报》、《印华日报》、《西非统一商报》、赤道几内亚《华人报》,匈牙利《新导报》,非洲《侨网》,澳大利亚澳华电视传媒发布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