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利峰
【馬來西亞雙溪大年訊】2022年歲末,寒風料峭,梅香送暖。正當中國江蘇鹽城三元愛心基金公益組織領導人陸軍為困境兒童和孤寡老人籌措資金困難之際,馬來西亞慈善家(華裔)、明修善社社長馬興松夫婦以及新加坡友人丁友朋為該組織及時捐助善款12000元,再一次表達了對中國人民的深切友愛和戀根之情。

馬興松夫婦和女兒
“馬先生,大家都知道,新冠疫情這三年給世界各國經濟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那麼,大馬在此次疫情中有沒有受到波及?明修善社籌備的善款是否有所減少?”記者在採訪中問道。
馬興松先生回答:“肯定會受到影響啦!由於疫情種種原因,致使善社今年收到的善信捐款相比往年減少約20萬令吉。但是,善社因為有骨灰塔樂天祠的收入補充,即使捐款減少,仍能撥出約150萬令吉救濟有需要幫助的人。2023年慶元旦,單就演唱會所得加上婦女組基金的4萬令吉,將悉數捐獻明修善社洗腎中心基金。”
“馬先生,關於慈善公益事業,雖然,目前有很多人都在做。但是,大多數人對慈善事業的認知普遍狹隘,你能詳細解答一下嗎?發展慈善公益事業應該具備哪些相應措施?”記者提問。

馬興松先生
“好的。”馬興松先生說道:“個人認為,做慈善公益一定要有持之以恆、無私奉獻的精神。因為,它不僅僅是一種精神導向和正確認知,它更是一個國家精神文明和經濟發展的體現。其次,發展慈善公益事業要從教育和政策兩個方面著手,要從娃娃抓起。以教育的形式來鼓勵慈善,以政策和立法來規範慈善。這就是我早年興辦並資助新民華中、峨侖華中、臨溪華小等多所學校的意義所在和初衷。”
馬先生,做了大半輩子的慈善事業,你最大的感觸是什麼?如何讓慈善公益事業得到有效的傳承和發展?有沒有感覺到壓力和厭倦?”記者提問。
“有一定的壓力,但是不會感到厭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要有責任有擔當。慈善公益事業樂善於民,造福人類。長期做慈善只會讓人心裡滿懷慈悲仁愛,身心愉悅。越付出,就越能體現出一個人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其實,明修善社更像是一個大家庭,領導就像父母。父母以身作則,身體力行,那麼,這個大家庭中的成員就會長期受到薰陶,就會有所作為。家父是明修善社第一任社長,傳到我這裡已經是第三任。父親生前善德行醫,施濟于人的傳統美德決定著我一生的走向。並且,我的子女們也是感同身受,影響至深。”馬興松先生微笑回答。

2023年慶元旦晚會捐款現場
所謂小善蘊真情,眾愛彰和諧。行善在心底,人間才會有大愛,人生才會更精彩。
作為慈善公益事業的領軍人物,馬興松先生領導的明修善社為社會弱勢群體或個體一次次“慷慨解囊,一次次雪中送炭,一次次的無償付出”,充分說明了該組織強大的號召力,和馬興松先生極具人格魅力的領導風采。
2022年是艱苦奮鬥的一年,也是明修善社凝心聚力,共創和諧的一年。歷年來,明修善社救濟貧困弱勢群體、個體和疫情患者的種種善舉早已滲透民心,影響至深。這是大馬民眾的幸運,也是整個社會的幸運。新年伊始,馬興松先生祝願大家都有一個美好嶄新的開始,同時他也表示,明修善社將繼續發揚“以人為本,慈悲為懷”的社會互助精神,為慈善公益事業傾情奉獻餘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