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养老应加大力度迅速推广
文/杨新润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我国养老服务领域的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养老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一些地方率先推行智慧养老模式,收获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一些地方实施智慧养老示范,运营状况良好,受到老年人的赞赏,也得了政府、行业、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但是,智慧养老作为现代社会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有效手段,在我国还是新兴业态,尚处在探索发展的初级阶段。面对数量庞大、且逐年增加的老龄人群,智慧养老这个“为夕阳服务”的新兴事业,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面对众多来日不多或“即将油尽灯枯”的病弱老人,智慧养老则需要大力度迅速推广,好让这些老人能够尽快地融入新时代,在他们走向生命终点之前能够尽可能多地享受智慧养老的时代红利。智慧养老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涌现出来的新兴科技。它根据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信息技术,将老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为老年人提供诸如生活护理照料、健康管理照护等综合性的养老服务,既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要,又能减少养老成本、提高社会养老资源的利用率。从我国智慧养老运行的历程来看,自2012年全国老龄办首先提出“智能化养老”的理念至今,才仅仅十年时间。尽管起步晚,智慧养老迈出的步子却很大,发展的势头异常迅猛。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2017年2月,卫计委、工信部、民政部联合研究制定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对我国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做出全面部署和战略规划,鼓励支持开展智慧养老的实践探索,使“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推广、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健康养老标准体系的建设、智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和保障”等多个方面有了全面、详细、具体的规划。随后5年间,全国建设了500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社区,标志着我国智慧养老驶入发展快车道。目前,我国一些城市智慧养老雏形初现,许多优秀的项目得以实施。如:北京首家智慧养老示范驿站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就能进行预约、查看监测数据、老人安全保障等功能。天津银发智能服务平台不断迭代技术并创新应用,用智能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安全兜底,用智慧终端为老年人提供情感关怀,用语音技术帮助老年人拥抱数字时代。嘉兴市民政局联合椿熙堂“互联网+”一站式智慧养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老人提供服务预约、政策咨询、养老顾问等服务。平安智慧养老携手世联兴业在深圳市为老人打造的智慧养老乐园颐康之家,运营良好。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具代表性的智慧养老应用场景---周家渡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成为社区老人网红打卡地。各地智慧养老涌现出许多新模式、新产品,受到老年人喜爱。如:北京针对独居老人提供穿戴式e伴孝芯和BKCN腕带智能终端服务。上海智慧城市养老和居住区解决实施方案。烟台E键通、智慧民生社区项目,实施网络购物在线配送、远程在线医疗、数字养生个性化养老。杭州实施享受政府资助购买的智慧养老“七助”(无线呼叫器、传统手机式终端、可穿戴类设备、居家式终端和其他智能化服务终端)服务。乌镇椿熙堂与“乐享卡”结合。厦门12349养老服务热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线上线下“O2O”模式,个性化规划健康智慧养老,为每位老人提供24小时贴心服务。绍兴幸福安康一键通、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为每一位老人提供数字养老等,都是智慧养老探索实践的成功案例。由于我国智慧养老刚刚起步,还处在探索学习阶段,产业发展暴露出很多问题和不足,有许多问题需要尽快完善。从宏观情势看,全国各地智慧养老发展不平衡,普及率不高,覆盖面偏窄。智慧养老大部分优质项目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和大中城市,而且仅仅覆盖了一部分社区和福利院,许多优质智慧养老产品还没有得到有效地推广。智慧养老标准体系欠缺,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是制约和阻碍产业宣传和推广的重要因素。养老服务管理模式不够科学,智慧养老产业“如何由分散化转为集约化”还在模索。智慧养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市场定价混乱,既存在智慧养老资源不足的问题,又存在服务资源浪费的现象。智慧养老联网设备不足,物联网搭建还不完善。智慧养老服务的设计、建设、运营缺乏经验。对老年人的信息采集分析、数据处理应用还不到位,尤其对老年人个性化需求的信息了解掌握不足。智能化适老经营服务规模小、设备种类少、研发队伍少、经费投入少、技术储备少、售后体系专业团队少,致使智慧养老模式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可观的、有影响力的产业链。从社会层面看,社会通力合作推动智慧助老建设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大,致使智慧养老的社会知晓度不高。一些负责老年工作的部门和单位未能把智慧养老列入工作规划和重要工作议程。许多智慧养老产品缺乏科学的解释和权威性的指导意见,致使老年人对智慧养老产品见好不叫好。许多老年人对智慧养老缺乏了解,或一知半解、或认识不足,有些还不知道智慧养老是怎么回事,或产生“人老了,有没有智慧养老无所谓”的想法,或产生“使用智慧养老产品会泄漏个人隐私,最好别用”的疑虑。有些老年人知道智慧养老的内容,却因家庭财力有限,对智慧养老产品望洋兴叹。有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感到智慧养老用品操作复杂繁琐,学习有难度,就产生排斥、抵触、反感情绪,从而放弃使用。一些曾因购买使用养老保健产品受过骗、上过当的老年人,一听到智慧养老新产品的宣传和推广,有“一次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的恐惧感,就本能的拒绝、反对甚至阻扰等。(一)加大智慧养老力度并在全社会迅速推广,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需要全社会增强信心勇毅力行。客观地看,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显现迅速:老龄人群规模巨大,老年人口的平均寿命明显地延长,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特征;很多老年人未富先病、未富先衰、未富先老,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失能老人、贫困老人、病弱老人、残疾老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数量迅速增长;城市快速扩容和发展给老年人养老带来很多前所未有的难题。在这种情势下,传统养老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老人的养老需求,旧的养老模式面临必须革新的境地,智慧养老便很自然的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先进的、科学的智慧养老服务取代传统养老模式就成为必然趋势。再说,我国现代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科学生产技术的飞速进步,人民的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卫生水平、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都为智慧养老服务取代传统养老模式提供了优渥的物质基础。这种情势,给智慧养老创造了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时空优势,智慧养老加大力度并迅速推广就显得不是没有可能,而是完全可以将理想变为现实,并且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大有可为。因此,社会通力合作推动智慧助老建设的宣传推广力度,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召唤,需要全社会增强信心高度重视勇毅力行,以保证智慧养老的全民知晓度和社会参与度。智慧养老要加大向“最弱势的老人”倾斜的力度,并在“最弱势的老人”人群中首先迅速推广。在数量巨大的老龄人群中,失能老人、病弱老人、残疾老人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是“最弱势的老人”,最需要享受智慧养老服务,也最有资格优先享受智慧养老服务。只有科学的、合适的、优越的智慧养老服务,才能使这些“最弱势的老人”的晚年生活过得体面一些。“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①对于“最弱势的老人”来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即将“油尽灯枯”的高龄老人生命有限,已经没有来日方长,等不起、没有多少时间等了。残疾老人、失能老人、病弱老人都需要别人在生活方面的护理和关照,也等不得、不能等了。能在生命旅途的“最后一公里”赶上智慧养老的“末班车”,这是他们的大幸。因此,智慧养老倘若能向“最弱势的老人”倾斜,让他们走向生命旅途的终点之前能够尽可能早地、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享受一些时代红利,既是人间大爱的急切呼唤,也是盛世岁月的温馨安排,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畅开情怀付出仁爱。具体来说,智慧养老向“最弱势的老人”倾斜,对高龄老人服务要提倡尊重、耐心、细心、有紧迫感,对残疾老人、失能老人和病弱老人则要有满足实际需求的个性化服务,真正把回应“最弱势的老人”的日常需要落到实处,好让这些老人的晚年生活过得更赋尊严。(三)智慧养老产业既要远景规划,又要不断地总结提高,行稳致远。智慧养老产业是一个“为夕阳服务”的新业态,也是一个前景无限潜力无朋的“朝阳产业”。新时代召唤繁荣发展,也呼唤智慧养老、智慧助老、智慧亲老和智慧孝老。让老年人群尽快地融入新时代,尽早地享受智慧养老,是智慧养老产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智慧养老产业面对的是一个数量庞大、且逐年增加的老龄人群,这一新兴业态尚且处在起步发展的初级阶段,前景广阔逐步兴盛当是历史性的必然趋向。智慧养老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却要落脚于琐碎的日常。是朝阳产业就要抓住机遇借助优势谋求快速发展,谋求快速发展就要把尊老敬老置于产业谋划的中心,长远谋划、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历史机遇、物质基础和时空优势,要求智慧养老产业必须利用优势行稳致远。行稳致远,就要做远景规划;既要做“大文章”,又要有细安顿。智慧养老产业的总体谋划、服务的标准化设计、新型产品的研发、市场的开拓、专业队伍建设、制度体系完善,以及科学标准、监测评估、监督机制和法律保障体系的健全,都需要与时代合拍,都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充实提高。只有这样,才可能保持行稳致远的活力,才可能保证智慧养老产业的永续发展。注①:“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是清·王国维《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词句。
杨新润 陕西省扶风县天度镇人,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就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巡视员;宁夏文史馆研究员。3500多篇新闻作品被80多家报刊、电台、网络采用,30多篇作品获奖;发表散文、诗歌400余篇;出版《老父的家园》《炊烟的香味》散文集和《宁夏概览》《宁夏对外交流》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