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广播电视台Fm98.2兆赫,综合广播,现在是:说北镇!!!
说北镇•文物1:北镇庙1

北镇是闻名中外的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素有“幽州重地,冀北严疆”的美誉。北镇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体现着北镇这块热土的生命力,了解利用好文物,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北镇拥有众多省级、市、县级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北镇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北镇文明的演进,展现北镇文化的丰富灿烂独特多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了解北镇,我们有必要了解北镇的文物遗存。从今天开始,我们陆续介绍北镇的文物。囿于资料、水平,难免挂一漏万,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好了,朋友们,今天我们就先走进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镇庙1

北镇庙位于北镇市广宁城西2公里的山岗上。西距医巫闾山大观音阁5公里,南距辽乾州城址200米,北距朱屯村240米。北镇庙为道家神府,是历代君王祭祀医巫闾山的山神庙,也是全国五大镇山中现存唯一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大型镇山庙。
北镇庙坐北朝南,建在一座天然的山岗之上,为一长方形的院落。南北长280米,东西宽178米,占地面498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庙依山势而建,北高南低,布局严整。主体建筑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依次为石牌坊、山门、神马殿、御香殿、大殿、更衣殿、内香殿、寝宫,神马殿后东西两侧为钟鼓楼、附属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两侧、布局规整,左右对称,形制相同。在神马殿东西两侧各建有朝房5间,神马殿后甬路两侧各有碑亭2座,沿钟楼往北依次建有土地祠、城隍祠、道房、神厨等。各主体建筑周围以石栏杆环绕。寝宫西侧还有揽秀亭一座。庙的东侧墙外有乾隆年间所建“广宁行宫”一座,建房81间。在钟楼东侧建有“万寿寺”及“观音堂,”在鼓楼西侧建有“大仙堂”。这些附属建筑与庙浑然一体,显得十分肃穆、古朴,为北镇庙增添了雄伟气势。现在,这些附属建筑虽已无存,但基址尚在,为考证北镇庙的建筑规模和布局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这里我们先说说石牌坊。石牌坊立于北镇庙山门前的一块平整的台地上,是进北镇庙的第一座建筑物、石牌坊为五楼六柱单枪房殿顶式,高9.70米,宽14.20米。分为五间,明间宽3.30米,次间宽2.673米,梢间宽1.78米,各柱直径为57厘米,全部用灰色沉积砂岩雕造。各柱前后及边柱外侧均有夹柱抱鼓石。每间柱上均有平板枋、龙门枋、华板及额枋。明间龙门枋上两面均有“二龙戏珠”浮雕。各间龙门枋下置华板。华板为三花如意式透雕。华板下置额枋,枋下有浮雕雀替一对。石仿高低错落,造型雄伟,雕刻精细古朴。石枋前后有圆雕礴狮两对,石狮雕刻精美,线条流杨,各不相同,分别为喜、怒、哀、乐四种神态。
石牌坊始建于弘治七年(1494年),后经雍正元年(1723年)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多次维修,由于石质较差,部分风化,至1973年3月被一场龙卷风刮倒。只残存东梢间一楼,1992年,国家文物局拨款20万元人民币重新修复石坊。
再来说山门。山门又称仪门,建于石牌坊北25米的第一层月台之上。该建筑为砖瓮结构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17.45米,进深三间,5.58米。绿琉璃瓦顶,正脊置吻兽,垂脊和戗脊上里走兽。檐下无斗拱,以琉瑞砖替代。角梁为花岗岩雕造。底裙用四层条石砌筑,以上用青砖砌成。山门正面辟三券洞门,门高3.40E,宽2.80米,深5.58米。明间门额上嵌有石匾额一方,上书双勾楷书“北镇庙”三个大字,传为明代宰相严蒿所书。山门两侧围墙各辟一角门,门高2.10米,宽1.30米。门前及左右有花岗岩台阶,周围月台有石栏杆环绕。
山门始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明万历,清乾隆,光绪十八年(1892年)曾维修,大修后将原五间改为三间。1983年又曾维修。

图片均选自网络
听众朋友,今天的说北镇节目为您介绍了北镇文物:北镇庙,这次节目播送完了,我们下期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