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宇,作家,上海出生,现定居日本。出版个人诗集《世界之外的雪》(上海文艺出版社)和《刻在墙上的春天》(上海文艺出版社)
【绿野仙踪】
诗/戴宇
(2023年1月4日)
黑夜
还是那片黑夜
只是觉得越发沉重
前人留下的脚印
早已模糊不清
秋雨之后的
冬雪
一直都是寂寥的背景
关闭风中的门扉
在墙角
聆听花开的声音
雪落的叹息
以及
那些微弱的
虔诚的祈祷
放下
所有的心事
去收集岁月留下的光
尽管远方
已经点燃了烽火
谈诗歌的四段三区域
今音(雍赓)评论:
把《绿野仙踪》这首诗进行划块与分区,主要是根据诗歌的场景要求在做。做的依据是题目中的“仙踪”。诗歌有意识和主动在拉开诗歌的空间,其中以力量为主导。比如,诗歌人物的力要发于“黑夜”、发于“秋雨之后的/冬雪”、发于“关闭风中的门扉”后面等。人物的思想底蕴和睿智技巧也都包含在其中,由此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不奇怪。
这样讲,可能会让有些人感到不舒服,甚至会觉得缺少点人性,这就是这个时代和这个世界的本质。比如同一个题目,在同一个创作场所,因身份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所写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如这首诗,还谈了一个选择。人物在诗歌中选择了四个自然段当中的三个环境,其中有跳跃和转场。这些都交代了与人物发力的一些配合。诗歌四段虽然是一个因果关系,但在其中也含有不怂和不愿输的个性色彩,和社会上有些千人一面的诗歌相比,这首诗歌的不凡之处,就是人物能够在赋予诗歌魅力和满身豪气之间作随意切换。
三段三区域和三个环境在认同之后有一个设身置地的生存联想,也有一个诗歌人物发力于“仙踪”的横向联系,比如,力于“前人留下的脚印”(详见第一段第三行);力于在第二段第三行的在“在寂寥的背景”之后;还力于第三段第二行的“墙角”。这时候就会发现,这首诗歌的文字并不是在作随意地摄入,这就区别于当今诗坛文字随意化摄入的不少,所以,有很多诗歌就变成了记叙文分行和分段操作。
诗歌创作也有仙境和仙踪。问题是如何把它识别到位。识别不出来就说诗歌不好的现象也大有人在,并还握着一定的话语权的也是这般风景。这首诗歌还存有一分强弱之比。这是从诗歌的相对拥有的自由度方面来感觉的。如果体现不出来这些元素,容易被动和人云亦云,就像当下。
这时候,你周围的“绿野”肯定非常少,更谈不上所谓的“仙踪”了。因为盲从。这首诗歌的题目有点像穿越剧名,实际上,现实中的有些事情就是在穿越和回溯,所不同的只是在理解上。比如,理解“那些微弱的/虔诚的祈祷”等。
作者:戴宇(日)
评论:今音(雍赓)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