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磊
衡量非遗保护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看非遗的生命力是否得到了确保,非遗传承人传承的积极性是否得到了提升。如何做好非遗保护工作,是每一位专门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公职人员和专业从事非遗传承工作的非遗传承人等非遗人所要思考的问题。
情怀与担当
何为情怀?能爱人能修己逐斥私欲长存善念是为“情”,能容人能克己远离谬误常守谦卑是为“怀”。也可以这样理解,“情”就是对非遗保护事业有真挚的、朴素的感情,“怀”就是心里始终想着非遗保护事业。“情怀”是一个正能量的褒义词,是以人的情感为基础,不以功利得失为标准,从自身情感的深处萌生出来的一种高尚心境、情趣和胸怀,一种出乎本心、不虚、不私、不妄、无矫饰的真情流露,一种植根于内心的修养、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情怀是激励人最深沉的力量,一个人有了情怀,就会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发自心底的热爱。情怀越博大、境界越高远、目标越远大,方向才会越坚定、脚步才会越有力。
何为担当?担当就是敢于承担并负起责任。肩担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关键时刻敢于挑担子,责任面前不回避、不推诿、不退缩。自古以来,中华儿女一直坚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信念,秉承“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昂扬斗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就当下看来,非遗人的担当就是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能主动承担,敢于直面各种矛盾、困难和挑战,恪尽职守、攻坚克难。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只有具备这种担当精神,才能凝聚人心、增强战斗力,不断开创新局面。
情怀的大小往往决定了一个人能干多大的事、挑多重的担子。有大情怀才有大担当。只有始终想着国家和人民利益,才能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和舍我其谁的担当勇担重任,做到风浪考验迎难而上、艰巨任务勇挑肩头、困难面前永不退缩。
俗语讲:“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现今的社会,不缺吃、不缺穿、不缺行、不缺住,缺啥?缺个人价值的体现,简单地说就是缺少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人只有有了情怀和担当,才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实践,为社会发展需要做出更多的贡献,才能体现出个人的价值,才能被社会所认可。作为非遗人,就是把非遗保护工作当成自己的人生事业的追求目标,把所从事的非遗工作做好才能显现出个人价值。
正念与理念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有情怀与担当外,还必须有正确的正念和理念。
1.正念,就是要有一个正确的“非遗”概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遗”,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遗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2011年6月1日起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遗”,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2.理念,就是对非遗保护和申报的认知水平。
⑴非遗项目申报与商标注册、原产地标志、专利申请不一样,没有排他性,不问出身,不问最早出处,没有抢注一说;
⑵非遗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进入名录的不见得不是好的非遗;
⑶非遗无处不在,但不是到处都是,“真”是非遗之魂;
⑷非遗是全社会的、全人类的、不是个人的、家族的、小团体的或某个社区的;
⑸申报非遗是对祖先文化创造的尊重,是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增砖添瓦;
⑹过去是“四旧”、糟粕的东西,现在可能就是精华。不要用自己的主观愿望、个人好恶、所谓的常识、所谓的科学知识来轻易否定传统文化中不熟悉、不明白的、过去的东西;
⑺非遗项目的保护主体是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非遗传承人要在保护单位指定的保护计划下开展有序、有效传承工作。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是接收、支配政府拨付的专项扶持资金唯一合法单位。行政单位原则上没有资格担任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更没有资格接收通过文旅部门拨付的政府专项非遗扶持资金,但是对任何一级的非遗项目却负有无条件支持的责任和义务。
底线与底气
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底线。底线是做人的根基,是不能轻易触碰的临界点,更是为人处世的核心。一个人若没有了底线,很容易丢失自己的品行,遭人唾弃。做好份内工作,就是守住了底线。守住了的底线,就是守住了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对于非遗人来说,底线就是在遵纪守法、遵守社会规则,和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坚守好自己的阵地,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
非遗人同样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唯有守住阵地,守住各自的底线,才有做好自己,做好份内工作的底气。
底气指的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锐气、驾驭复杂形势的大气、团结大多数的和气、促进自身完善的元气,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一个人的底气足,说明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强,行事果断干练,能从根本上抵制诱惑、排除干扰,摒弃小我、成就大我。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有的人敢于接受,而有的人极力回避。究其根源,往往是前者有底气,而后者无本事、无能力。
要想底气足,就要树立“终生学习”的心态不断地去尝试新事物,不断适应时代巨变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成为本职业务的行家里手。
要想底气足,就要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顽强拼搏、开拓进取。
要想底气足,就要心怀“国之大者”,把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作为人生追求,在感悟真理力量中坚定志气,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要想底气足,就要弘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涵养“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坚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气节。
要想底气足,更要守住底线,做个底气十足的自己。
传播与传承
一粒小麦种子一生要经历发芽、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生长发育过程,再经过收割、打场、加工,变成烧饼、油条、包子、麻花、菜角、饺子、面汤、胡辣汤、面包、面条、烩面、面供、面人、面花……
每一位非遗传承人就是一粒种子。
“种子”代表纯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虽然是两句俗话,但道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作为非遗传承人,一辈子只要守住、传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做好这一件事,做对这一件事,就意味着成功。
“种子”象征奉献。自然界的种子要经过旱、涝、修剪等各种磨难,最后奉献给人类的是绿荫、食粮、果实。在新时代的今天,广大非遗传承人担负着传统文化坚守、承传、弘扬的重任,唯有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崇高理想,筑牢理想和信念之基,永葆传承的热情和创新的精神,才能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去迎接和克服传承路上的各种挑战,用担当、无私、奉献为时代讴歌,书写出人生最美的华章。
“种子”就是力量。种子的力量来源于向往阳光的“向上”,更来源于扎根沃土的“向下”。广大非遗传承人源自人民,扎根于人民,坚实的根基与磅礴的力量与生俱来,面对生活与未来,唯有“向上”跟党走、听党话,“向下”扎根在人民中间,汲取丰腴营养,才能仰不负祖先,俯不愧子孙。
传播就是播种子、撒种子、种种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播撒一片田,收获万斤粮。非遗传承人通过展示、展演、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媒体推介等多种传播方式让更多的市民群众了解非遗,进而播下非遗传承的种子。
传承就是选种子、留种子、育种子。唯有选育出颗粒饱满、抗自然灾害力强、生命力强的优秀种子,才能带来勃勃生机,将生命之水汇成涛涛江河。非遗传承人通过观察,从众多学员中选出德行好、悟性高,愿意传承非遗的学员作为自己的徒弟,才能使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后继有人,传承队伍不断壮大,所传承的非遗项目的生命力不断延长。
自信与自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进行了全面阐述,为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也为非遗保护工作突出了更高的要求。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自信,能给人以力量、快乐、希望、睿智,是一种有能力或采用某种有效手段完成某项任务、解决某个问题的信念,是人的心理健康重要标志之一。
自信能将非遗保护工作做好,究其根源跟党的坚强领导、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分不开,跟为非遗保护工作保驾护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国家、地方法律法规分不开,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保障分不开。更跟一大批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非遗保护实践群体和社会各界热爱非遗保护工作的人士的支持分不开。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事,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强”,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强大的创造力、强大的竞争力。自强是在自信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自己的有利因素,积极进取,不甘落后,勇于克服困难,做生活的强者的一种精神、美好品德,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是一个人身心健康成长、努力学习、成就事业的强大内动力。健康的身心,坚定的信念,扎实的理论修养,高水平的业务能力是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最强有力的保证。
自信、自强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实现文化自强。
保护和创新
1.保护
保护指的是非遗保护,是每一位非遗人每天都要面临的工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振兴九个方面。这九个方面构成了确保非遗生命力的完整保护链条,体现了保护措施和保护效果的深化。
判断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得到有效保护,可以主要从以下七点来看:
⑴实践活动是否持续并富有活力;
⑵基本实践方式,如手工技艺之于某些传统工艺项目,是否得到保持;
⑶基本文化内涵是否得到尊重;
⑷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是否得到弘扬;
⑸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实践、传承及再创造权利是否得到尊重;
⑹遗产项目与其所依存的环境是否能够产生良好而有效的互动,是否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可和欣赏;
⑺传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扩大。
2.创新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改变,好多非遗项目随着时代、环境的改变,在适应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这种不断地再创造就是创新。所以说,创新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传承是不断创新前提下的传承。有传承必定有创新,有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王明磊)
作者简介:
王明磊,男,1968年3月出生,新乡县西元封村人。本科学历,研究馆员,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啸乐(口哨音乐)》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著有《赵吉峰实用吹奏艺术》《牧野古韵》《牧野古韵Ⅱ》《牧野古韵Ⅲ》《鄘南古韵·魅力非遗》等专著,口哨表演曾荣获河南省首届绝艺(绝技、绝活)大赛一等奖、第十一届河南省“群星奖”音乐舞蹈大赛单项表演一等奖。
编辑:吴 明
审核:刘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