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婶
第二章
文/周德香

说来她这一辈子也真不容易。一九三四年腊月初八,出生在邻县一个叫赵家集的村里,这是一户贫穷人家,起名叫花。有一个比她大六岁的哥哥叫大喜,父亲赵南山秉性耿直,母亲李氏勤劳节俭,种着几亩薄地勉强能度日糊口。不幸的是一九四二年春天,日本鬼子在这一带烧杀抢掠残害无辜,有一次,鬼子在村中路过,看上了她哥大喜,要带去当勤务兵,赵南山紧紧搂着儿子坚决不放,父子俩当场被鬼子杀害。
李氏哭瞎了眼,又赶上这年大旱,本来就没种好的几亩地颗粒不收,花只得带着她娘沿街乞讨。因受灾面积太大,在附近几个村就是一天脚不沾地磨破嘴唇,也只能吃个半饱,她们慢慢来到了先进村,住在村东头的庙堂里(那时候叫仙人村,文化大革命期间改成先进村)。
下第一场大雪的时候,她低着头牵着瞎娘的手,住进了贫民主席破草鞋许金山家的热炕上,给比她大八岁的许金山的儿子杠子做了童养媳,从此花和她娘名正言顺的成了仙人村的合法村民,大家都叫她花。
新中国成立的那年也是腊月初八,她和杠子圆了房,结婚时起了个大号叫赵长花。花由闺女变成了媳妇,相继人们对她的称呼也得变,在花的后面冠上尊称,如花奶奶,花婶,花嫂,花大娘等。不知何时,竟演变成都叫她花婶,她叫人家奶奶的长辈叫她花婶,人家叫她奶奶的孩子们也叫她花婶,这样花婶就成了她的名字。
婚后两年多,她一连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大忠,二的叫大孝。破草鞋看着两个欢蹦乱跳的孙子,没高兴上一年就走了,走的时候含着笑。
才过了几年舒心的日子,就到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六零年。杠子为养活两个儿子,不顾妻子的劝说,非把自己那份干粮匀给孩子们吃,生生饿死了。
花婶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孩子一个瞎娘,白天下地干活挣工分,晚上操持一家人的吃喝穿戴,抽空还去村里那些缺人少手的人家帮忙。一天天一年年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孩子长大了,瞎娘也走了,花婶做主,就葬在了先进村。
她不但手脚勤快心地善良,还聪慧手巧,最难得的是有一副热心肠,先进村二百多户人家,她很少有不帮忙的户。儿娶媳妇女出嫁,生孩子亡老的都少不了她。她成了先进村最忙的人,一有事人们就说快叫花婶来,只要有她在,女人们就有了主心骨,谁家的事她都放在心上。那时候最怕耽误挣工分,可她不怕,谁家有事总是主动去帮忙,她说谁家门上也没挂着无事牌,多要强的人也有用人的时候,人心都是肉长的,帮人就是帮自己,她对生产队长说:“把我那份活留出来,起个早带个晚的就干了。
2022.12.10

作者简介:周德香,1939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商河县,自幼酷爱文学,1959年毕业于乐陵师范,毕业后在商河任教,1962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农业第一线”回乡,随先生霍相新定居沙河乡大胡家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讲台二十多年的周德香再次拿起笔,开始了她一直痴念的梦想---写作,不为发表,只为记录生活。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始,在省市报刊陆续发表小说、散文等,其中有《世人谁做姜子牙》、《特殊年代特殊事》等,先后出版长篇小说《落凤坡轶事》、《马莲花开》、《满彩》、《奇人三奶奶》和散文集《香土》等,获得广泛好评。
散文《糖纸》获建国五十年征文奖。
2018年商河电视台做了两期专题节目《德香商河》,播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很多人在节目后纷纷留言,赞扬这个耄耋老人长期笔耕不缀的精神和毅力。2018年被评为“感动商河人物”。
长期的农村生活是周德香创作的源泉,她的一系列作品中都精彩细致地描述了鲁西北平原上的风俗民情,包含浓郁的乡土气息。她笔下的人物就像她一样顽强坚韧,历经生活的磨砺都勇敢面对。周德香的小说构思奇妙,故事情节流畅自然,人物语言朴素亲切,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朴实无华的人物真实可信平实的叙述中真切地透视出人物的挚情实感。
多部作品被《鲁北文学》刊登并转载。长篇小说《奇人三奶奶》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