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号楼的小事
文/陈菊邦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三年前的自由自在,现在竟然成了回忆和念想!
疫情席卷而来,角角落落都没有落下,城市农村时不时要按下暂停键!
在暂停中有些人成了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心灵,一个个闪耀的名字、一件件感人的事迹、一种种闪亮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在这些耀眼的群星中也有不起眼的小星星。

我住在丽康瑞居小区,回族同胞特别多。我已经住了三个多月了。在这三个多月以来。我看到了很多感人的事,有时候真的很温馨,那温馨的画面会刺痛你的双眼,你会感动的眼泪什么时候流下来了也不知道。真的,在疫情期间,能遇上这么几件发生在自己身边感人的小事,心底的那份颤动还是久久留在心窝窝里,怎么也挥之不去。

一 ,小人物的小事
我是48号楼,我们这个楼上有一个楼长,两个单元长,也是回族,很年轻,很阳光,责任感满满。只要是群里人们提出任何问题,只要他们看到了,就会耐心的给你解释,你在生活当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只要你在群里发了,他们就会千方百计地帮你。比如:面、大米、清油,还有孩子的奶粉、尿不湿、女人用品、一瓶酱油,一袋盐等等,他们都能给你解决。
有一户人家的孩子感冒了,不敢去医院,说实话想去也去不了医院,门都出不去。这种情况下,楼长单元长在群里呼吁大家贡献感冒药,不一会儿什么样的感冒药都有了,几个小时以后,我看到家长在群里说:“感谢关心她孩子的好心人,吃了大家给的感冒药,这会儿孩子不闹了,饿了,想吃饭。”群里一片欢呼!
如果有人在群里说:“我今天什么也没有了。”群里马上一呼百应,“到我家来取两碗面”、“到我家来拿两碗米”、“我家有洋芋”……,当你看到这些,你不得不感动。
48号楼的单元长、楼长,不是公务员,但服务到位。他们说“服务不到的地方,还请大家原谅。”这就是我们的楼长和单元长。有人非常感谢他们,给他们发红包。他们一个也没收。只要你需要的,他们总会千方百计的帮你。他们没有什么权利,也没有什么职务,更没有那个政府给他们发一分钱,他们却乐在其中,为48号楼服务,如果让他们当社区主任,或者更高的职位,一定会造福一方百姓,可是他们只是个楼长而已。他们总在群里鼓励大家:“熬不下去的时候,就再忍一忍。不诉苦,不抱怨,扛过风雨和穿过黑夜,就一定能等来曙光”
今天收卡又帮大家充电去了。他们也害怕被感染,可是他们又担心更多的人感染,只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了。
每个人都很平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做着柴米油盐的事。二单元的单元长说:“我们48号楼,我们小区,甚至我们城东区,乃至青海,大中国,做到人人不感染,一点事也没有,这才是我们大家都想要的结果。”老百姓的心里话,朴实,温暖!

二, 爱在老百姓中传递
立冬的那天,我下楼在小区里转了一圈,虽然不让我们出小区,不聚集,但可以溜达。我到小区门口,看到门口突然热闹起来了,卖馍馍的,各式各样;卖饮料小吃的,也有卖菜的。好多人手里拿着韭菜,我也挤进去。从回族老板手中拿了一把韭菜。这时老板拿着韭菜给大家分发,并且说:“大家不要急也不要抢,今天立冬,是我们吃饺子的日子,大家都拿上点,没拿上的也不要急,半小时以后。到这来尽量帮大家解决。尽量让大家都吃上饺子。”
大家听了心里挺暖和的。其实韭菜也不是白送的,是自己拿钱买的,可是疫情管控,大家出不了门,看到绿油油的韭菜,心中的欲望被激发了,场面就会失控,就因为老板的这几句实话,让大家瞬间安静了下来,疫情让你拿上钱,也买不上菜。“大家都吃上饺子”,他简单的这一句话。温暖了在场的每一位。真的,不是惊天动地,也不是救火救命,就是那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会让你在特定的环境里感动连连。
13号楼的拐角处在卖馍馍,这是一个老年回族女人柱着拐杖,站在卖馍馍人的身边,她穿着不合身的衣服,佝偻着后背,满脸沧桑的皱纹,诉说着一生的心酸。馍馍只剩了最后一个,卖馍的阿娘站起来说“再不卖了。”说完她把最后一个馍馍转身送给了身边的那位老女人。老女人拿着馍馍,双手举过头顶,念念有词,听不清说什么,但我知道一定是满满的祝福了。
在生命里,人人都是有笑也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烦恼,可就在你转身离去的时候都成了靓丽的风景。

三, 信任是互相的
我们小区陆陆续续管控快两月有余,目前还没有解封的希望,因为我们小区的周围都是疫情区,即使解封了又能怎样?
这两天我们48号楼的一单元有疑似病例,管控宅家。来了一位年轻的办事员,自己感冒了,带病坚持工作,住在楼门口的帐篷里,了解住户困难,在他的反映和调节下,我们小区第一次享受了国家的免费蔬菜包和一板鸡蛋,他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了每家每户!我们先后三次拿到了蔬菜包!蔬菜新鲜,不重样!住户们很感动,有的给他通过电梯送药,有的从楼上扔下去。住户们抢着给他送饭。
我在群里看到这位工作人员的一句话:“你们大家都好了,我可以早点看到我的女儿了。”舍小家顾大家,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人人都是儿女情长,可是疫情把多少人的家庭解散了,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忙的不知道东西南北,累得抬不起脚,拿不起筷子,就连吃饭扒拉的力气都没有了,“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了三年前的过往。
掩卷而思,普天之下,芸芸众生的平凡故事从来都很少惹人关注,因为他们太过平凡,平凡的如微风般在历史的天空中轻轻拂过,仿佛什么都没有留下。殊不知正是这些平凡人,用他们的责任,用他们的一腔热血,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辛勤地工作着,他们迸发的火光就像萤火虫,但也足够照亮疫情中人们雾霾的心灵。
原来生命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性。
老百姓的光就像萤火虫微不足道,但汇聚在一起,就会照亮一片。

作者简介:
雨做的水——陈菊邦,语文教师,喜欢文学,更喜欢用笔尖跳舞,用心灵记载生活。青海省作协会员,现代作家文学特约作家,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作家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