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惊一场
文/秋韵
2022年11月21日,星期一,清晨起来天气就雾蒙蒙的,打开微信第一眼看到的消息是:因为疫情多点暴发,昨晚12点石家庄封城了。
已经与市文联高玉昆主席约好,今天上午要提交河北省作家协会入会申报材料。庆幸我们邢台没有封城,吃罢早饭,我先到小区门口复印部,复印了身份证、市作协会员证以及在省级和国家级期刊发表的作品,一并装进档案袋,填好目录。从复印部出来,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随即向老板要了一个塑料袋套住所有资料,骑上电动车一路直奔桥东顺德路文联。
加入省作协成为一个真正作家,是我多年来的梦想。工作期间,大部分时间在一线教学,任初中两个班的语文课,担任班主任,每日埋头于班级管理、备课、批改作业、考试等繁杂的事务中,忙忙碌碌二十多年。后在办公室负责新闻宣传、文字工作。向各级各类新闻报刊投稿,撰写领导参加会议的讲话、汇报材料,单位各种评优、评奖申报材料、年终总结等,整天搞得焦头烂额,没有闲暇时间搞创作,只是偶尔写点小作见诸报端。
我知道,加入省作协的硬性条件是,独立创作并出版一部文学类书籍,还要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或报纸发表作品5万字以上。退休之后自由了,有了自己的时间,终于可以干点自己喜欢的事了。经过几年的努力,今年如愿以偿,由团结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岁月星语》。为了写好散文,除了不断读书充电之外,我曾经拜访过中国作协会员丁肃清、苏有郎、米丽宏、赵海萍等老师,向他们当面请教;也曾向省作协会员王新芳、杜海军、孟庆果等老师讨教写作经验。博采众家之长,弥补自己短板。特别是我们几个文友郝永渠、王子兴、沈五群、闫辰国、陈增印、张合军、王鑫等,常在一起交流创作体会、写作技巧,对我的写作大有裨益。几年来,先后在当地报纸发表散文作品一百多篇;今年,又有9篇文章在国家级期刊《青春期健康》以及省级期刊《奔流》《鸭绿江》等杂志发表;散文《秋天的语言》在国家级报纸《中国家庭报》发表。
从桥东回来,一进小区就看见医护人员正在按楼次采集核酸,排队轮到我时正好要换新管,医生看着只剩下三个人了,就让我们到对面旧楼去排队。虽然排到六、七个人的后面,但是一会儿就做完了。
下午,朋友圈、微信群关于封城的消息就像宣纸上洇开的墨迹,很快就弥漫了整个小区乃至全城。人们像发了疯似的涌向超市、菜市场,大街上和商场里人头攒动、人山人海,大家疯狂囤菜、储备粮油,瞬间,这些生活必需品就被抢购一空。好在上午从桥东回来的路上买了点蔬菜。傍晚时分,我去超市买了两袋面粉,准备再买点鸡蛋,然而,货架上早已空空如也。我来到大街旁的鸡蛋店,这里也排起了长龙,看着僧多粥少的鸡蛋,只好悻悻地回家。
大家都心存幻想,不会像上次一样吧,恐慌过后并没有封城。人们宁可相信这次是谣言,也不愿意封城,封控之后,很多人的生计就成问题了。比如我儿子开的美发连锁店,不管封控多少天,房主是不会发慈悲的,租金一分钱也不会减免,每月几万元的房租是不能承受之重。所以,儿子发朋友圈说“有希望叫等待,没希望是煎熬”,从这两句话里就能深深体会到儿子的忧虑与无奈。
果不其然,晚上11点50分,物业群居委会负责人,突然发了一条消息:鉴于当前疫情形势严峻,明天早上六点,实行全城静默管理,全体居民做到足不出户。
三年来,为抗击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免费做核酸、免费隔离吃住、免费治疗。才使得我们能够安全地躲过疫情传播的风险,国家实行的“动态清零”总方针,效果显著。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配合政府,坚持居家隔离,才能有效阻断传染源。
静默管理后,社会就像停摆的闹钟。公路上没有了车来车往的嘈杂,也没了隔壁建筑工地机器的隆隆声,更是没有了小区商贩们整日喇叭刺耳的吆喝声,一切都静止下来,正好可以安下心来读点书,品味名家们的写作情怀。也可整理一下思绪,回味曾经的过往,写点人生感悟。
上午10点,我的电话铃突然响起,这几年的骚扰电话让人不胜其烦,已经扰乱了我们的正常生活。然而这次却是一个本地号码,我接通了电话。电话的那头是一位女士,用和蔼的声音告诉我,她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她说:“昨天您的核酸检测有异常。”听着电话,我的心情骤然紧张起来。紧接着她说,不必紧张,正在排查。并询问了同我一起居住的家庭成员。我告诉她只有老伴和我在一起,她让我报了老伴的身份证号和电话号码。挂断电话,我猜想一定是我出了问题,不然居委会不会单独给我打电话的。紧接着,我们的楼道口就拉起了警戒线被封控。同楼道的邻居们立刻炸了锅,在群里纷纷询问这又是怎么回事?是谁的问题?我告诉大家:“我接到居委会电话了,说是有异常。”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说“都是核酸惹的祸”,有人说,“估计你们10个人的管里有阳性。”
回想11月初,我们楼道第一次被封也是这种情况,宋老师做核酸,就是因为同管里有人阳性。不仅楼道被封7天,而且宋老师也被拉到了隔离点。到底是同管里的人有异常,还是被感染,我自己不敢确定。回忆上午的行程,在路边买菜时,那个菜贩就坐在摊前,没有戴口罩,最主要的是她每天接触很多人,存有潜在风险。我挑菜、扫码支付时,都与她离得很近。微信群里不是说过嘛:“你带了口罩,感染者却没有戴口罩,感染几率是百分之七十。”再想想在复印部的情景,男老板同样没戴口罩,期间还有两个年轻人进来,站到我的面前说要复印东西呢。复印门市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地方,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另外,在对面旧楼做核酸,风险也比较大,因为租金便宜,这里租住了好多外来做买卖的人,他们风里来雨里去,谁敢保证他们不是密接者,或者是阳性患者。这样想着,不仅出了一身冷汗,难道我被感染了?
下午三点,防疫人员敲响了我家的门,两名医生身穿防护服,喊我们的名字,让尽快采集核酸。我问我是什么情况,她们只是说让我等结果。我做了最坏的打算:拉去隔离或者进方舱。我随即把今天的事儿告诉了儿子和儿媳,孩子们安慰我,正在排除异常应该没事,即便有事,社区拉你到隔离点,也尽量别去。因为你有心脏病。再说隔离点现在一定很冷,条件当然不如家里好了。
晚上吃完饭,我似乎感觉有些发烧,脸颊微微泛红。老伴劝我吃点感冒药、喝一包板蓝根。我坚持不吃,心想,如果被感染吃感冒药也是无济于事的。
躺到床上,脑海里像过电影一样回想着自己一天的行程,接触人最多的应该是到超市购物、排队结算,感染的可能性最大。但又一想去超市购物,是在做完核酸以后了,即使被感染,社区也不会知道,也不会马上通知到我的。
如果社区非要拉我去隔离点,首先我要带全我的药品,做过两个支架的慢性心脏病,药物是不能停的。前几天本来想着要到医院开药的,就是因拖拉了,才使得药物不多了吃不了几天,怎么办?“车到山前必有路”。就这样浑浑噩噩地想着,迷迷糊糊地入睡了。
第二天,盼望的核酸绿码并没有出现。宋老师告诉我,单独做的核酸,不会有结果显示。
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等待。也许,世间最难熬的就是等待,等待一个不确定的结果,等待命运之神的安排,或被拉走隔离、配合流调,或是劫后重生、柳暗花明。
在担心中度过了两天时间,第三天小区做核酸,物业群发通知:封控单元不要下楼。我们楼道不在其列,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下楼做核酸了,真是喜出望外! 第四天下午两点半,我的核酸检测结果显示:阴性。望着这枚珍贵的“绿码”,让人浮想联翩,绿色代表着绿意葱茏,生机勃勃。
生命中的三天,原来是一场虚惊!
第五天。居委会除去警戒线,解除封控,整个楼道的人欢欣不已。 【作者简介】张清亮,笔名秋韵,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副秘书长,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北广播电视报特约记者、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