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有佳人
——邢窑白瓷之遐想
文/李晓荣
世界和黑夜都睡去了,只有我和她还醒着,她在黑暗中散发着微光,我在她的微光里端坐,我们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神交着,几多思绪在夜色的光影中款款而来,丝丝萦绕,袅袅散开…
其实,她不是狐仙亦不是美人,她是邢窑文献馆张老师赠送的一款“邢窑白•陶瓷陪伴灯”。憨萌的造型,柔和的光线,可变的亮度,润洁的材质,无论从哪个角度赏析,她都是夜读时的小温馨、小可爱。至于我,则更钟情于她的国风古韵。透过这一抹中国白,我看到了邢窑历史之久远,内丘文化之深厚,中华文明之璀璨。
这款“陶瓷陪伴灯”只是邢窑文献馆诸多文创产品之一,与荣获专利权“中医陶瓷刮痧拔罐系列”和“鹊山杯”等诸多工艺品一样,都是既具备了浓厚的生活使用性,又浓缩了邢白瓷的文化精髓。这些凝结了汗水和智慧的新创产品是邢窑文献馆的代表作,而邢窑文献馆又是当今内丘诸多陶瓷工艺作坊和企业的缩影。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熄火千年的邢窑,再一次重拾柴薪,燃亮了熊熊的炉火。几多传承人反复研磨,师承古法,终于重新恢复了邢窑陶瓷工艺,成功烧制出类银似雪的仿古邢白瓷,还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恍惚间,中丘的大地上仿佛传来了隋朝晨钟暮鼓的回声,内丘的街巷里又仿佛重现了大唐的繁华兴盛。 书法、武术、中医……十大国粹中,瓷器赫然在列,她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以素白“盈”天下,她是盛唐宫廷的御用品,更是走进寻常百姓家,还曾沿着丝绸之路远涉重洋,成为西方皇室贵族的奢侈品。邢窑是中国白瓷的发祥地,也是青花瓷、彩绘瓷发展的基础,而内丘就是邢窑盛极一时的那片沃土。
物竞天择,这里具备了孕育中国白瓷的必要条件,邢窑便落落大方结缘千年古县,义无反顾,落地生根,尽染芳华。
西依太行,内丘的山挺拔巍峨,三元地貌为邢白瓷提供了最基本的矿物质原材料,一元性矸子石让烧制白瓷拥有了天独厚的优越性;东临平原,内丘的水孕养万物,源清流洁,几湾碧波东去送邢白瓷漂洋过海;草木苍翠,内丘的大地负载万物,宽厚的胸膛滋养邢白瓷根深脉远;风物有致,内丘人求索漫漫,于岁月深长处迎来邢白瓷独步天下。馒头窑是泥土与烈火的修罗场,翰林罐是匠人与国粹的赞美诗,“盈”字款是劳动与智慧的交响乐,这邢白瓷于无声中蕴含了内丘的山水之美。
瓷器在中华文化中的分量不必言说,邢窑白瓷更是横空出世,璀璨夺目。站在邢窑遗址博物馆的钢结构的游廊上,细看11座连体的窑炉,想着1280℃的炉温,还有一环扣一环的制作技艺条链,你敢说这不是一场艺术的探寻之旅?端详着邢窑博物馆橱窗里的碗、杯、瓶、罐、壶、盆、灯、砚,你敢说这不是邢窑匠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之上的艺术创作?坐在邢窑体验馆的工坊内,了解一下烧制邢白瓷的道道工序,上手实操一下搓泥条和拉丕,你敢断言这邢白瓷的制作人不是艺术家?千年沉寂,千年追寻,今天几多邢窑后人风雨兼程,以文化自信复兴瓷都辉煌。无问西东,只缘欢喜,还有若干收藏家、鉴赏师徜徉留恋在邢窑的素白世界。古语有云:“器以载道”、“器以葬礼”,我们眼前的邢白瓷不仅仅是一件实用器,也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的深入和延展。 她从远古走来,由陶成瓷,妆容渐美,风骨依旧峥嵘;她历经沧桑,残损破裂,可精神更加明亮;她葬身黄土,累月经年,可光芒仍然辉耀千年,这是邢白瓷向我们注解生命的坚韧之美。她一身简素,通体典雅,于朴实无华中泛着纯粹优雅;她造型古朴,线条舒朗,于沉着白净处彰显浑然大气,这是邢白瓷在告诫我们要修一点性情之美。她纯白无暇,莹润高贵,带一点不张扬的安静和贵气,以一抹饱满的素颜批注做人的德行之美。
夜色的光晕里,再看一眼邢白瓷,她身材秀颀、圆润饱满、肤色亮洁、双眸顾盼生辉,内涵丰盈而深厚。她有土的芬芳,水的灵秀,玉的圣洁,妥妥一位盛唐时代的白富美啊!倏然间李延年的那首诗作在陶瓷灯的光影里姗姗而来: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人生大自然,万物似亲朋。庄子认为万物皆化,我想:邢白瓷与我大概也是相通或感应的。原本是想在夜色里享受一份安静和独处,岂料在一件邢白瓷前物我两忘。想来我们一定是有缘分的,否则的话,也不能是隔着久远的时空,她一美就美了千年,我一醉也醉了千年。 【作者简介】李晓荣,自幼喜爱文字,闲暇执笔抒怀。生活中喜欢读书和运动,相信快乐源于健康,幸福来自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