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荒70年风雨里程
文/邝俊荣
有一个地方,它叫北大荒。在这片黑土地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一路走来,它历经风霜,从亘古荒原到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为国人端牢了饭碗,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在这片黑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垦荒人乘风破浪、开拓进取,他们用汗水浇灌着这片热土,用智慧谱写辉煌诗篇,成为一块永不褪色的历史丰碑。在这片黑土地上,他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绿色发展和改革思维为引领,继续描摹时代的新蓝图,在这里已开启农业现代化新征程。北大荒,在这片神奇的土地,欢声笑语洋溢四方。

北大荒,总面积5.53万平方公里,指黑龙江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与三江平原广大荒芜地区。她的北部是气度不凡的小兴安岭地区。西部是松嫩平原区。一九四八年,中国共产党揭开了移民开发这片荒原的序幕。经过六十年北大荒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拥有113个大型农牧场,2000多个企业,3560万亩耕地,177.8万人,分布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三江平原,黑龙江谷地,牡丹江流域。如今的北大荒,成了黑龙江垦区的代名词。70多年来,这片黑土地创造了人类垦荒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全国耕地规模面积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国家粮食战略后备基地,是原农业部命名的“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

一代又一代的追梦人用鲜血书写了北大荒壮丽的历史篇章。
天耀中华,福泽万代。这片深情的黑土地已连续15年在丰收的基础上持续8年粮食产量突破400亿斤大关,2018年登上新的巅峰,收获粮食455亿斤,占全国各省(区、市)商品粮调出总和的1/4。“每年调出的粮食可供京、津、沪、渝四大直辖市和解放军等一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在这峥嵘的岁月里,北大荒人本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不渝地坚持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以绿色发展的改革思维为前进道路,开启农业现代化的新征程。北大荒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美称。北大荒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地表江河纵横,地下水量可观,大气降水充盈,极为适宜农业发展。

北大荒生长季较短,可以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甜菜、高粱等作物。2912万亩耕地,以盛产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驰名全国。北大荒现有林地250万亩、草原616万亩、水面372万亩。在利用资源、保护资源、良化资源的进程中,北大荒正在呈现土变更,黑土生金;水变清,清流千里;树变绿,绿满青山的动人景象,成为一座绿色的瑰宝。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北大荒”进行了有组织的开发。开发建设北大荒,是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宏伟事业。

20世纪50~70年代曾组织复员转业军人、农民、知识青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垦殖,掀起了北大荒第一次开发建设的序幕。先后有14万复转官兵、1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和54万城市知识青年,投入到北大荒轰轰烈烈的开发建设行列中。
北大荒初期的工作,就是开垦荒地。建场的时候,进点建场的人员都是靠着两条腿一步一步走的。茫茫荒原,荆棘丛生,塔头甸子和沼泽遍布。每刨一镐,把泥水溅起老高,人都变成了泥猴。那时环境十分恶劣,没有伙房,只能露天打灶;没有水井,就用泡子水过滤做饭;没有蔬菜,就挖野菜吃。每每归来,脸和脖子上都被蚊子咬得到处是苞。
走过泥泞,风景如画。随着改革的号角,已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和军垦农场,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的粮食,把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为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 “棒打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正如著名作家聂绀弩所说,秀色蕴于险峰之顶,瑰宝藏于艰险之地。

半个世纪来,几代拓荒人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他们用火热的激情、燃烧的青春火把、和辛勤的汗水,在祖国边陲那曾经荒芜凄凉的土地上,划上了完美的句号。他们秉承北大荒精神,在垦荒路途中跋山涉水、勇往直前,他们已把生命融入了这片荒原,用青春和智慧征服了这片桀骜不驯的黑土地,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性巨变。

70多年来,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闪烁星光。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全国劳动模范、创造完整爱车节油法的郝焕文,以及全国十大种粮标兵葛柏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马玉翔、著名水稻专家徐一戍……他们都有着一个响亮的名字----北大荒人。正是这些北大荒人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创造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内涵的北大荒精神。
70多年来,沧海桑田,荒原巨变,北大荒从开垦初期年产粮0.048亿斤到1978年产粮50亿斤。改革开放40年,粮食产量一路飙升,从1995年的100亿斤到2005年的200亿斤,2009年300亿斤到2011年突破400亿斤,再到2018年的455亿斤。北大荒摇身一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北大仓”。
70多年来,北大荒人一直以实践行动创造、诠释着什么是北大荒精神,从“压舱石”到“国家队”,从“大粮仓”到“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从“非典”到“汶川地震”,北大荒精神始终发挥着巨大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2003年发生“非典”疫情,北大荒米业集团连夜启动46条制米生产线连续7天每天17个火车站同时装车,当天在哈尔滨火车南站编组成3000吨专列,2100吨精制大米缓解了北京一度出现粮食短缺的困难;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大荒米业集团只用两天时间便快速加工了2400吨优质大米,紧急运往灾区;2010年4月,在西南五省区大旱的关键时刻,北大荒米业集团紧急调运大米10506吨,在国家需要的时刻,北大荒发挥了“中华大粮仓”的作用。
70多年来,北大荒人从自给自足到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再到今天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不断向机械化、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规模化的现代化的农业产业方向迈进,努力打造成农业领域的大航母,这一直是北大荒人没有终点的跋涉。
地面农机“金刚”威风凛凛,天上雄鹰展翅飞翔。在北大荒佳西机场,102架飞机分区整齐地排列在机场停机坪上。“空中拖拉机” 、“大棕熊” 、“画眉鸟”等不同型号的飞机,随时做好准备出列。此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通用航空空司的北大荒航空公司航化面积达2180万亩,全垦区可供农业航空作业的农场85个,农用机场水泥跑道75条,形成了网络式基地群。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对垦区而言,农机装备水平已经不是唯一要追求的目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现代化农业进步的标志,除了农业机械化的使用程度之外,还有科技力量的进步因素。这些年来,北大荒垦区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成立了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发展中心。全垦区科技总投入42亿元,占垦区GDP的1%,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单位25个,科级成果转化率达82%,居世界领先水平。
民以食为天。随着人们收入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绿色、健康、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让人们吃得称心如意是北大荒人肩负的责任。近些年来,垦区认真落实国家“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的要求,积极推进绿色发展。2017年,垦区绿色食品作物种植面积3300万亩,比2003年增长8.1倍,占垦区种植面积的76.3%;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企业198家,比2003年增加103家,增长1.1倍,292种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

70多年来北大荒人一直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道路上砥砺前行,打造了米、面、油、肉、乳、薯、种多支柱产业,已拥有省级以上的龙头企业39家。积极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境外企业已达27家,主要分布在俄罗斯、澳大利亚、泰国、巴西等13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土地开发面积达310万亩。
大地回春万物苏。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黑龙江,对黑龙江农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寄予了殷切期望,犹如春雨温润了北大荒人的心田,极大鼓舞了北大荒人的斗志,激发出了北大荒人勇往直前的磅礴力量。让北大荒人在振兴的路上开创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在汗水中收获幸福与喜悦,在党的悉心关怀下硕果累累。
铭记历史,牢记使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求索的路上本就没有鲜花铺就的坦途,70多年来,北大荒人披荆斩棘打造出“中华大粮仓”。今天,新一代的北大荒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闯出了一条顺应新形势的发展道路,在稻花飘香的地方源远流长。
不一样的精神脊梁,不一样的北大荒-----中国人的饭碗

作者简介:邝俊荣,媒体人,仓央嘉措诗社分社社长。笔名:淑墨、荣远,喜欢阅读、摄影、写作、爬山,常在报刊、各大主流媒体腾讯、新浪、搜狐、头条、齐鲁等官方网站发表个人原创诗歌,原创歌词并获奖,各大文学平台签约主播,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邂逅一山一水,与文字相伴,采撷一朵清莲,做时光里静雅淡然的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