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道的变迁
文/赵永生
故乡的巷,五花八门,或长或短,或窄或宽,或曲或直,却一直是我的牵挂,那里,装着我童年的梦想。
那时,我在村里读小学,学校里倡导建“向阳院”“向阳巷”,于是,我和几个戴红领巾的小伙伴,常常在巷子里忙来忙去,打扫巷子里的卫生,给巷子里的老人打水;冬天,拿着扫帚、木钎,去给军烈属扫雪,小小的农家巷,四季都充满了温馨和快乐。
深邃、宁静、悠远的故乡巷子,岁月在墙皮上脱落,尽管是土坯墙,好一点的是表砖墙,但也冬暖夏凉。夏天,我们会在房顶上乘凉数星星。院落也打扫的干净,巷子的路,也平整宽敞,关键的是那时的人善良淳朴,多为他人着想。 我所居住的巷子,是街中心位于路北的一道古巷,曲曲弯弯,人称“九道弯巷子”。巷子里有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农闲时,常坐一把小竹椅,看小孩儿们嬉戏打闹。他所住的巷口是村里的十字路,来往的自行车辆较多。一日,一冒失青年风风火火骑着自行车,险些撞上正在玩皮球的小孩。老人提醒年轻人,骑慢点儿!第二天,老人用石灰粉,在斑驳的墙壁上写下:骑车同志进巷慢行,注意小孩!从此,他总是提醒骑自行车的人慢行,小孩子们再也没有受到过惊吓。邻里之间也难免有纠纷的。我们少先队员,就把从老师那里,学来的“六尺巷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村里管调解的就说:看看,连孩子也都知道谦让,你们还有啥争的?最后,有矛盾的两家,握手言和。
秋收,是乡下最美的一道风景,乡亲们忙着收获,最诱人的莫过于拉着花生的牛车和马车从街里过,有嘴馋的孩子从巷子里跑出来。撵上车,拽下一、二棵来,大人便呵斥,“放下,放下!队里的庄稼可不能随便拿“,遂把拽下的花生又扔到车上。
小巷的时光,过的好快,人在巷中不知不觉的大了、老了,有的甚至还搬到县城、市里住了,昔日充满活力的农巷,一下子显得沉寂和冷落。巷子里不少老宅,已长满了荒草,门上的铁锁好像也生锈了。
与老宅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空心村以外盖的房屋和新形成的巷子,宅基垫的出奇的高,村西偌大的沙丘已经拉成了大坑。巷道也变得高低不平,里面的住户排水都成了问题。村里的大街也没有以前宽敞了,凡是公共的地方,临街、临巷户总是往外拱,或是盖自己的厕所,或是盖成车库,也有圈起来种菜的,全然不顾别人怎么走。更有一个巷子里一对称奇的邻居,把本来宽敞的巷道,各自圈了1/2,别说别人走,就是自己走也极不方便,硬生生的把一个宽敞巷道变成了“肠梗阻,”似乎又回归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性。
一次回家,我站在新巷的巷口,回想农巷的变迁,更加怀念老巷的时光,只是再也回不到那个年代了。 作者简介:赵永生,1964年3月生,内丘县大孟村镇南宋村人,现任内丘县中医院办公室主任。《中国中医药报》驻地记者、《人民医师报》特邀记者,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内丘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内丘县扁鹊中医药文化协会副秘书长、内丘县诗词学会副会长。每年撰写各种文章上百篇,形式包括:通讯报道、摄影、科普文章、文学作品等,有作品获河北省优秀新闻一等奖和文学征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