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提要】先进篇共有26章,围绕做人之道主要阐述了以下四个观点:一是人的品质。强调做人要纯真不伪,做事宜朴实无华;二是做人的智慧。孔子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特别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主张活好现世人生,强调中庸之道。既不认为人的现实生活会被超现实的“鬼神”之类的力量所左右,更不认为人的现实生活能够影响其死后的情形,或者说其根本就不相信人死后其生命会以一种超现实的形态进入另一个超现实的世界而继续存在,这是孔子学说区别于其他一切宗教学说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说孔子的学说,是现实主义的学说,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展现的是现实主义智慧。三是做人要恪守底线,强调以道事君,这是为政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政治操守;四是君子当志存高远,强调应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社会的文明进步相融合,反对个人英雄主义。

(5)事宜朴实
【原文11·7】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这一章文字很明了,直接翻译过来就是:
季康子问孔子:“在您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弟子很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了。”
得意门生的早逝,使孔子感到非常痛惜。于是,就引出了如何安葬颜回的故事,以此来表现孔子做人做事的朴实态度:
【原文11·8】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路:即颜无繇,字路,颜渊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椁:套在棺材外面显现尊贵豪华的装饰装置。鲤:即孔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鱼,死时孔子70岁。
这是一段在历史上很有名的故事。之所以有名,是反孔的人以此事为据攻击孔子做人的“虚伪”,殊不知,这则故事,恰恰反映出了孔子的朴实。这则故事的大概情形是这样的:
颜回死了,颜回的父亲颜路因为家里穷,无法给儿子买一个带有外椁的棺材,好让儿子的寝棺体面一些。于是,就借着颜回是孔子最得意弟子的缘由来和老师商量,看能不能变卖老师的车子为颜回买一副带椁的棺材——他大概以为,凭着孔子与颜回亲密的师徒情义,一定会答应自己的这个请求,可孔子却拒绝了他,并且以当年自己安葬孔鲤为例,对颜路说: 颜回和孔鲤,虽然一个有才华一个无才(“才不才”前省略了主语),但都是我们各自的儿子。当年孔鲤死了,我和你一样悲伤,也一样的贫穷,给儿子买不起有外椁的棺材,让儿子带着一副有棺而无椁的棺材安葬了他。我没有为给儿子换一个棺椁卖掉自己的车子而出门徒步——我不能在与其他大夫交往中徒步跟在人家之后呀!
有人指责孔子自私虚伪,为了显摆自己大夫的身份地位,竟不肯卖掉自己的车子为其子或为其爱徒换一副棺椁,因此,在孔子那里,父爱、师情抵不上其大夫的身份地位,亲情何在,爱又何存?也有人说,孔子这样做,是认为以自己大夫的身份必须有自己的车子,否则就违背了礼的规定,反映了孔子对礼的严谨态度。这些都是对孔子极大的冤枉和误解!其实,结合下面第十一章孔子反对厚葬颜回的态度,这里反映的是孔子做人要恪守本分,做事宜在朴实的一贯主张。《中庸》第四章中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做人做事为了浮名虚华,做本分以外的事情。孔鲤和颜回,生无功业,一介书生,个人清贫,家庭贫穷,活着的时候尚无荣华,普普通通,死了何苦要不惜影响活人的生活而打肿脸充胖子,让其享受生前并不曾享有的虚华?家贫穷,丧事简朴,有何不可!“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不过是说,他在社交活动中也着实不能没有车子代步而已,是委婉拒绝的托词,与违不违礼没有多大关系。

【原文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老天爷这是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要我的命!”最有可能继承自己学问的得意弟子不幸早逝,使孔子相当悲伤。试想,孔子老年丧子,不久,又丧失最得意的弟子,这对一个年逾七旬的老人来说,是何等的不幸!因此,颜回的死,令孔子才极为悲痛。
【原文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恸,即非常伤心的意思。颜回死了,孔子哭得非常伤心。跟随在其身边的弟子看到老师悲伤的样子其心何忍?就劝老师节哀,说:老师啊,您哭得太过伤心了。孔子回答说:我伤心过度了吗?我不为颜回这样的人不幸早逝而悲伤还能为谁伤心呢?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地位之高以及其死对孔子心理打击之沉重。即便如此,孔子仍然主张颜回丧事应该简朴,反对厚葬,认为这样才符合颜回的德行修养,是对颜回最大的尊重。
【原文11·11】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回在孔门弟子中的德望很高,因此,他死后,弟子们商量要厚葬他,把他的丧事办得隆重些。当弟子们来请示孔子时,孔子却明确反对,告诉弟子不可以这么做。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颜回生前生活简朴,不慕浮华,厚葬不符合颜回的本性,当然也就违背了其遗愿。可是,弟子们在这件事上没有听从老师的意见,还是厚葬了颜回。孔子对此非常遗憾和无奈,甚至很自责,他说:“颜回视我如同父亲一样,我却不能将他象亲生儿子一样安葬。这不是我的意思啊,是那些弟子们执意要这么做的!”
从这件事上,我们看出了孔子做人做事的本分和朴实。其实,丧礼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表达对逝者的悼念与追思——缅怀逝者的恩德,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与对其离世的哀伤,寄托的是活人对逝者的情感和意愿,厚不厚葬,与逝者关系不大。因此,敬重逝者、尊重逝者,是丧礼最基本的目的和要求,所以,孔子一贯主张丧礼应当庄重简朴,反对奢华。然而,世俗的丧礼却往往是给世人看的,为了活人的面子而不顾逝者生前的秉性乃至遗愿,演变成一种炫耀,背离了这一基本目的。我们看,有的老人生前生活简朴,为人厚道低调,不曾张扬;也有的老人,因为子女不孝,备受艰难,但死后,子女们却为了自己的面子,把丧礼办得极其隆重奢华,目的无非是借死者彰显自己门庭高贵,炫耀自己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有些贪官更是借此敛财,这样的丧礼,意义何在!!

【作者简介】史永峰,笔名冷梦良。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杂文散文集《阿Q重返人间》。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丶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理事,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论语通俗解读》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丶浙江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