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律二首•《伤寒论》病脉证治诀(七)
作者 王天波
2022.11.16
其一:五言排律(古风)•少阴病脉证治诀
1.少阴病脉证治:
少阴脉微细,身肢冷下利。
不吐欲吐寐,小便色白具。
三阴枢水火,寒热可表里。
寒温热可清,发表慎攻里。
2.少阴寒化证:
寒化证来治,大椎灸膈俞。
肢冷骨节疼,参苓术附已。
视情有加减,经方终不移。
背见恶寒病,祛寒湿温经。
便不利身肿,悸眩并腹痛。
咳呕或下利,阳虚真武用。
芍苓术附姜,真武温肾阳。
便利去茯苓,咳加五味姜。
利加姜去芍,呕去附增姜。
阴盛阳虚利,脉迟手足凉。
四逆附草姜,救逆良回阳。
阴盛格阳脉,病此四逆强。
四逆通血脉,四逆增附姜。
面赤加葱茎,腹痛芍增量。
脉无加人参。咽桔呕加姜。
阴盛下阳脱,白通附葱姜。
胆汁人尿佐,厥逆无脉良。
逆冷并呕利,烦躁吴萸汤。
下利便脓血,桃花赤米姜。
3.少阴热化证:
热化烦不宁,黄连阿胶齐。
芩芍鸡子黄,滋阴降火奇。
太阳咽喉痛,发汗痛无迹。
阳明热盛痛,清下痛可医。
少阴热化痛,甘草桔梗依。
咽痛胸烦满,猪肤白粉蜜。
咽疮语难出,半夏伴蛋清。
从治夏桂草,煎汤频频含。
四逆治四逆,阳郁热厥生。
苔黄尿赤涩,柴枳草芍攻。
咳加姜治利,加附治腹痛。
尿涩加猪苓,恸悸加桂成。
利重薤白增,加减应随证。
咳呕渴不眠,利尿用猪苓。
4.少阴兼病证:
太阳少阴证,发汗并温经。
脉沉反发热,麻附细辛用。
势轻微发汗,减辛甘草增。
少阴三急下,少阴转阳明。
燥热病情重,外似少阴实。
大实有羸状,急下议三承。
其二:四言律诗•少阴病脉证治诀:

1.少阴病脉证治:
少阴伤寒,脉微且细。
不吐欲寐,肢冷下利。
阴枢水火,寒热表里。
寒温可清,发表攻里。
2.少阴寒化证:
寒化证治,大椎灸俞。
肢冷骨疼,参术附已。
视情加减,经方不移。
背见恶寒,祛寒温经。
不利身肿,悸眩腹痛。
咳呕下利,阳虚武用。
芍苓附姜,真温肾阳。
便利去苓,咳加味姜。
利姜去芍,去附呕姜。
阴盛阳虚,脉迟肢凉。
四附草姜,救逆回阳。
阴盛格阳,此四逆强。
四通血脉,逆增附姜。
面赤加葱,腹痛芍增。
脉无加参。咽桔呕姜。
阴盛阳脱,白通附姜。
胆汁尿佐,厥逆脉良。
逆冷呕利,烦躁萸汤。
下利便脓,桃花米姜。
3.少阴热化证:
热化不宁,阿胶连齐。
芩芍鸡黄,滋阴降奇。
太阳咽痛,发汗痛去。
阳明热盛,清下痛医。
少阴热化,甘草梗依。
咽痛胸满,肤白粉蜜。
咽疮语难,夏伴蛋清。
从夏桂草,煎汤含嘘。
四逆四逆,热厥阳郁。
苔黄尿涩,柴枳草芍。
咳加姜利,附治腹痛。
尿涩加苓,恸悸桂成。
利重薤白,加减随证。
咳呕不眠,利尿用苓。
4.少阴兼病证:
太阳少阴,发汗温经。
脉沉反热,麻附细辛。
势轻汗微,减辛草增。
少阴急下,阴转阳明。
燥热病重,似少阴实。
大实羸状,急下三承。
作者简介:
王天波,男,河南省封丘县人,1965年4月8日出生,回族,大专文化,中医,善调慢性疑难杂症,尤攻颈肩腰腿疼痛。中华志愿者协会会员,美丽中国德孝文化示范村联盟副主任,热衷公益、爱好文学。常有作品见于主流报刊。愿用满腔赤诚传播华夏文化,唯图神州大地温暖祥和充满真善美,祝福祖国富强美丽永为伊甸园!
联系我:158361273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