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的日子有滋有味
文/青山依旧
又一轮疫情来袭,小区又一次“静默”了。无论愿与不愿,只好收拢放纵的脚步,乖乖地待在这百来平方的单元房里,静静地品尝“宅家”的滋味。
早晨照常起床,我伫立窗前,凝神观望窗外的景象。甬路上没有走动的身影,院落里更没有喧闹的人声,唯有几棵法桐依旧与住宅楼比肩而立,树下是被风霜打落的一地枯叶。我由衷敬佩中国百姓的组织性,政府一道指令,说不出门就坚决“静默”室内。政令通达,雷厉风行,官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将窗户拉开一道缝隙,清风入室,凉意拂面,顿感透心透肺的舒爽。
一日三餐不愁。事前早有储备,肉、蛋、米、面充足,油、盐、酱、醋不缺,各类青鲜蔬菜应有尽有,妻手脚利索,蒸、烙、烹、炖,变着样儿制作美食,桌上的饭菜竟然比平时丰富了许多,只可惜足不出户,消化不畅,每顿饭食量有限,少了饥肠辘辘时那种大快朵颐、狼吞虎咽的情势。
居家的日子并不寂寞。一大早,手机微信提示音“嘟、嘟”不断,几多老友依旧发来问候的信息,内容多为提醒“防疫”,祝福“健康平安”,浓浓的暖意浸润心田。可能是大家都有了份闲情逸致,朋友圈里的幽默笑话和搞笑视频比往日里多了许多,这犹如灵丹妙药,专门化解郁闷,浏览之中令人心情大悦。平日里大家都忙,亲戚少有走动,朋友难得谋面,现在有了闲暇,打打电话问候一番,通通微信隔空聊天,掏掏心窝,拉拉家常,少了些孤独与寂寞,多了份友情与亲情。
宅在家里最不缺的是亲情。昔日里,孙们忙着上学,我在社会上奔波,一家人早出晚归,少有在家厮守的日子,现在孩子们在家上网课,我也窝在了家中,难得享受一番居家弄孙的天伦之乐。检查作业,辅导功课,这是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给读初中的大孙子辅导作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每面对那些曲里拐弯的代数、几何题,往往需要翻书本,查网络,费老半天工夫才能勉强给予解答。教了大半辈子语文课,冷落了数理化,何况当初就未曾学好,现在竟然硬着头皮去做数学题,这味道的确有点儿酸酸的感觉。二孙子读小学三年级,生性顽皮,线上课听久了浮躁不安,紧唠叨慢糊弄陪着上课,接下来还需要讲故事、玩扑克、碰象棋……一天到晚纠缠不休。忙忙碌碌,难得半会儿清静,倒也其乐融融。 憋在家里,最妙的是捧本书品读。客厅光线很好,落地窗前放一把折叠椅,每每孩子上网课时,先沏一杯清茶放在身边,然后仰躺在椅子上,读一页书品一口茶,茶香融合着书香,入口入心,浸润脾胃,润泽灵魂。早些时,赵新芳先生向我推荐《看不见的力量》,这是一位外籍华人的著作,讲述“成功与创造力”,书伴在身边好长时间了仍未读几页,现在用心读来如食美味佳肴,不觉沉醉其中。回想前两年第一次闹疫情,也是由于封控在家,让我终于完成了几番想做都没做到的事——一字一句通读了《红楼梦》这部巨著,同时读了《道德经》这样的经典著作和一些时尚文章。朋友杜海军先生在微信中说:“一场灾难也是对人性的一种考验和历练,有的人痴迷于睡懒觉、玩网络游戏、泡电视剧,百无聊赖;有的人却在读书,思考,积聚力量,让每一天都生活得富有意义。”我非常认同这个道理,“动”时好做事,“静”时好读书,一段“静默”或许就是一次灵魂的升华。
封闭在家中,并不缺少温暖。白衣天使上门做核酸检测,每天都很准时;小区工作人员把防范病毒的中药挨门挨户送到门口,再三叮嘱按时服药;门卫师傅没明没夜地守护在大门口,他们住帐篷,吃盒饭,比平日里辛苦了许多。更别说,那些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那些值班巡视的基层干部,那些任劳任怨的志愿人员……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奔波忙碌,日夜操劳,甚至冒着感染病毒的风险,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有人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奉献者们给了我们温暖,令我们感动。
不经意间,一天的光景倏忽而过,又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刻。我静坐窗下,置半瓶小酒,只可惜阴云阻隔,“举杯邀明月”不至,难得“对影成三人”之妙,只好自斟自饮,自我陶醉。
我忽然想到:这个世界运行很快,停一停,静一静,也未必不是好事。静下来,方有心思感受有滋有味的生活。
当然,我更企盼疫情的阴霾早日散尽,还一片朗朗晴空,娇阳高照,明月皎洁,那样的日子或更加美好。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相信:风雨过后是晴天,春光烂漫的日子越来越近。 【作者简介】青山依旧,本名郝永渠,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大学学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原邢台县浆水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