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渡口话沧桑
左文明
济南与齐河隔河相望。大清河上的大清桥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大清桥九孔飞跨,势若长虹,边置狻猊栏柱,东西桥头建坊,一额书“大清桥”,一额书“济水朝宗”,闻名遐迩。
咸丰五年(1855年)八月间,黄河自河南省铜瓦厢北岸决口,滚滚洪流像脱缰的野马如入无人之境,横冲直撞打着转儿冲击着豫鲁大地。无情的洪水吞没了大清河,冲垮了大清桥。一时间,两岸的人们,就像是阴阳两隔,各种往来戛然而止。
自然难违亦天道,从此不见大清桥。黄河,这个原本陌生的名字,也慢慢地被人们接受了。
两岸中断通行以后,很快催生了一个专供弄潮儿涉足的行业——“玩船”。这个应运而生的职业,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大清桥”的使命。
黄河济南段北店子渡口是仅次于泺口镇的第二大码头。得益于老齐河县城的原因,这里常年车水马龙客流不断,清朝末年就形成了一条繁华的小集镇,从“玉符河”入河口附近的码头到黄河大坝几百米的距离,有马车店、小吃店、理发店、烟酒店十多处,早点粥铺、日用杂货应有尽有,官驿邮差、客贩商贾、赶集上店的人们络绎不绝。蹬三轮的、赶毛驴的、拉洋车的都在此招商揽客,经过“官道海子”①将客人送到济南府。一河两岸的人们都称这里为“北店街”。

“玩船”最早的还是西张家庄、北店子、席家庄、曹家圈等几个村。几位有钱人率先购买了几条小船投入到风险莫测的水中捞财的行当中,挥槁摇橹,穿梭于汹涌的河水中,冬天则不管天寒地冻,踏着冰雪往返于凛冽的河面上。那些年,过河收费没什么统一的标准,过往的客人都是交现钱。合伙的船,当天挣的钱,当天分光,修船买东西时大伙再凑。打工当伙计的干一天发一天的工钱。随着日益增多的客流和大型运输车辆的增加,两岸也新添了几条大船。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大摆渡’“新新船”“大划子”“二杨木”都成了客运的主力。为了协调两岸争码头抢客源的矛盾,“船东们”自发实行了联合经营,分班分时开船,按大小车辆分别定价,两岸的渡船都可以捎回对岸的客人。除非是洪汛冰凌,亲水临流的两岸人民就在这相对原始的条件下来往生活着。
流年似水,100年后,一个划时代的巨变不期而至。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的浪潮把单打独斗几辈子的“船猴子”们一夜之间变成了“工人阶级”,成立了历城县船业社。因当时的经济条件有限,渡船修船还是靠人工下大力。后来企业发展了,船业社的船厂扩大了规模,由原来的小打小闹修修补补,发展到了自己设计造船。他们从济南、泰安、德州等地聘请了几十名能工巧匠,充实了技术队伍。旧船上岸、新船下河都是一道非常别致的风景线。职工们首先用“黄胶泥”铺在船底,岸边固定好绞罐机,用油丝绳挂住船体,十几位乃至几十位工人两边同时用力推动绞杠,使船体缓缓前行,直至拖入船厂,再用“倒链”吊起、垫上枕木进行维修。建新船、粘旧船、拉大锯、解圆木、剁麻刀、碾油灰,各种工序一环扣一环。特别是几十名粘工一手握凿一手挥锤,齐声唱着一种船工号子,发出铿锵有力、节奏整齐的咣当声,振动着整个厂区,回荡在黄河岸边。

1963年,吴家堡镇宋家庄的宋传信同志被派驻“船业社”并担任党支部书记,加强了组织领导,使企业逐步走出困境。横渡码头有了趸船,渡船用上了拖头(民间叫:火轮子),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益。1968年前后,部分部队转业干部被分配到这个边远的企业,1969年开始,十几位城里的知识青年也来到这个十分陌生的黄河岸边,使这个由当地人组成的集体充实了强有力的新生力量。“船业社”自此也有了质的飞跃。为了安置外来的这部分职工,盖起了职工宿舍,扩大了船厂规模,建立了职工工会,健全了规章制度,丰富了业余生活,提高了福利待遇,最根本的还是改变了生产模式,加快了机械化作业的进程。改善了工作环境,减轻了劳动强度,企业形象得到了提升,经济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渡船都更新为机械化驳船,在机舱工作的技术工人都经过严格的培训考试,持证上岗。职工上班统一着装,关键岗位的售票员、检票员、监票员要做到货、票、款相符。工人们正点上下班,按时休假,工作中安全也有了保证。企业发展了,经济上有了公共积累,各种税费都积极缴纳。鉴于企业不断提高对社会的贡献,多次被济南市、历城县政府及主管部门授予“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年度企业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部分职工也荣获了“优秀党员”“模范个人”的荣誉称号。

1982年,济南市交通局成立了第四运输公司,原来的企业名称“船业社”也改名为“航运站”。1987年,济南市行政区划调整,北店子航运站划转由槐荫区交通局管理。
1992年4月,“铁道部黄河舟桥处”经与一河两岸的“航运站”联系协商,架起了槐荫区黄河段上的第一座浮桥。取名“齐槐黄河浮桥”,合同期限十年。浮桥的建成通车标志着与黄河为伍、以渡船为生的“船猴子”近150年的“玩船”生涯就此画上了句号,当年的船工号子也成了人们的记忆。浮桥的建成通车大大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安全风险,不管白天黑夜来往车辆客人都能随时过河。客流量的增加使企业有了更多的公共积累,提高了职工的工资待遇。企业也从“劳动密集型”转为“生产管理型”。2005年,企业体制改革,“北店子浮桥”改为无主管部门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济南黄河北店子工程服务有限公司”。职工的医疗、保险均由社会统筹。

说尽黄河只为水,一河两岸皆由船。年复一年,黄河流向大海,犹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济南市成为黄河流域的中心城市之一。齐河黄河大桥的建成通车,为省会济南的“携河”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历史就像清道夫一样将过去留给了记忆。一个由单干到合伙、由合伙到入社、再由入社到股份制的企业,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延革的必然。之所以用文字记录这段真实的经历,是因为让后人了解历史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本文图片由左文明提供)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