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涂雪夫者,涂国模也。四川省中江县人。曾供职于中央警卫团,中江县委组织部,德阳市纪委、文联。川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四川省作协会员。
作品自上世纪90年代散见于《高中生》、《南方航空》、《作家村》、《公仆与信访》、《大理文化》、《德阳文艺家》、《九寨沟》、《人民文学》副刊、《华西都市报》、《西部开放报》《东方作家报》、《德阳日报》、《德阳广播电视报》等报刊杂志。2001年开始在《榕树下》、《红袖添香》、《起点中文网》、《汉语文学网》、《晋江文学网》、《中国作家网》等网站发表网络作品,其亲情、游记散文深受网友的推崇和厚爱。2011年,《涂雪夫游记散文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2016年,小说集《梦回京城》、《爱在深秋》,散文集《情系山水间》、《难忘的亲情》与四川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签约,制作成电子书,如今已经在京东、亚马逊、咪咕、微信阅读等多家网站销售。如果你想全面了解涂雪夫,请你百度一下涂国模,《百度百科》收录了他详细资料。

精品游记三十三
泸沽湖十四年的变迁
作者|涂雪夫(中国四川)
小姨妹休假,提议和我们一家去泸沽湖游玩。今年8月我们一行驱车前往阔别14年的泸沽湖。
14年的变化确实太大了。如今,从德阳出发,全高速直达西昌,只用了5、6个小时。
2002年那时高速公路只能到达雅安,然后沿着108国道前行,用了两天时间才到达冕宁。从西昌到泸沽湖的307省道,原来全是石子路,遇到山洪,经常断路,需要10多个小时才能跑到。
如今,这条公路已经变成了炒油路,双车道,5、6个小时就能到达泸沽湖。而且在陡峭险峻的磨盘山煤炭沟还开通了两个隧道,再不用翻山越岭过这一座座人见人怕的高山了。

进入泸沽湖景区,在这里建起一座非常气派而有特色的金黄色的牌楼。这里有停车场、售票处。在停车场有一个很大的液晶屏,大屏幕上滚动地播放着摩梭人的跳甲搓体舞的场面。
以前这里什么也没有,小车直接就可以进入景区。
如今进入泸沽湖每人要收100元门票,进入泸沽湖镇,街面全部用石头铺成,小车走在上面颠簸得非常厉害。出了镇上,一条笔直的炒油路通往泸沽湖畔。

接近湖畔时,我一边开车,一边寻觅着14年前住过的格姆女神苑。我在一座院落旁停下车,打听这个地方和女神苑的主人拉玛塔老人。他们说他们也是外地人在这里做生意时间不久,对这个院落和主人根本就不知道。我们失望地离开了这里,来到姨妹子联系的纳西村瘾岫居。
瘾岫居的老板是一位不到30岁的纳西人,名叫王兵玛。找了一位中江老婆,生有一个2岁左右的小姑娘。上面还有两位60多岁的老人。他的两个姐姐中有一个还跟他们一起居住。
他的父亲当过兵,和我很是说得来。

打上烟,我向老人说起14年前,曾来过这里,住在湖边的格姆女神苑,有一位老人姓拉玛塔,和我很是合得来。在他们家吃住了5天,好酒好菜款待,一天才40元钱。每天还让他的小侄儿鲁若用摩托车搭着我游览了泸沽湖的所有景点。临离开泸沽湖时,钱用光了。用银行卡只能在几百公里外的丽江或者西昌才能取到钱。到时我非常尴尬,我说能不能和拉玛塔老人一起去西昌取钱给他。老人说,没有关系,你回家把钱寄过来就行了。老人还问我回家的路费够不够,如果不够的话,他可以借给我路费。我不好意思地说路费倒是够了,可惜没有钱给他们的生活和住宿费啊。
老人听了我的说明,说,这个人我认识,而且和他们家还是亲戚呢!
我说,我们来时去找他们家,可是这里变化太大了,找不着了。
老人豪爽地说,没有关系,我领你去找。

原来从纳西村到格姆女神苑,只有很少的院落,如今,这里的房子已经连成了片。基本上不是私人酒店就是饭店,湖边还有打着太阳伞的烧烤摊位。而且这个村和泸沽湖镇已经有了多个取款机,游客们再不用跑到几百里去取钱了。
在路上,老人说,拉玛塔老人年事已高,这些年已经没有回泸沽湖了。他的大侄儿次丁6年前,当了木垮村的村主任,小侄儿在开大货车搞运输。
我开着车,在老人的指引下来到了拉玛塔老人家。

原来的格姆女神苑进行了另外装修,已经租给别人在经营。拉玛塔老人的侄孙女在这里打工。这女子大约20岁左右,长得白白净净的,是摩梭人中少有的肤色。我向小女子要了她大舅舅的电话。我拨通了次丁的电话,他说他正在处理村里的事务,等会儿就过来。
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湖面上起了一层烟雾。湖水再没有十四年前那么清澈,湖面上不时可以看见扔下的塑料袋废纸和矿泉水瓶。
坐了不一会儿,次丁来了。他额头上明显地增加了不少皱纹,但大的样子还没有变。我向前打上烟,他叫他侄女倒了3杯茶,我们聊起了14年前的往事。我问起了他舅舅和弟弟的电话,说,如果方便的话晚上请他们聚一聚,一起吃个饭。他说,今天晚上有接待任务,明晚吧。我说行。

第二天,我们沿着里格半岛、洛水村、草海到泸沽湖镇绕了一圈。在四川和云南交界处建起了一座摩梭人载歌载舞的“四川欢迎您”的大型雕塑。
洛水村变化不大,她的发展明显地落后于四川,看起来还没有十四年前那么繁华热闹。

草海上的走婚桥上人流如织,公路上停满了小车。
到了泸沽湖镇,我正在一个小超市买晚上喝的酒,出门时又碰见了房东老王。他是到镇上来买菜准备晚上招待在家做活的木工的。我向他打听这里的哪家餐馆的饭菜最符合摩梭人的口味。他说,赵家湾的石锅鱼很好吃,摩梭人喜欢这道菜。
我们驱车来到赵家湾,有一段下山的路还没有修好,考虑到晚上喝酒,路况不好,为了安全,我们只有在镇上一家餐馆点了石锅鱼和石锅鸡,要了一件啤酒。

次丁如约到达,鲁若行车还在路上。次丁说,我们边吃边等吧。酒过三巡,鲁若到了。一见到他,我简直不敢相认了。在我的印象中鲁若比较矮小黑瘦,十四年不见,从形象到衣着打扮,好像变了一个人。他两弟兄长得几乎一模一样,和他们的舅舅拉玛塔简直没有脱壳壳,都是帅哥级人物。
我问起了如今泸沽湖边走婚的人还占得到摩梭人的多少。次丁说,如今的大家庭没有什么竞争力,相当一部分人都选择的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不过如今走婚的人还是要占%5、60。
十多年过去了,摩梭人的商品经济意识虽然在增强,但他们还是保持着那份淳朴厚道的民族特性。

次丁说,他那座格姆女神苑几年前就租给外地人在做生意。原本每年可以租40万的,他考虑到人家一年辛辛苦苦才赚20万,他主动提出他每年只收20万租金。这种现象,在我们内地根本就不可能的。
我问起了他作为村主任,他们这个村其他地方都建设得不错,为什么他的格姆女神苑前面那条路还是土路,而且还坑坑洼洼的。他说,越是当村主任,越不好把自己房子前的路修好,这样别人要说闲话的,这条路也只有等他不当村主任再说吧。
他说,在他不当村主任以后,他准备租几百亩土地,建一个大的酒店,并欢迎我们下次到泸沽湖到他们家吃住。我说,那感情好啊!

用客气了。我说,领情了,下次吧。
我问起了拉玛塔老人的近况,次丁说,老人快80了,身体很好,老两口还住在西昌大巷口街州建二公司的房子。因为年龄大了,这些年都没有回泸沽湖了。
我说,这次回家路过西昌,我们一定去看望他老人家。
鲁若还是跟十四年前一样沉默寡言的,很少说话。从他的口中,得知他已经痛风几年了。我说,我得到一个中药处方,治疗痛风效果非常好,回家后我把这个处方寄给他。我爱人说,这里捡中药不一定方便,干脆捡两付中药和处方一并寄来。我说这当然好啊。
次丁说,你们这么远来,明天请你们吃顿饭,小姨妹说,要回去上班,就不了。

第二天,我们回到了西昌。要进城之前,我就给拉玛塔老人打了电话,说我们准备去看望他老人家。老人说,他正在他们小区门口上打麻将,你们来时他就能够看到。
来到大巷口街,向路人打听州建二公司宿舍,走到宿舍大门时,的确看到几个老人正在那里打手搓麻将。我一眼就认出了拉玛塔老人,他的形象还没有变,只是头发全白了。我走上前去跟老人握手。
拉玛塔老人说,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但你的声音我还是那么熟悉。走,到家里去坐坐。我和妻子跟着老人来到一座很陈旧的大楼,爬上四楼。老人家里还是6、70年代的家具,如同这座楼房一样陈旧,只是电视机是液晶平面的,显得新潮一点。
老人端来葡萄,忙着给我们倒茶,我和妻子说,不用了,我们旅馆都写好了,坐一会儿我们就准备回旅馆去。
我和老人寒暄了一会,回顾了十四年前他们一家人的精心关照。老人说,这有啥子嘛,关心人、爱护人是我们摩梭民族的本色啊!
我提议和拉玛塔老人合个影,老人愉快地接受了。
我从钱包里拿出400元钱,说,我也不知道老人喜欢吃什么,你老人家就自己去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吧。
老人再三推辞。高矮不肯收。我好说歹说,硬是把钱塞进了老人的口袋。
来到楼下,妻子说,这些老人才打5角钱的麻将。我说,老人嘛,打麻将主要是娱乐,活动活动大脑啊。
这次来泸沽湖,虽然没有第一次那么有激情,但却了却了我的一桩多年的心愿,感谢十四年前关心关照过我的人。

本期荐稿:邓瑛(德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