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七十年》连载06

崔兆森 口述 公晓慧 整理
老黄历背后的光阴故事
编者的话
老黄历,又称皇历、历书,是在中国农历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带有每日吉凶宜忌的一种万年历。崔兆森收藏有从民国二年至2019 年108 本老黄历。这些老黄历,除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 历书文化”外,还讲述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更迭以及光阴的故事……
1973年,我在部队填入党志愿书时看到,有一栏需要填写阳历生日。在这之前,我光知道自己的阴历生日是1947 年正月初七,从来不知道所对应的阳历日期。我抽了个星期天,骑着自行车从西郊机场那边赶到了位于大明湖旁边的山东省图书馆。在阅览室里,我找到一本叫《万年历》的书,查到1947 年正月初七对应的阳历日期是1947 年1 月28 日。再后来,1984 年,街道上给我们办理第一代身份证,查到的我的阳历出生日期也是1947 年1 月28 日。
从那以后,我开始关注并收藏历书,迄今为止,我手上有108 本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历书,时间跨度从民国初到今年。在收藏的过程中,我对历书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千万别以为历书只是个记录时间、装帧简朴、页数不多的简单小书,它实际上是一部生活小百科全书,里面有民俗、婚俗、文书、讣告引状、祭文、扫墓、红白喜事用语,还有对联、寿语、历史典故等,内容五花八门,内涵相当丰富。

1947 年,我出生那年的黄历
历书每年一本,依照年份的推进不断推陈出新。不同年代出版的历书封面,有了那个年代独有的面孔和烙印,彰显着鲜明的时代印痕。把我收藏的这百余本历书放在一起,就像在不同年代里穿梭跳跃,明显地能够感受到不同时代的独有脉动,感受到时间长河的奔流不息。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历书的封面主要表现的是农家春耕、秋收的场景。翻开内页,还有养树苗、除树虫、棉花选种、消灭猿叶虫等科普知识。20 世纪70 年代,一些历书封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场景。这其实释放了一个明显的时代信号,妇女能走出家庭来到社会上参加劳动,这是妇女自身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表现。到了20 世纪80 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日渐富足,这时的历书封面以胖娃娃等吉祥画居多。


1947 年1 月28 日,我出生那天的《中央日报》

装老黄历的布兜
说到娃娃,透过几十年历书封面的变化,也能一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过程。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国家提倡“ 只生育一个孩子”, 封面中每个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孩子。经过近四十年的变迁,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演变为“ 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孩子”了。
1983 年的历书里,已开始有广告。那时,一些电视机生产厂家敏锐地捕捉到历书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巧妙地借它来宣传彩色、黑白电视机。除此之外,历书里面也有一些介绍如何使用化肥的页面,还有一些宣传普法知识的内容。到了21 世纪初期,除了固有的农业科普知识,历书的内容有着明显的休闲娱乐化倾向,里面出现了人们的属相、指纹、运程等内容。
在历书之外,月份牌也是老百姓查看阴阳历的重要工具。一年有多少天,月份牌就有多少张。母亲总是还没有等到我们起床,就站在月份牌边端详一会儿,有时候还念念有词。一番思量和端详之后,她会把这过去的一天塞进橡皮筋里面,就这样,逝去的日子会被母亲一一塞进橡皮筋里面珍藏起来。珍藏起来的日子里,有风雨雷电,也有阳光雨露,有欢欣愉悦,也有争吵悲伤。等待月份牌被全部掀完时, 就可以整本取下了。取下来的月份牌也用处多多—有时,女人们用它给小孩子擦屁股;有时候,男人用它们来卷黄烟。















后来,月份牌又渐渐隐退,台历开始精彩亮相。当台历两侧厚薄几乎相等时,会进入一年之中最热的一段日子;当台历一侧高高隆起, 而另一侧却薄如蝉翼时,这匆匆的一年就要挥手告别了。1971 年,我到了部队工作,从此,15 年军旅生涯就在一张张撕月份牌和翻台历的过程中溜走了,让人不禁感叹岁月匆匆、时不我待。
与台历一样风靡的还有挂历。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挂历是新华书店的“ 爆款”。快过年了,济南的老百姓会像潮水般涌向济南市新华书店的柜台,抢着把一张张钞票往店员手里塞。那个时候的感觉是,买不到挂历,好像这个年都过不好了。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这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人们早已摆脱了对历书、月份牌、台历、挂历的依赖。想看时间,了解时令节气以及天文气象,只要通过一部手机就解决了。
(《家庭博物馆里的中国——我家七十年》 崔兆森口述 公晓慧整理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