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十问前诗刊常务副主编商震:中国诗坛为何没了尊严─选自李点 别客视界 2022-07-24 06:10 发表于四川
○焦点访谈○
采访人:李点 受访人:商震 采访方式:线上 采访地点:北京
聚焦 | 商震:好诗人不愿与伪诗人列队出行
别客按:最近,北京“捧读文化”推出的“中国诗人•读书笔记”书系里,有前《诗刊》常务副主编、著名诗人商震新出版的《借搜神记一用》。在这本书中,他精选并解读了96个小故事,给读者读懂中国志怪小说鼻祖《搜神记》提供了一种指引。
日前,“捧读文化”小编就此书内容写作和当下读者关注、关心中国诗坛的焦点问题,采访了他。现附录于后,以飨读者!
①
“鬼神”伴随人类长大
李点:商老师您好,您的这本书用《借搜神记一用》做书名,您相信这个世界有“鬼神”吗?
商震:实际上,这本书的原名叫《借鬼神一用》。后来,出版方建议:“鬼神”二字不适合弄到封面上,就改成了《借搜神记一用》。
人类伴随“鬼神”长大。从有人类那天起,“鬼神”就住在我们中间。它主要是以精神现象来呈现。在远古时期,“鬼神”是约束人们行为和道德的法律。如:某人做了坏事,叫“丧天良”,要遭天惩,头上三尺有神灵等,意思是说“鬼神”是人类的判官。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为世界上没有具体的“鬼神”,我也认为没有具体的“鬼神”。虽然这样说,但是心里没“鬼”的人,恐怕很少;心里有“鬼”,大概是指一个人心里另有想法吧。
而“鬼”这个词,现在已经演变成了一个有多种含义的词和现象。褒也是“鬼”,贬也是“鬼”。神这个词,也是如此。
当一个人谈到“鬼神”时,其实内心就承认“鬼神”的存在了。比如现在的你。
②
我享受孤单,但不配孤独
图片李点:有人说,诗人总是生活在别处,注定是孤独的。您喜欢独处吗?目前,您退休后的生活状态怎样?
商震:独处是诗人、作家获得独立思考的必要空间,即使在众人相聚热闹非凡的场合,诗人的思维也在独处中。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获得动中之静是一个好诗人、作家的基本能力。当然,很多“静”是“动”给予的,“独”是“众”提供的。
坦率地说,我不会孤独,也不配孤独。因为孤独是一种藐视天下的高傲,孤独是一种舍我其谁的气概,我不具备这个资格。
我很享受独处的孤单,可以在无人打扰的空间里享受,也可以在众声喧哗中享受。
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就是我人生观的具体体现。在读书写作中完成自己,和好朋友一起闲话天下、胡侃人生,或举杯痛饮、如醉如痴;好朋友同样是完成自己的一部分。
拒绝和不喜欢的人在一起聊天、吃饭,也不去谈论不喜欢的人和事,是近两年可以做到的。过去因为工作原因,无法回避的人和事,现在可以不讲任何理由地拒绝他们了。
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拒绝一些人和事,应该算是自由吧。对,我现在的心灵是很自由的。
③
天下事,不足以让我恐慌
李点:我常看到刚退休的人,尤其是做过领导的人,会有“精神恐慌症”;而我看到您退休后,进入了一个创作爆发期,您恐慌过吗?是不是在用大量的创作来镇压恐慌?
商震:我在没退休之前,有“精神恐慌症”。因为,那时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了,甚至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而退休后,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我暗暗地喊了一声:“得大自在也!”
退休后患“精神恐慌症”的人,大多是工作期间就没有业余爱好,离开办公桌和文件、开会,就什么都不会干了。并不是这些人可怜,是这些人不懂得所有的工作职务都是临时的,是物品上的价签,是会过期作废的。
我在十年前就做好了退休准备,做好了退休的读书、写作规划;退休后,看上去写得多了一些,其实是积攒了几十年的写作素材和欲望,在退休后的集中喷发。不过,我并不认为写得很多,甚至觉得自己还是有点儿懒。
我常说:天下事,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恐慌的。这句话,你可以当作是我的自信,也可以理解成自嘲。
④
酒,是激活思维的发动机
李点:我知道您爱喝酒,酒在您的生活中是一种什么存在?
商震:说我爱喝酒,真不敢当,我从来不一个人喝酒。喝了四十多年酒,没在家独自喝过。即使是过年,家里母亲、妻子、孩子一起时,我也不喝酒。酒是和朋友一起喝的,是交流情感的润滑剂和通道;一个人喝酒,看上去多可怜啊!
我这个人活得还算坦荡,没有什么块垒需要自己去浇。
酒,确实是生活的必需品,情感的必需品。
“酒喝微醺,花看半开”是诗人追求的创作状态;酒,有时是打开顿悟之门的钥匙,是激活思维的发动机。我的诗中,大概“酒”字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
⑤
诗人写其他文体,会别有天地
李点:除诗歌写作外,您还写小说、散文之类的作品,是不是一个成熟诗人,对其它文学体裁创作都能得心应手?对您来说,哪种更容易一些?哪种文体更靠近您的内心世界?
商震:近两年写散文多一些,长篇小说只写了一部。可以肯定,是诗歌的写作为我带来了写作其它文学样式的自信。
我一向认为诗人,应该是个博学的人,是个向学者靠近的人。不占有大量的知识,绝对写不出好诗歌。一个诗人,如果占有了大量的知识,形成了自己的“三观”,写起散文来,确实会得心应手。
当然,诗人写散文,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几段式,但在语言、构思、结构上别有天地。
我认为最难写好的是诗歌,最贴近心灵的也是诗歌。一首好诗,是诗人的心灵影像,是一个诗人“三观”的具体表现。而作为一个肉身诗人,把自己完全精神化,是需要强大的内在能力的。
⑥
“宿命”与“轮回”是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手段
李点:我知道您很喜欢读古典文学,而古典文学中常有“宿命”“轮回”的思想,您怎么看“宿命”与“轮回”对当下文学的意义?
商震:“宿命”主要是道家的思想,儒家也有一些。“轮回”是佛家的思想。中国的古典文学深受儒、释、道的影响,作品中基本是贯穿着“宿命论”与“轮回论”的。《史记》中是这样,“四大名著”更是如此。就连以商业为目的的《肉蒲团》,也要把“宿命”“轮回”贯穿其中。
既然,读者习惯了“宿命”与“轮回”,那么,文学作品中必然会表现这部分思想。即使是现在的小说等文学作品,也或多或少地表现着“宿命”与“轮回”。
“宿命”“轮回”是一种思想教育手段,行为规范手段,大多数人接受了这种教育和规范,就应该承认它存在的价值。文学作品大多还是遵循普世价值的,诗歌也不例外。
有什么可以取代“宿命”与“轮回”吗?那就看什么能取代儒释道对国人的教育了。“假大空”肯定不如儒释道实在、实用。
当文学作品彻底成为商品时,一定是读者喜欢什么,作家就写什么。
⑦
好诗人不愿与伪诗人列队出行
李点:您觉得国内诗歌写作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水平,和国外诗人相比有没有差距?您觉得我们现在所处的诗歌生态是怎样的?
商震:诗歌乃至文学作品,没有国界,其宗旨与要求是全世界同一的。好的诗歌是深入地揭示人性真谛,生活本质,生存环境的真实以及对语言学、美学领域的拓展。
能够艺术地直面生命、生活、情感、山水的诗歌,都是好诗歌。国外和本土都有这样的好作品。
当下,我读到的国外诗歌,和我国当下优秀诗歌的水准差不多。首先要声明,我不懂任何一种外语,我读到的都是译成汉语的国外诗歌。译者对诗歌的解读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肯定会影响原作的品质。所以,让我来横向比较,确实有点困难。
关于我国现在的诗坛现状,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国当下的诗歌生态大概是近四十年来最差的。高贵不在了,圣洁不在了,尊严就不在了。没有尊严的诗坛如何不烂?诗混子、诗骗子时常站在高处扯着脖子高喊:我得奖了!我是诗人!
哪个好诗人愿意和伪诗人列队出行呢?
诗歌生态出现的问题,并不是伪诗人多,而是让伪诗人有机会站到诗人队列里来的人存在。任何时代都有混子和骗子,只有这个时期混子和骗子可以招摇过市、耀武扬威。
有一家刊物给了伪诗人的版面,让伪诗人获奖,就会有众多的伪诗人出来钻营,出来抢,出来混。
沽名钓誉是人的劣根,是社会的毒瘤,急功近利更是。重要的是,一些刊物的编者不对诗歌乃至文学负责任,只对官位、社会关系下赌注,致使刊物日复一日地溃烂,最后只能是摆烂。
怎么根治?那些摆烂的人,心里很清楚。
嗨,我这个退休老头儿,不该谈论当下的诗坛生态,可是,我是个诗人,怎么能不关心诗坛呢?
⑧
写作计划:哪样顺手写哪样
李点:目前,您有什么写作计划,可否透露?
商震:刚写完《到唐朝寻找王维》,已交到出版单位了。目前,正在写另一部读书笔记《有用无用山海经》。我这人喜欢:哪样顺手,就写哪样!
秋天以后,要修改一部放了一年的长篇小说。
诗歌还在写,只是写的数量不多。今年会有一部诗集问世,是《谁是王二》的兄弟篇《你才是王二》。还有一部绘图本儿童诗集《苹果的爸爸是谁》,正等着绘图的人完成绘图,今年能否出来,尚不可定。
⑨
读书笔记,是与原作分离的创造
李点:您的诗人身份对于阅读起了什么作用?您对“读书笔记”这种体例有何个人见解?
商震:我曾经在《三余堂散记》中说过,诗人读书是不挑剔的,手边有什么就读什么,读什么都会开卷有益。
如果想让自己的诗歌厚重、容天地纳四海、有强大的生成能力,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量,就要从多角度、多维度地表现生命价值、生存环境、情感环境、自然环境的状况。所以,阅读是成为好诗人的根基。
这两年的阅读,开始挑剔了,有些书中内容是常识或重复他人的观点,这样的书就不读了。但是,我每读一本书,都是带着诗人挑剔的眼光,带着写诗的态度去读,比如会问:这本书要告诉我什么?提出了什么问题?对现实何益?能补充我什么?
写读书笔记,是我几十年的习惯。我曾有两本读书笔记出版《三余堂散记》和《三余堂散记续编》。过去的读书笔记都是碎片、偶感,现在写读书笔记是整本地写,目的就是要把一本书读透,把自己的读后感写完整,把当下的现实有机地融入。同时,写任何一本读书笔记,都会让自己在书中现身。我的认知是:文中无我,废字一堆。
用一本书来做的读书笔记,应该是对原作的一次再创作。是以原作为基点建造起来的新屋宇。这样做,可能会有对原作的不敬,或者肯定会不敬,但不必担心,因为,读书笔记不是对原作的注释,不是制作原作的双胞胎,是一次创造,是与原作分离的创造。
⑩
读书,使我心如猛虎细嗅蔷薇
李点:最后有一个八卦的问题,我很好奇朱零说您“简直就是个半仙,天上的事他知道一半,地上的事他全知道。”嘿嘿,您怎么知道那么多事?
商震(笑):这是十八年前朱零写的一篇文章中的几句话。带有酒味,不可深信。
他写这篇文章时,我们相处时间还不长,我比他大近十岁,我这个老大哥又好为人师,经常告诫他该如何如何,他心里不服,脸上的表情是一副听不懂我说啥的样子。于是,他就写一篇文章明捧实讽。所以,他赞美我或讥讽我,你都别信。
我是一个读闲书的人。什么是闲书?就是与自己的工作、爱好、生活基本不搭界,是无目的的阅读。
当然,有些闲书还是带着目的去读的。其实,一个诗人、作家,无论读什么书都是有目的的,至少是可以扩大精神疆界。还有,从不同领域的知识中得到碰撞,获得跨界顿悟,拓宽视野,形成独立的文学判断,是许多诗人、作家创作的通道之一。
我读的闲书比较多,也比较杂,几乎是逮着什么书就读什么书,看得进去的书就读完,看不进去的书就中途放弃。我从读闲书中获益许多,轻描淡写地说,我获得了乐趣,感受到了时尚的趋势;严肃地说,培养了我心如猛虎细嗅蔷薇的性格,至少是知道了怎样摆脱“西西弗命运”的密码。
多读闲书的最大好处是:天下事,没有什么是不可以一笑而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