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林开聊之风雨一度说北镇
第21回 北镇闾阳镇回民的由来(三)
明王朝为了巩固皇权,镇守边关重镇,确立了分封诸王制度。从洪武三年到二十四年,先后三次封了二十四个藩王。为了防止蒙古和女真族侵扰,朱元璋将第十五子朱植封为辽王,坐镇广宁。当时明朝的军事防线重在西北、华北、内蒙和东北的辽宁地区,中央政府把这些地区分为九镇,亦称九边,即辽东镇、蓟州镇、延绥镇、大同镇、宣府镇、榆林镇、固原镇、宁夏镇、甘肃镇。其中,辽东镇的治所设在广宁城内,因此,在城内鼓楼西50米建有镇东堂,是辽东巡抚、辽东太监、辽东总兵集体办公之所,是东北最高军政机关,担负明王朝在东北的军事防卫任务。为了加强对辽东镇的守卫,朱元璋在设立广宁卫的同时,将自己的第十五子朱植派驻广宁,以令诸军。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正月封辽王,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三月,开始修辽王府,由武定候郭英(巩昌侯郭兴弟弟)监修。地点在今北镇古城西北角的万紫山。按《明史》记载,辽王朱植在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就藩广宁”,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返回京师,在广宁呆了六年时间。当时藩王的主要作用是皇帝在地方的军权代表,平时监视地方军队,战时可指挥军队出征作战,辽王在广宁这六年时间里,曾多次指挥明军击溃蒙古、女真的反叛,并召盟兄常森等几十将士共同击溃叛乱数次,为保证东北地区的安定做出了一定贡献。当时,辽王知道父皇的作为,也迫于“韩马二党”的淫威,一个远在边外的番王也无从进言。但是辽王非常同情常森等人的境遇,多次上表常森等人功绩。
皇帝制曰:“……又为垂念你父殁于北征,未食其报,再以恩加于季子,授尔森昭勇将军之衔,以使尔等昆仲皆蒙父荫,示昭我朝雨露之广滋焉!尚冀互助,克绍箕袭,庶几无愧于忠武世家矣。”任南京锦卫衣指挥使。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兴师篡权,众朝臣多随高阳王作内应。兵临金陵城下,危在旦夕。森常鉴于大厦将倾,为全纲常之大节,愤然在峨嵋亭壁上赋诗曰:“一个忠臣九族殃,全身远害亦天常,夷齐之后君臣薄,力为商王固首阳”。乃护建文帝,携带家眷,出皇城,逆长江,越湖北,穿秦岭,过黄河,北进山西临县兔坂村,择沟隐居,住地取名常岔(现名常家)。后因朱棣追杀,西渡黄河,在陕西米脂县陈岔、临水寺一带落脚。为防灭门之灾,长子常刚分为七甲,二子常强强公分为十甲。刚住地取名吴仲沟,强住地取名常石畔,在这块山水相依的肥沃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这里是米脂常氏家族的发祥地。
遗居在闾阳的士卒,多半以杀牛杀羊和回族饭馆为业。当时作为驿站(闾阳驿)的餐饮业在京城来说,也是名噪一时的。直到明成化年间,维修北镇庙大殿时,闾阳几名回回工匠,在大殿的东、西、北三面绘成明代32位开国功臣像 。以列位祖先的威德来荫庇子孙。经过历代的重彩描绘画像依然保存完好,与闾山之神共同受人间烟火和子孙的膜拜。
这里是:佳林开聊之风雨一度说北镇
第21回 北镇闾阳镇回民的由来(三)

本节目——
策划编导:程占全
作 者:董志勇
演 播:徐家林
编 辑:佳美 艳玲
合 成:苏佳美
监 制:王东
系列节目:《佳林开聊之风雨一度说北镇》由中国 北镇 梦圆医巫闾多媒体平台 出品
更多精彩,请关注《梦圆医巫闾》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