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杨焕伸进城纪事
杨进文(苗族)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看了电影《陈奂生上城》,剧中的故事梗概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政策放宽,主人公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经历及其微妙的心里变化,刻画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在跨入新时期变革门槛时的精神状态,令我至今难忘,同时,令我不禁想起了村里的杨焕伸,上演了当今现实版的进城故事。
俗话说:“蛇有蛇路,鼠有鼠路。”人世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门路,绝不肯平白地闲着。杨焕伸是一位铁骨铮铮的苗家汉子,有着自己独特的谋生发展之道。前几年,他从湘西南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岩镇陈石村的一个山寨里,壮着胆子登上“时代列车”,来到湘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邵阳市区,立足多年,走自己的人生前程。靠自己的双手传承苗家特色,别具匠心的食品加工,打造出了自己的“拳头产品”,闯出来了一条“新路子”,敢叫“小吃”换“钞票”。从而深受大家一致好评。
杨焕伸四十开外的年纪,长得英俊潇洒,行事稳重,为人忠厚健谈,和蔼可亲。做生意时童叟无欺,诚心诚意。他在邵阳市汽车南站附近的黄金地段租了一个门面,加工与推销苗乡城步的美食。他所加工的食品材料大都自来家乡,每道工序采取纯手工精制而成。从而其生意像在雪地里滚雪球,越滚越大了,其店门口,门庭若市,产品畅销。

许多在外游子,总是满足于“家乡的味道”。于是,杨焕伸替在外游子着想,他加工的甜酒、糍粑及水牛花粑粑等“小食品”,却吊住了顾客的“大胃口”。目前,杨焕伸的生意又进入了年度旺季阶段,他每天在累并快乐着……
杨焕伸总是千方百计地让顾客“一口解乡愁”,那些甜酒、糍粑与水牛花粑粑,客人细嚼缓咽,慢慢感受“家”的味道、体会“家”的温暖、抚慰思乡之苦。小吃虽小,可那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总能在不知不觉间触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杨焕伸总能把一些平淡无奇的苗乡食材像“变戏法”一样,做成特色佳肴让“吃货”满足。

心里的乡愁,眼里的泪花,都是舌尖上的记忆。杨焕伸制作的优质甜酒,是用上等糯米传统的手工加工而成的。淘洗浸泡,入甑煮熟,把酒曲碾碎成粉末,调拌入温度适中的糯米饭中,然后装进大瓷缸子里,再用金黄色的稻草或絮被裹起来保温,静候糯米和酒曲的化学反应。他还有一道特别的工序,嘱咐我不要轻易传出去,我点头应允。无怪乎,他所制作出来的甜酒,我尝了一口,是那么特别那么香甜,有着桂花的味道,吃了一口还想再吃。
家乡人称作的水牛花,学名叫“鼠曲草”。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在稻田或园子里的草地上,会长出一种鲜嫩柔软、叶片灰绿、开黄色小花的植物,高约10厘米。水牛花属于菊科,其实在中药里是一味好药,用于祛痰、止咳、平喘、祛风湿,而当它成为美食的时候,人们常常忽略了了它的药用价值。
杨焕伸常常趁着春季回家乡收购了大量的水牛花,然后加工妥善保存,一年四季皆可以使用。他将浸泡以后的米淘洗干净舂成细细的粉末状,将事先备好了的水牛花粉末,两者进行反复拌和,揉成一大坨水牛花粑粑,最后分解成鸡蛋大小,就入蒸笼。其时,家乡的味道就这样被杨焕伸一丝丝、一缕缕地“复制”出来了。
刚出笼的水牛花粑粑口感并不爽,待它慢慢冷却,不粘手时再吃,味道极佳,半软半硬有嚼劲,而香味尚存。
“龙灯进屋口呀呀,不吃糯米吃糍粑。保佑主家多吉庆,平安幸福把财发!”这是我们苗家春节期间耍龙灯走进主人家的直话吉言。足以可见,那圆圆的洁白如玉的糍粑,不仅人们爱吃,而且连龙亦“贪”吃。杨焕伸就看准了这一商机,做起糍粑出售。
杨焕伸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长大有信仰,国家有力量。他儿时既深受父母的宠爱,又倍受2位姐姐的呵护,当他成家之后,决心报效祖国,感恩亲人。他先后在沿海地区打过工,在不同的行业干过。前几年,他最终“走自己的路”,来到市城租起门面开起店,产品畅销财源进。苗家汉子有骨气,敢闯前程一片天!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如今,杨焕伸是家庭之中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通过他的努力挣钱,供足女儿的学费,其女儿成功地获得一家高等学府颁发的毕业证。同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杨焕伸的几个外甥、外甥女被其潜移默化,一个个在外打拼,各自在不同的行业上干出骄人的业绩。(2022.10.31)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链接杨进文-看山员情怀
作者简介:杨进文(笔名先进文化),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城步作家协会会员。常在《中国绿色时报》、《湖南林业》等报刊上发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