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提要】《先进》篇共有26章,围绕做人之道主要阐述了以下四个观点:一是人的品质。强调做人要纯真不伪,做事宜朴实无华;二是做人的智慧。孔子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特别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主张活好现世人生,强调中庸之道。既不认为人的现实生活会被超现实的“鬼神”之类的力量所左右,更不认为人的现实生活能够影响其死后的情形,或者说其根本就不相信人死后其生命会以一种超现实的形态进入另一个超现实的世界而继续存在,这是孔子学说区别于其他一切宗教学说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说孔子的学说,是现实主义的学说,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展现的是现实主义智慧。三是做人要恪守底线,强调以道事君,这是为政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政治操守;四是君子当志存高远,强调应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社会的文明进步相融合,反对个人英雄主义。
人贵纯真
【原文11·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这一章可以说是本篇的总论。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句式,中间省略了一个“者”字。“先进于礼乐(者)”就是先学习礼乐文化而后进入仕途取得功名爵位的人。“野人”泛指朴素粗鲁的平民,这里指一个人的出身。
“后进于礼乐(者)”就是先有功名爵位进入仕途而后才学习礼乐文化的人。“君子”在这里同样指的是“出身”,即贵族身份。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意思是: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从先学习礼乐而后进入仕途的人中选拔。

为什么要选用“先学习礼乐”的平民呢?在孔子看来,平民生在乡野,生活在社会底层,接受不到礼乐文化的教育与熏陶,没有学问,行为表现虽然粗俗野蛮,但本质却纯真善良,人性淳朴。这些人,通过学习礼乐文化,开启了文明智慧而步入仕途,管理国家社会事务,就能努力践行仁道。也就是说,这些人,本质淳朴善良,经过礼乐文化的教育,最容易塑造成具有仁德和仁道智慧的真君子,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的所作所为最能代表仁道精神。因此,孔子主张从他们中选拔人才——这也是孔子为平民子弟呼吁和争取的一条政治出路。
相对于平民而言,出身于贵族的世家子弟,其生来就有爵位,不但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上流社会的文化熏陶,而且生来就有从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资格。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礼乐文化知识,但是很肤浅,未必能真正理解礼乐文化精神;他们的行为举止相对于平民子弟看似文雅,但却往往会因过分雕琢而缺失率真,还可能会沾染上流社会的虚伪与浮华之气,用表面的斯文掩饰内心的空虚与无知,甚至会利用“礼乐”为自己不合礼乐的心理杂念和行为做法开脱而成为“巧言令色”的伪君子!因此,孔子认为,贵族出身的世家子弟在未经过全面系统的礼乐文化学习教育之前就入仕做官,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所作所为很难代表礼乐文化精神,体现出仁道德政。所以,他认为,选用人才,首先应当从通过学习礼乐而进入仕途的人中选拔,因为这些人懂得仁道精神,知道如何做官管理国家社会事务。这里,一方面反映出了孔子“文质彬彬而后君子”的人才观,更重要的体现出了其“天下为公”,反对政权由贵族世袭的政治主张。他代表平民利益,为平民登上政治舞台争取出路,具有浓厚的“民主政治”色彩,这在政权贵族世袭的春秋时代是极其可贵的。

【作者简介】史永峰,笔名冷梦良。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杂文散文集《阿Q重返人间》。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丶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理事,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论语通俗解读》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