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川剧①赋
迎神赛社,唱戏争魁,玩灯上庙,变脸传奇。荟萃民歌兮南北,移民仲伯;缤纷曲调兮春秋,创格芳菲。方言土语,沉染于地方之特色;傩味巫风,交凝于民族兮丰碑。五种声腔兮伴奏,四川艺术;千台剧本兮纷呈,三省光辉。高腔激越,四柱五袍兮锣鼓;大气飞扬,三弦四管兮风雷。潇洒兮西皮流水,三腔配套;深沉兮正调秋风,一唱生悲。崭新形式,借鉴于秦腔梆子;浓郁风情,徒歌兮越剧黄梅。甜苦迥然之格调,抒情叙事;人神传统兮歌谣,似画如诗。巴山蜀水,灯戏畅行于年节;汉韵唐风,声调活跃于心扉。代表不同之神态,瞬间脸谱;感情突出之面庞,台上玄机。化妆道具,巧变兮非常红白黑;掩饰现场,成功兮顺应拉扯吹。运气变颜于红白,剧情需要;临场脱壳于布绸,技术发挥。藏刀吐火,荡气回肠兮诡谲;磨烛顶灯,盖章现眼兮淋漓。
木兰山樵诗曰:
空城楼上抚瑶琴,司马依稀识乱音。
魔术有谁能识破,白蛇法海说弥深。
【注释】:
①川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
1.70 豫剧①赋
山林豪唱,乡土平台。仰天一吼,匝地九垓。秦晋雄浑之高调,荡人心魄;中原豪迈兮健儿,尚武胸怀。铜琶铁板,呐喊声回以大地;金甲银盔,貔貅马跃以弥灾。踊跃兮三支队伍,地方特色;峥嵘兮两大门庭,艺术大牌。唱工讲究,人物言行兮表达;杂技兼收,舞台段落兮安排。吸取民间之武术,不同角色;柔和场上之板胡,卓越形骸。仨弦协奏,缭绕抒情兮流畅;两鼓扬威,铿锵合拍兮别裁。说白鲜明之口语,行腔刚健;唱词相互兮感情,造句和谐。七字七声兮七斗,行云流水;四生四旦兮四花,大嗓高才。
木兰山樵诗曰:
誉满神州花木兰,常香玉演斐人寰。
独怜巾帼风流辈,红色新华戏领衔。
【注释】:
①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1.71昆剧①赋
六百春秋之历史,三江血脉兮溯源。大明南戏,四大声调兮广播;万历末年,九重帝阙兮结缘。南北分香兮影响,痴迷贵族;明清嗜好兮风流,沉醉高官。寻常百姓,昆曲唱词兮通晓;显贵九卿,舞台串客兮偏怜。荟萃以诗歌舞戏,抒情写意;缤纷兮唱念做打,执锐披坚。兼收并蓄,广纳以赣湘桂闽;富养各长,善融以晋蒲越川。独特之袭人魅力,唱腔荡漾;高超兮醉客精魂,念白缠绵。舞姿飘逸,仿佛下凡之神女;布景清幽,朦胧幻境兮欲仙。咬字吐音兮讲究,疾徐顿挫;抚箫横笛兮悠扬,收放自然。宋词元曲,造就以琳琅华构;正旦老生,纷呈以绰约宏观。歌舞有机之结合,和谐巧妙,刚柔兼济兮协调,细腻承传。
木兰山樵诗曰:
大夫宅第有家班,职业艺人都市欢。
佳节搭台应社火,繁荣气象壮空前。
【注释】:
①昆剧: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发源于元末明初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素有“百戏之母”的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