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县旧志点校注译》题解之十
张兴源
第 十 篇
咸丰本《保安县志》所引刘涵纲《永康书院续捐碑记》
题 解
这是一篇文质俱佳、情理兼胜的好文章。
文章“一切从实际出发”,完全针对此一时空保安学子的具体情况,不做大而无当、概而无指的空论(前此多篇序、跋都有此通病)。作者由学子们向他本人(知县刘涵纲)建议为庚辰年(1820)后捐资于永康书院者“勒名于石”起笔,引出作者“诸生欲为人劝,宜先自为劝;诸生欲劝将来,宜先劝诸目前”的感慨。作者进而向永康书院的学子们申说,只有当你们学的好了,你们上进了,你们在社会上有了好名声、好地位了,那才是最好的“劝捐”方式。相反,如果你们少不立志,不思进取,“颓颓靡靡,徒有虚名,而无实效,甚且酒食游戏,日相征逐,不惟无以化民成俗,而实足以恣意养安也。”如果是这样的话,“劝何有焉”——鼓励、劝诫还有什么用呢?如今距离刘涵纲知县“训诫”学子们已经过去近二百年了,但我们依然完全可以悬想近二百年前发生在保安小城永康书院的这一幕:一群短褂长袍、小辨盘发的学子们兴致勃勃、拥拥挤挤、推推搡搡地围着前来视察的知县刘涵纲大人,向知县大人请求为捐资于书院者“勒名”,而刘涵纲知县却非常冷静地给他们讲了一番“少而习,长而安,勉为一乡之善士”的深切道理。此情、此境、此言、此理,对学子们该有多么大的震动啊!
笔者此刻要说的是,刘涵纲一番警策之论、肺腑之言,对一些把学校当作“恣意养安”之场所的学子,实际上无异于“当头棒喝”!笔者甚至要说,对于此一时地之永康书院的多数学子而言,他们的生命就此可以划分为刘涵纲知县“训诫之前”和“训诫之后”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刘知县“训诫”之后,若还有哪位学子“颓颓靡靡”、“日相征逐”、“酒食游戏”、“徒有虚名”,那么,他之在永康书院,必将“不为所容”且将“无以自处”了!
此文之好,还在于其形式。宋以后,“唐宋八大家”的文章逐渐成为“经典”,尤其是学韩(愈)者络绎不绝。刘涵纲本人进士出身,熟读八家文章当在情理之中。此文借韩愈《进学解》之外衣,以“设问”的形式,将“训诫”的内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严丝合缝,不滴不漏,辞恳情切,言短意长,诚可谓文章之当行里手。
此文便是对保安当今学子和社会各界,依旧有极强的劝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