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声音中的美
原创首发
文/申力(重庆)签约诗人
主播 云雾
有一种声音能把它记录在自己的文字里,古人有欧阳修,今人要数朱自清;朱自清每到一处,他所记录的文章,都显示了各种地方色彩的音响;这种富于想象的音响,给人久久难于忘怀的影响。
南京的秦淮河,他捕捉了“汩----汩”的桨声,“吱吱”的胡琴声,或有悠扬的笛韵,不是汨汨,而是汩汩,那种舒缓、悠然、闲适、要用耳,要用心去领略那六朝金粉的历史影象。碧阴阴的水、水中轻轻的影,画舫划过曲曲的波,远处疏疏的林、淡银色的月,随着桨声一齐涌到眼前。梅花潭,一个瀑布潭,“花花花花”的声音,随着声音由天上流动而来,岩面油油的绿,山间湿润的黑边,中间白而发亮的玉带冲下悬崖,飞花碎玉,似飘散的白梅,轻风拂来,又如杨花飞絮,在声音中飘洒在记忆里、情感中、心扉里。
台州,作者留下的是依山傍水,远风送来说话的山城。早年的杨州“卖栀子花来......”少女富有韵味的深巷卖花声。
到了扬州,游人瞻仰左名都,是用眼睛看风景,看古迹;有的用鼻嗅着琼花的踪迹;有的用嘴尝遍淮扬的名菜;走过了街、看过了楼。欣赏了湖、山、寺、桥、园和塔,路过一段深巷,深邃、曲折、墙上有水痕,隔墙有花影,如深山峡谷一样的寂静,有人不自觉地大声赞叹起来:“啊,杨州!”。
这不是唐代的银杏道,那胜迹绵延的平山吗,听“踏......踏......踏......”隔巷的足音。这里是后土祠到蒋家桥的通道,是《儒林外史》的构思者踯躅的小道,是吴敬梓苍老的步履,沉重、缓慢,渐渐远去;正是在这里,一处双扇木门里,冬日围炉吃白水豆腐的朱自清,饶有兴趣度过了他的童年。
巷子老了,高墙上爬满了莺萝,脚下是乱石铺成的,也许是郑板桥受到过启发的曲折小路。昨晚的雨水冲洗得太久,路面滑溜溜的。
茶馆小坐,谈东说西,说到朱自清《小舱中的现代》,扬州小轮船中卖绞面、卖潮糕、卖竹耳扒、卖花生米与卖高梁酒的叫卖声。谈到了抖着春画的“郭郭郭郭”的声音,谈到平山堂上那位文章太守欧阳修的《秋声赋》。
说实话,在扬州常听到的是《扬州慢》,广陵古琴曲,善琴者不仅有皓首老妪,还有妙龄小朋友。在淡淡的月光里,一曲《平沙落雁》飘逸高雅,节奏跌宕起伏,风格恬淡洒脱,疾徐适度,淡而回味,听罢,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算得上是一种美的享受。
空灵淡远的情调,正适合远游人的心情。去瘦西湖看五亭桥,白塔才知是仿北京北海的;“我是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
瘦西湖有灵,它会同游人有此同感乎?在小金山的“月观”,望“四桥烟雨”,啜着香茗,那竹影兰香,鸟语桨声,一抹斜阳的返照中,出现了香、影、光、声变幻。贝多芬的《月光曲》正是记录了那微妙的瞬间,可惜笨拙的笔,不能书出那万一。
清晨文昌公园的花前石畔前,到处是锻炼身体的人,“嗨,嗬,啊”的声音要多高亢就有多高亢,这声音有多远就飞多远,朱自清看到现在的扬州,会写出新时代的声音吗?声音,对一个城市来说,仿佛是脉搏的跳动,血液的流通,也是生命的象征。
在到处看看美景的同时,不妨用耳朵,用心去聆听城市中壮观的交响乐,那也是一种享受......
作者简介
申力《明心文学》签约诗人!笔名:申维希。重庆人,喜好涂鸦,曾在重庆文艺、星星诗刊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数百篇,在各种文学平台上发表作品数百篇。
主播简介
云雾:博山区朗诵艺术协会会员。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热爱朗诵,愿用生声传递正能量,人间的温暖和爱。
————————————————
投稿须知
1,投稿作品必须是原创首发作品。谢绝敏感话题以及违反投稿条例,禁止一稿多投,文责自负,本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
2,关于稿费,读者赞赏金额少于20元不予结算,文章发布七天后结算。第八天起,后续赞赏不再计算发放。没有赞赏金,不足20元的没有稿费。赞赏超过20元60%为作者稿费,带有诵读的作品,赞赏超过20元作者40% 主播20%为稿费。40%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稿费以微信红包形式发放,请加总编微信,方便发放稿费。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3,投稿视为同意此规则,诚邀广大文学爱好者投稿。
投稿题材以现代诗,诗歌,短诗,微诗,散文,随笔,五言,七律,词……
4,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总编删除!
投稿请加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