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涂雪夫者,涂国模也。四川省中江县人。曾供职于中央警卫团,中江县委组织部,德阳市纪委、文联。川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四川省作协会员。
作品自上世纪90年代散见于《高中生》、《南方航空》、《作家村》、《公仆与信访》、《大理文化》、《德阳文艺家》、《九寨沟》、《人民文学》副刊、《华西都市报》、《西部开放报》《东方作家报》、《德阳日报》、《德阳广播电视报》等报刊杂志。2001年开始在《榕树下》、《红袖添香》、《起点中文网》、《汉语文学网》、《晋江文学网》、《中国作家网》等网站发表网络作品,其亲情、游记散文深受网友的推崇和厚爱。2011年,《涂雪夫游记散文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2016年,小说集《梦回京城》、《爱在深秋》,散文集《情系山水间》、《难忘的亲情》与四川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签约,制作成电子书,如今已经在京东、亚马逊、咪咕、微信阅读等多家网站销售。如果你想全面了解涂雪夫,请你百度一下涂国模,《百度百科》收录了他详细资料。

精品游记二十九
微笑的高棉
作者|涂雪夫(中国四川)
5月31日16点35分,我们乘坐越南航班的飞机,从双流机场起飞,经河内转机,20点55分到达了柬埔寨暹粒机场。
接机的是一位姓金的华裔导游,大约30岁左右的样子,显得十分和蔼可亲。
由于签证的人多,在签证大厅我们等了一个多小时。随团导游告诉我们,只要交上20元人民币,就可以顺利通关。20元对于一个旅行者来说,根本不在话下。我们把签证表和夹在护照里的人民币交到签证人员手中,签证人员送来一个会心的微笑,他打量了一下,我们就顺利地通关了。
金导游和驾驶员在机场外面苦苦等了我们两个来小时,他们没有任何怨言。
当晚,我们一行7人住进了暹粒市近郊的一家名叫微笑的四星级宾馆。这里的条件还算不错,典型的具有柬埔寨特色的哥特式建筑,室外有供奉佛像的神龛,与泰国的习俗有相似之处;室内有游泳池,供旅客们游泳纳凉。
我住的宿舍外面,是一户用铁皮搭建的住户,养了不少的就像野鸡似的柬埔寨鸡,树木之间是用绳子连接起来的吊床,条件十分简陋。我不知道在37、8度的高温下,他们是如何生活的。
第二天早上,在一楼餐厅用自助餐。牛奶咖啡面包米饭水果蔬菜煎蛋,花色品种还算齐全,也比较合乎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口味。
在这里我认识了一些来自台湾金门的游客,打上烟,互致问候,显得十分友好的样子。
吃过早饭,金导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件印有柬埔寨标志的全棉粉红色圆领汗衫,一顶用棕榈叶制作的遮阳帽,一瓶矿泉水。我们坐着奔驰面包车,来到了大吴哥。金导告诉我们,这里的名牌车很多,但多数都是二手车。

在入口处,每人办了一张出入吴哥古迹的身份证。证件上标明,三天之内,可以自由出入这些地方。
在大吴哥南城门外的阴阳桥畔,我们作了短时间的停留,拍了一些照片作为留念。
在这里,我见到了不少的摊贩,在向游客兜售他们的商品。黄花梨沉香木制作的手串,各式雕塑,全棉衣服头巾,棕糖、棕糖水,椰子菠萝,应有尽有,价格还比较便宜。
放眼望去,在大吴哥的南城门上,四面雕刻有吴哥王朝全盛时期加耶拔摩七世国王两个嘴角上翘,面带微笑的面容,人们习惯把这样的微笑称之为高棉的微笑。

进入大吴哥,两座大庙呈现在游人的眼前。巴戎庙和巴本宫是这里的主要建筑,是完全用石头建造起来的像假山一样的庙宇。
金导告诉我们说,这里本来不出产石头,这些石头都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靠人力和大象搬运过来的。他们先把石头垒成大小不一的石塔,然后再由能工巧匠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经过精雕细琢,展现在游人面前的却是一幅幅从战场厮杀到生产劳动、集市贸易的生活图景以及各种神话和宗教故事雕塑图案。
巴戎庙是由49座佛塔组成,均为巨大的四面佛雕像,佛像为典型的高棉人形象。据说是建造巴戎寺的国王加耶拔摩七世的面容。佛像面带安详的微笑,这就是令吴哥窟蜚声世界的“高棉的微笑”。只要你穿行在众多佛塔间,身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发现面带微笑的眼睛注视着游客的一举一动。

在这里金导为我们每一个人拍摄了一张与加耶拔摩国王鼻尖对鼻尖亲密接触的照片。
从巴戎庙出来,参观了巴本宫和天上宫殿。这些都是由石头建造起来的宫殿,只是规模的大小不同罢了。金导告诉我们,在吴哥能见到的都是这样一些断垣残壁,国王常年住的用木头建造的宫殿,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以及连绵不断的战争,早就荡然无存了。
在这里见得较多的就是在景点外面,由一些缺胳膊少腿的人,他们为游客们演奏的一曲曲旋律优美的音乐。金导告诉我们这些艺人都是被战争遗留下来的地雷炸伤的人,人们送给他们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做“地雷战士”。看到这些可怜的“地雷战士”,人们纷纷解囊,为他们送上一份自己应有的爱心和衷心的祝福。

由于这里的天气炎热,气温一般在37、8度,到这里旅游观光的游客,一般都要回酒店作短暂的午休。
下午3点,我们冒着烈日参观了塔普伦神庙。这里是高棉国王加耶拔摩七世为了祭祀他的母亲而修造,也叫“母庙”。因为电影《古墓丽影》和《花样年华》在这里取景而声名大噪。这里非常独特的地方,就是大树和神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不清是神庙建在树上,还是大树长在神庙上。如同睡美人一般的城堡,完全被森森的丛林所吞没。盘根错节的巨树缠绕着佛塔,占领了长廊,撕裂围墙,掀开石阶,探进门窗,举起房顶……
缠绕在神庙上的树根,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令人遐思,使人流连忘返。
临近傍晚,我们向巴肯山进发。到巴肯山观看日落,似乎成了游人们的必修课。
巴肯山是吴哥主要遗迹群内的一座小山丘,在吴哥窟西北1.5公里处,高67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点。游人可以步行,也可以骑着大象上山。
山丘上有一座吴哥庙宇最早遗迹,是加耶拔摩一世以大吴哥城附近地区为首都后的第一座国庙。

夕阳下的巴肯山,分外美丽。山顶上的巴肯寺虽然早已破败,但是它是高棉王朝移都吴哥建造的第一座寺庙。山的西边是开阔的西池,东南边的丛林中就是吴哥窟了。
上山的游人很多,各种肤色的人都有。一条通往山顶的土路,不过两米来宽。中途有一个供游人休息的平台,我们坐在平台的水泥条凳上,作了片刻休息。
一位体型肥胖的西洋人,手里拿着手机,气喘吁吁地来到我们面前。我的旅伴用英语跟他打了一个招呼,得知他是从美国来柬埔寨旅游的。他们叽里咕噜地说了好一阵,我问旅伴听懂没有、旅伴说,个别简单的话语能够听懂。我虽然不精通英语,但从老美的言谈举止,我看得出他非常健谈,也非常和蔼可亲。
来到山顶,只见人头攒动。游人拿着手机、照相机,摆出各式各样的POS,为自己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这时,只见夕阳西下,残阳如血。当落日余晖照耀着巴肯山的时候,夕阳像一个温馨的红色绒球,温柔地散发出橙色的光芒。一份份虔诚笼罩在落日特有的暖意中,迎接着一场场亘古不变,而每日却不同的游人,不同的感受。在这里可以看到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年龄的各类人群,唯一相同的是大家都在膜拜着万物之源摇摇欲坠的夕阳。
来到山下,我们已经延误了导游约定的时间。虽然遭到旅伴们的诸多抱怨,但是,我们看到了完整的落日,内心还是觉得美滋滋的。
晚上7点,我们每人花240元在剧场吃过自助餐,接着观看了柬埔寨大型歌舞表演《吴哥的微笑》。这是一场高质量的演出,从布景、灯光、音响到整个演出效果,都给观众一种震撼的力量。《吴哥的微笑》生动地再现了柬埔寨人民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历史画卷,给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6月2日,在金导的带领下,我们又参观了吴哥外围的几个寺庙。
达松将军庙是一座小型的佛教寺院,该寺是加耶拔摩七世给他父亲盖的寺庙,完成于12世纪末。又有一种说法是用来祭祀达松将军因战胜占婆族入侵而兴建的,至于达松将军跟国王父亲是不是同一个人我们也不得而知。
在通往涅槃宫的道路两旁,不少商贩在兜售各式各样的旅游纪念品。只要你问过某个纪念品的价格,商贩们总是追着游人购买。我看上一本反映柬埔寨的中文小册子,商贩漫天要价,我给了一个半价,商贩从路这头追到路的尽头,最终成交。后来我在其他地方看到这样的小册子只要成交价的一半,我才觉得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涅槃宫建于12世纪,是佛教庙宇。游人能见到的就是一个大大的干枯了的水池,水池中央有个小岛,岛上只有一座仿造须弥山而建造的石塔一样的小寺庙,石塔上雕刻两只缠绕的巨蛇,涅槃宫因而得名。
金导告诉我们,涅槃宫在当时其实是一个大医院。即使在今天,柬埔寨人还是相信蛇庙的神奇药疗。水池虽然荒废已久,柬埔寨人前往蛇庙参观,总也忘不了采摘一把长在水池土壤里的植物,拿回家做药浴。
变身塔,又称为比粒寺,位于吴哥王城外,这里为古时皇家的火葬场。柬埔寨人死后多用火葬,意外死亡的才采土葬。以前的国王贵族死后在这里火化,据说这样就可以从印度教义中的善恶轮回中得到解脱,变身为神,由此而来就有了“变身”之说。
女王宫是这次吴哥之旅见到的雕刻得最为精细的建筑。始建于公元967 年,于吴哥王朝加耶拔摩五世统治时期建成,原名“湿婆宫”,三座塔殿正中一座供奉的就是湿婆神。女王宫坐西朝东,长200 米,宽约100 米,内外有3层红砂石砌成的围墙,从大门到中门约50 米,大道两旁竖立着两排对称的2米多高的朱红石柱。

女王宫建筑布局整齐、和谐,造型奇特,自成一格。整座宫殿以及围墙全部用朱红沙石砌成,有的石块重达数吨。整个建筑奇巧别致。
关于女王宫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女皇宫由女人们建造的,因为她的每一块石头都雕有玲珑剔透的各种花纹图案,每尊石雕像的造型都十分巧妙逼真,只有心灵手巧的女子才能创造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另一种说法是,这是一座后妃居住的宫殿。吴哥王朝时期,柬埔寨经常与邻国发生战争,因此在远离吴哥王城的地方建造宫殿,是为了在战争期间藏匿后宫佳丽而修建的。

被人们认为是高棉艺术开端的罗洛士遗址群,她位于暹粒市东南约12公里的地方。她分为三处遗迹,分别是巴孔寺、罗雷寺和普利哥寺。巴孔寺是罗洛士遗址群中规模最大并且是最重要的庙宇,曾经是城市中心的大型庙宇,其建筑风格传承了印尼的婆罗浮屠特色影响,主要用来供奉林迦;罗雷寺是加耶拔摩二世迁都吴哥前的最后一个主要庙宇,里面供奉的是湿婆林迦,建在高棉历史上第一个人工池中央的小岛上,现水池已干涸,成为稻田;普利哥寺又名神牛寺,是罗洛士遗址群中第二大建筑,从庙宇底部开始的高台基上,筑起刻有梵文的高塔,用来供奉湿婆和国王的祖先,成为这里最显著的特色。
临近黄昏,我们来到吴哥窟。在对面的河堤上作了短暂逗留,以吴哥窟为背景,我们一行7人合了影。在这里,我们见到一位身高不过3尺,带着一个身材更为矮小的女孩在那里乞讨,怜悯之心油然而生,我掏出了两张纸币放在她们的碗里。

吴哥窟又称小吴哥或者吴哥寺。12世纪时,吴哥王朝国王加耶拔摩二世希望在平地兴建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作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因此举全国之力,并花了大约35年时间建造。她在吴哥古迹中,是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庙宇。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而闻名于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199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吴哥窟的造型,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柬埔寨国旗的图案就是游人所见到吴哥窟。
吴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高峰,它结合了高棉寺庙建筑学的两个基本的布局:祭坛和回廊。祭坛由三层长方形有回廊环绕须弥台组成,一层比一层高,象征印度神话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在祭坛顶部矗立着按五点梅花样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寺庙外围环绕一道护城河,象征环绕须弥山的咸海。
6月3日,在即将离开暹粒时,我们每人花了190元人民币,又游览了柬埔寨的母亲湖洞里萨胡。

金导告诉我们,洞里萨湖又叫金边湖,位于柬埔寨境内北部,呈长形位于柬埔寨的心脏地带,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长500千米、宽110多千米,西北到东南,横穿柬埔寨,在金边与贯穿柬埔寨的湄公河交汇。它像一块巨大碧绿的翡翠,镶嵌在柬埔寨大地之上,为高棉民族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是柬埔寨人民的“生命之湖”。
每当雨季来临,湄公河暴涨之时,汹涌的河水又经洞里萨河倒灌入湖中,从而减轻了湄公河下游的泛滥 。此时洞里萨湖湖面扩大到1万平方千米以上,茫茫湖面宽 110千米以上,平均水深常10米以上,最深11.5米。干季时,湄公河水位降低,湖水又倒灌入湄公河,水深仅1 米多。
今天我们的运气真是不咋的,坐的一条机动船,走到半路就熄火了。船主使尽十八般武艺,怎么也打不燃火,把我们一船人急得什么似的。船主更是着急,电话打了一个又一个,希望得到应有的支援。到后来,在其他兄弟船主的支援下,船终于发动了。
昏黄的湖水,干枯的湖岸,偶尔能见到一丛丛没有生气的灌木丛。辽阔的湖面上,由一只只铁皮船组成的水上商店、水上餐厅和水上学校。水上学校的船上,高高飘扬着柬埔寨国旗。金导告诉我们,这里的人们以湖为家,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里。
在柬埔寨旅游的几天时间里,虽然已经进入雨季,但见到的是干枯的田野,可谓寸草不生。马路两旁见到的是灰扑扑的村庄,破旧的房屋。
柬埔寨人的生活虽然艰苦贫困,但在机场宾客等公共场所,到处都悬挂着西哈努克、莫尼克和西哈莫尼的画像,可以看出柬埔寨人民对他们国王的无限崇敬。
吴哥城是一座完全被森林覆盖由石头建造起来的城市,她虽然离我们远去,但她的风采依然让人久久难忘。再见了吴哥,再见了友好的柬埔寨人民! 
本期荐稿:邓瑛(德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