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林雕刻製品:功高蓋世,德冠千秋
在一次活動時,和原郟縣人大副主任董鐵中同志相遇。董主任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多年了一直堅持對張良文化的研究,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提到張良時董鐵中提出“功高蓋世,德冠千秋”,后又給平頂山學院的常民強老師交流,都非常讚成,我就寫了下來。形成為張良故里而作的這幅“功高蓋世,德冠千秋”書法作品。

张良,韩国城父(今河南郏县)人,也就是现如今郏县李口乡张店村,是西汉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一起被称为“汉初三杰”。张良先祖原为韩国颖川郡贵族,其祖三代为韩丞相。秦灭韩时,张良尚有家僮三百人。他倾尽家财寻求刺客暗杀秦始皇,在古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率众响应,并在之后投奔刘邦,从此成为刘邦麾下最重要的谋士。

张良虽系文弱之士,不曾挥戈迎战,却以军谋家著称。斗智鸿门、暗度陈仓、运筹帷幄等成语都与他有关。他一生反秦扶汉,功不可灭;筹划大事,事毕竞成。雖然人无完人,但千百年来世人广泛传颂張子房 。认为张良不仅功高盖世,而且德冠千秋,赢得千古完人的赞誉。

纵观古今,历史名人對張良都有很高的评价。汉高祖刘邦登基后,在总结自己之所以得天下时,深有感触地讲:“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由此可知,张良之功位列汉初三杰之首。

诸葛亮在公元201年,携好友徐元直到张店祭拜张良,留铭载“亮携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贤宗。观地势不辍,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

秋石書法作品
宋嘉祐五年(公元 1065 年),苏东坡兄弟俩随父亲从眉山赴汴梁时,专程由长江转汉水,至襄阳上岸,经南阳,方城,叶县到张良故里祭拜留侯张良,之后创作了《留侯论》,并于次年参加科制考试时,作为进论之一呈于皇上。

在著名的《留侯论》中苏东坡把楚汉战争的胜败,归结于能忍与不能忍,指出:“项籍之所以败,唯项籍不能忍,轻用其锋;高祖之所以胜,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刘邦之所以能以弱胜强,在苏东坡看来,是张良的隐忍作用在刘邦身上,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

刘伯温是明朝朱元璋的谋臣,与管仲、张良、诸葛亮同被誉为中国历史上四大能臣。他在箸子一诗中评价张良: 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留泪痕斑。 汉家江山四百年,竟在留侯一借间。刘伯温这首诗是用“借箸代筹”这个典故,赞颂张良的谋略在汉王朝建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毛泽东论中国历史人物》一書记载,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方面,汉朝的张良和三国的诸葛亮都比较出色。 在评价张良历史功绩时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历史上没有张良这个人,就不会有汉高祖刘邦。历史证明,张良不愧是个千年一出的盖世奇才,是实至名归的谋略圣人。

关于张良的德厚主要体现在淡泊名利,不贪权势,功成身退,以清贫打发自己的晚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大封功臣时,只要求把初次与刘邦相见的留县封给他,以作纪念。张良的请求,让群臣大吃一惊,让刘邦大为感动,说:过去我只以为子房的才智非常人所能及,现在看子房的德行更是常人所不可比的。

于是刘邦就依张良请求,封张良为留侯。张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辅佐刘邦推翻暴秦,打败项羽,建立了统一的汉王朝。按说张良大功告成,封侯晋爵,享受荣华富贵理所当然,但张良淡泊名利,不贪权势,不恋富贵,功成身退而流芳千古。历史上历朝历代建功立业者大有人在,但像张良既功高,又能功成身退者绝无仅有。

左玉昆同志參加市慈善總會等單位組織的義寫村名活動的开笔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