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作品
温暖
游雪莲/文
因要参加一个公益活动,需要提供24小时核酸报告,于是选择去就近的第四人民医院做核酸。
四医院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做核酸检测的排着几条长龙。我按照志愿者指的方向,穿过人群,顺利来到采集点。这时一个挂着学雷锋志愿者吊牌,约莫二十来岁的姑娘笑意盈盈地迎上来,问道:“请问,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哦,我的健康码扫不起。”她和颜悦色地安慰我,别着急。仔细查询我的手机后,说我是因为没有注册。
我主动离开队列,站在一旁反复注册,可还是不顺利。她看我还没弄好,就一边维持着秩序一边帮助我。可试了几次是不行。建议我到医院旁边手机专卖店请师傅帮忙重新设置一下手机界面。
虽然中秋已过,时序已至白露,9月初的天气依然那么焦躁。挤挤嚷嚷的人群人声鼎沸,烦躁不安。已过了午饭的时间,我有点饥肠辘辘了。站在路边,头顶烈日,正午太阳的温度晒得人毛焦火辣的。
可她,一边大声提醒大家保持好1米间距,戴好口罩……突然转身又去专用通道帮一位轮椅上的婆婆扫码了。
这时另一位志愿者跑过来帮助我解决了难题,她还指导我如何在手机上查询核酸检测结果。哎,一个落舞的手机遇上一个不爱动脑筋的我,给志愿者们增添了那么多的麻烦,心里真过意不去。
我前面排队的一对母女俩,母亲担心女儿没有手机不能做核酸,志愿者指导她绑定孩子信息。
“这是一位港澳台的同胞,后面排队的人员请往左侧队列移步,因他没有身份证,完全手工录制信息后才能注册健康码,要耽搁大家很长时间,请大家理解。”这位志愿者小妹妹又轻言细语地提醒大家道。
几乎在同时一位男士大声武气地嚷起来,我有健康码哒,啷个扫不起呢?能不能过来看哈呢?结果他是重庆的渝康码。志愿者耐心地给他解释:重庆的码与四川的码是不能互享的,也需要重新注册天府健康码。医院病房陪护的人员也需要每天做核酸,只有第一次是免费的,但几乎每位陪护的来做核酸都要问他们同样的问题,志愿者们都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解答。

他们不停为前来采集的人员解疑答惑,不停地来回走动,有时还小跑,不断地接打电话,随时与窗口采集工作人员衔接、与管理部门沟通。虽早已累得腰酸腿痛,口干舌燥,声音嘶哑,可现场人山人海,容不得他们片刻休息。
志愿者们不怕苦、不怕累,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在烈日的灼烤中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尽职尽责,在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线发挥着光和热。
这群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志愿者,有手拿喇叭宣传防疫知识的、有测量体温的、有登记人员信息的、有维护秩序的、有在公共场所搞消杀工作的,无偿为抗疫服务,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在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他们不分昼夜,不惧危险,默默付出,携手克难,呵护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守护小区安宁,成为这个特殊时期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他们做的看似都是一些小事、琐事,却是医务工作者的好帮手,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方便群众办事,他们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
这些人是千千万万志愿者的缩影,他们战斗在疫情的最前沿,志愿服务于社会,不求回报,充分彰显了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宗旨,是一群最可敬的人。
“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好。”这是雷锋同志毫不利己、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真实写照,充分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度时期,学雷锋被认为过时了;近年来,学雷锋活动又在社会各行各业开枝散叶,植根于诸多平凡的服务之中。无数感人的瞬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向善慨然而行的身影。这一刻,平凡开始向崇高悄然发生转换。
一双双温暖的手、一颗颗暖人的心在行动。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志愿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弘扬雷锋精神,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疫情残酷无情,能够遇到态度这么一群温和的志愿者,生长在这么有温度的一座城市,我们的生命也会因此而温暖。
作者简介:

游雪莲,四川自贡人,文学爱好者。自贡作协会员,荣县作协理事。多篇散文、诗歌散见于各级报刊杂志和微信公众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