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湖与一位守护老人
——序纪念董晋先生《鄱韵》会刊
文/孙海浪

2022年9月中旬,在接到鄱湖文学研究会现任会长姜方保先生微信、电话,催促我为即将出版的《鄱韵》会刊作序之时,我同时听到鄱阳湖的哭泣声:近日,受持续高温与长江上游来水偏少的共同影响,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截至2022年9月27日,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发布枯水红色预警:鄱阳湖星子站水位6.97米,低于历史最低水位置0.14米。与最大水域面积相比,鄱阳湖水域面积缩小9成以上,湖水面积仅有200平方公里,是丰水期的二十分之一,湖面变成了大草原,被誉为“地球之肾”的生命之湖惨遭百年重劫,湿地、候鸟、鱼群遭受毁灭性打击……十年禁渔,毁之一秋!
一种莫明的悲哀与无奈,渐渐从我心底涌起……
此刻,我仿佛听到一位鄱阳湖都昌老人的呐喊:“你为我哭泣,我用嘴唇啜饮你的泪水。”这位老人姓董名晋(1931—2021),笔名黎蒿,号“百岁学人”。董晋九江都昌人,8岁赋诗,足迹遍及鄱阳湖每一个角落。90年代初,由他创办鄱阳湖文学研究会,诚请中宣部原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亲笔题写《鄱韵》刊名,明确了该研究会的价值取向与精神理念:“诗化生活、净化灵魂、情化人生、爱化世界。”还附有一首咏怀诗佐证“鄱韵”的高尚境界:“鄱湖一帜卷长风,四化歌传广宇中。帆影鸥波清梦远,酒边人唱大江东。”把护卫鄱湖生态的满腔热血融入母亲湖温暖的怀抱。试想,如果董晋先生至今还在,他面对这罕见干枯、湖长满青草、沉没湖底的“落星墩”全貌重现,心境会是如何呢?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江西的母亲湖。鄱阳湖以及13个县、区,以及与水运相关的集镇、湖边的山川名胜、渔业、民俗、俗文化诸方面,均于鄱阳湖历代文化息息相通。浩浩荡荡的辽阔水面具有万象更新的博大胸怀,孕育着千百年来的江西文明,是一部无比厚重的文化史啊。董老是江西九江都昌人,时称“海蕴先生”,又为“董鄱湖”,是鄱阳湖文学流派及创始人和《鄱韵》杂志创办人。在我印象中,董老不但是鄱湖人,还是一位鄱湖孤独的散步者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离不开鄱湖之水。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书法学会会员。他心中还有一个梦,这就是大自然与人的联系:他生前历任鄱阳湖文学创作研究协会会长、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兼基金会委员、中国诗词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学会名誉主席中心特聘作家、书法家。著有《论诗书合璧》、《雪凝轩文集》、《雪凝轩文学新思维理念散记》等18余部著作出版,海内外发表诗词5000余首。由他编剧的独辑电视剧《鄱湖情》于1972年6至8月投拍并在江西、浙江、山东、河南等地成功播放。他心里明白,人类离不开大地,而湖便是大地的眼睛;清流通澈的湖流不出混淆的水,渺小的水车翻不了大海。因此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都流动着上善若水的理念与创意。
提及我与董老生前交往之缘,也源自这个“水”字。鄱阳湖主要由赣江、抚河、信江、昌河、修水五大水系汇合而成,北与长江连通。小时候听母亲说,我出生时算命先生一口咬定,我生命五行“金木水火土”缺水,故取名为“海浪”。五水入湖,潮涌大海,这是自然生态规律。记得2019年初春的一天早晨,细雨连绵。我收到董老一封特快专递《鄱韵》会刊,同时两次给我电话并要我互加微信,约我与他见面交流。晏子曰:“居必择邻,游必就士。”人生在世都有高度,与高人为伍,就是在提升自己的高度。和高人来往,我们的视野也会随之开阔,拜见董晋这样一位学术高人,卑下正求之不得呢。
2019年3月10日,天气晴朗。我应董老热忱邀情,如期赶赴南昌红谷滩博能中心大厦10楼。当时在场的有(以下排名不分先后):现任会长姜方保,副会长、作家涂东云、甘钧、徐昭昌、南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李润生、江西师大教授胡艺腾、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陈静、评论家、《鄱韵》主编李贤平、《中国报道》栏目主编熊昭君、《鄱韵》编委、青年诗人丁星明、南昌市新建区作协副主席胡启鹏、南昌家道文化研究者、《鄱韵》编辑部副主任高术三,以及董老的外孙女钱新韵、律师徐湛等诗文好友。真可谓高朋满座,人才济济。大家簇拥在董老身边,围绕着鄱湖的历史变迁、特色文化、民俗风情和历代名家有关鄱阳湖的诗、词、曲创作畅所欲言,盛赞董老远见卓识把鄱湖文学研究会打造成“诗词与书法为一体”,以弘扬生态文化,撑起一面独特的鄱湖文艺大旗。然而,令我震惊、悲痛的是,老人于2021年5月22日19时45分在南昌仙逝,享年91岁。我们失去了一位资深的鄱阳湖研究的学者、作家、诗人与忠实的守护者。
回忆往事,恍若昨日。人生价值,自己决定。世间万事万物都在连续的波动中,没有一件能保持它永久的平恒
我以为,人世间最宏大的是江、河、湖、海,而最有耐心的是鄱阳湖。这个湖很接地气,它像一只驯良的大象,把地球上那些微不足道的普通人驼在自己宽阔的背脊上。它周围浩瀚深渊的苍茫天然湖水,却在默默无闻地吞噬大地的一切灾难,始终慷慨无私地把幸福与安宁赋予人世间。
这只大象便是并未歇息的董晋先生。
我窥见,有一只白色的雪橇在湖面滑行,从这朵云落到那朵云,一直在以刚柔大法进行的活动,身后是弯弯而壮观的七彩之虹,忽而浪花间,转眼间又消失于蓝天碧水之中。原来,那个雪白的玩意儿并非雪橇,而是一只白色的、充满青春活力的白天鹅,竭尽全力在湖中浪花里全力打捞着幻影,做着一个弥补生态残缺失衡的青春美梦……
这只神圣的白天鹅便是轮回重生的董晋先生。
我幻想,万物皆灵。在鄱阳湖湖底那个的“落星墩”上,鄱阳湖千万只候鸟从四面八方纷纷飞来。它们在落星墩周围的砂丘中间,不畏艰艰辛,用鄱阳湖诗词与短文作地基、砖瓦,为老人搭建起一间简陋的小屋。老人屋内点燃了一盏油灯,放射一缕缕依稀的微光,为窗前无数游鱼与虾兵蟹将守护、照明,永不熄灭。
这位老人就是用灵魂忠实守护鄱阳湖的董晋先生!
呵呵,我从《鄱韵》这本会刊中,读懂了董老的一生精神价值: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奋斗并非盲目的,而要有明确的目标。奋斗的目标必须切实可行,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其所追求的东西,人生才有真正的取向、价值。
呵呵,我从《鄱韵》这本会刊中,发现了青年与老人的距离:
年轻人常常谈论、赞美黄金般的新时代。这个,董老生前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新时代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也一定能像董老那样,在世上度过的余年能够日益成为优质纯金;因为,我从浩瀚无边的鄱阳湖中的礁石上发现董老那张脸,并非一般人的脸,而是一张人世沧桑的浮雕。
无论老人与孩子,无论在医疗事故发生与疫情检测的平凡事务中,还是在破坏生态环境、没有硝烟、你死我活的战场,在你身边都会悄然出一块行善与作恶的试金石。江河湖海坦坦荡荡,它们发出成千上万个笑声,把那些被分割的地区连接起来了,致使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好。
善者永生,从来都不曾死去。董晋先生并没有死,在今日平静、和谐的“鄱韵”乐章的会客厅里,老人仅是一位缺席者,因为,他还在那间简陋小屋的油灯下弹唱;因为,他身后留下了一笔鄱湖宛如碧玉的精神财富!
以上文字,漏夜忽草。是以为序也。
2022年9月27日夜10时半至次日凌晨1:08忽草于南昌守拙园

作者简介: 孙海浪,男。江西南昌向塘镇西洛村人(祖籍抚州)。中国当代作家、编剧、诗人、词家。1962年南昌师范(今豫章师范学院)毕业。国家一级作家。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历任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政协第六、七、八、九届常务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摇篮》儿童文学报(冰心题写报名)、《中国微型小说选刊》、海南《槟榔花》等文学报刊主编、央视书画院征文评委、凤凰网《文化.大家》智库成员。被专家誉为“复合性、不断追求创新的优秀作家”。已出版各种题材、体裁的文学作品千余万字。主要代表作有:作词儿歌《井冈山下种南瓜》唱响中国、二百余万字豫章三部曲长篇历史小说《八大山人》《皇帝刘贺惊心动魄的二十七天》《王勃》。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大奖,《井冈山下种南瓜》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委会(1953——1978)奖、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小太阳沉浮录》获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童话《火中的凤凰》获文化部全国首届蒲公英创作曲艺奖、散文《“文学启蒙”琐记》、儿童诗《归来吧,丢失航标的小船》获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征文一等奖。散文《柚子树下》、诗歌《假如我是一棵种子》、歌曲《井冈山下种南瓜》等多篇作品被选入全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小学语文、音乐、美术课本。2021年荣登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邮票,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非文非物质文化保护基金会监制的《文化中国时代榜样》孙海浪世界邮票珍藏纪念册者为国家一级作家、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名家点评】
(1)低吟浅唱董晋先生
文/ 吴之帆
细读这篇序,咏鄱阳湖,吟鄱阳湖文学,赞董晋先生一一其人、其文、其追寻、其精神气魄。
这是一篇低吟浅唱董晋先生《鄱韵》专辑难得的好序。怎么个好法一一滋润而又沉凝,柔婉而又高拔。
人们更加爱上了这汇聚赣江、抚河、信江、昌河、修水五大水系而后注入长江的鄱阳湖一一这,晶莹闪亮于苍穹之下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人们更加认知了毕生献身鄱湖文学的董晋先生|;
人们更加领略了海浪先生的文情诗韵,进一步感受到了他字里行间浓烈的文学气息和对生活与生命的大爱。
让更多的人,特别是生活在赣鄱大地的人读到这篇序。
吴之帆,2022.9.29于南昌
(吳之帆,本名吴龙兴,教授,百名中国一级作家诗人,中国现代文艺学会常委、江西省老文艺家协会副会长、江西省关工委老艺术家委员会副主任。)
(2)文情并茂的序言令我折服
文/孙宪
孙海浪先生为董晋大师创办的《鄱韵》会刊所作之序写得好,序文画龙点睛,文情并茂,实事求是,写出了董老创作生活的质感,令我折服。同时叠出了多重真爱面影,且从董老言行细节领悟哲理,给人以自然山水与人文厚土的奋进与启迪。董先生人很低调,他是诗的一生、湖的一生、美的一生。
(孙宪为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西省高等院校学科带头人,江西省美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学生点评
(3)好一篇散文诗风的序言
——喜读孙海浪先生序《鄱韵》会刊
文/涂东云
国家一级作家孙海浪为《鄱韵》所作序文,用含蓄隽永的散文诗语言风格,生动抒发了对母亲湖的情怀,用气息浓厚的笔触引经据点,阐述了源远流长彭蠡湖的历史文化底蕴,用真情实感向我们叙述了原鄱阳湖文学研究会会长董晋先生的真情与怀念。序文人与自然对话,天人合一,并记述董老的生平事迹与文学造诣,高度评价了董老先生的社会影响力及人格魅力、精神境界,读来亲切可信。序文把自然原型与我们的记忆联系在一起,使我们由衷地敬佩董老,赞叹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追逐文学之梦的毅力,拥有硕果累累的非凡文学成就。
孙海浪先生恰到好处地用点晴之笔所言:“人世间最宏大的是江、河、湖、海,而最有耐心的是鄱阳湖。这个湖很接地气,它像一只驯良的大象,把地球上那些微不足道的普通人驼在自己宽阔的背脊上-----。”寥寥数笔点明中正,母亲湖与一位百岁老人鱼水相逢的亲密关系,这诗一般的语言包含着深邃的哲理,并把一位和蔼可亲、不知疲倦的“文学老人”勾勒在我们面前,给读者一种享受、快感。言未尽,意味长。
是啊!“花开时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时间如白驹过隙,在董老先生生命的长河里,总是敬畏自然,书写自然,他从不沉默,而是激起过千层浪。他携一缕孤独的风,在无边而遥远的地平线上,在“雪凝轩”书斋拔墨挥亳、撰写诗词、编辑《鄱韵》会刊。他的经典作品流芳百世、他的高尚境界永在、他的精神长相永存。他一手创办的江西鄱阳湖彭蠡派诗词与书法并美为一体的特色文学艺术,我们将义不容辞,有责任去传承彭蠡派董晋风之文脉。
由此感怀即兴拙诗《七绝 怀念董晋先生》:
彭蠡风标董晋同,
续编鄱韵雪凝空。
华章犹见缤纷语,
墨韵恒留浩瀚中。
东云于2022年10月2日拙笔于龙翔天宇书房

(涂东云为中国文坛百强榜杰出作家诗人、江西鄱阳湖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西滕王阁辞赋研究所副秘书长,南昌市楹联家协会理事。)

2019年3月10日,江西鄱阳湖文学研究会主要负责人在博能中心10楼召开研讨会,会议由姜方保会长主持。


江西鄱阳湖文学研究会一行赴母亲湖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