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子瞳(姜传春),性别:男。生于南国长于北疆,江南的水给了他灵性,北方的风教会他硬朗,天地万物皆可入诗,灵魂独舞时,夜话成行。吟游诗人,现居北京……
【对仗天上的云朵】
文/子瞳
生命原本的色彩
如阳光般通透
极少人读懂自己
总在用别人的尺子
光阴可无缝对接
也可如叶子般散落
万物给出的开示
太少人能得到顿悟
山谷遍地的花开
对仗着天上的云朵
哪一滴天上雨水
不胜似人间的美酒
…
步伐之路的感觉
今音(雍赓)评论:
在这首诗歌里面能够引起关注的点有“原本的色彩”、“别人的尺子”、“万物给出的开示”等主要的有三个。第二段第二行“总在用别人的尺子”,是值得引起反省的一件事,因为它包括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习惯在内,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各自在当今的行走方式。
而诗歌题目中的“对仗”属审时度势的方式与技巧。把巧用在人的短暂的一生中,也有长治久安的功效,首先,服务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构造和营运。其次,也感受一下人物穿新鞋不走老路的味道。老路在这首诗歌里面看不见,所看见的是呈新的对仗意识流溢全诗的感觉。“对仗天上的云朵”也作为诗歌引发的一个点来进行布置,这和诗歌创作的凝练与集中要求是吻合的。
由“云朵”作自然扩展至对各段的意象之间的联想,它有着在铺垫当中能够善于发现的“云朵”,像这样烘托氛围的效果,就像给画着色一样,还原的是“原本”,而不是用“别人的尺子”衡量出来的再本。诗歌体现了本身的运动模式是一个等,于是诗歌把节奏放缓,从第二段开始,能够感觉到诗歌的旋律发展到了这里就出现一个放缓。
人物也有一个确定,那就是同行的希望存在,但这个度又以“给出的开示”的万物为前提。人物的这个兼顾方式的拥有,在这里自然地就和他人形成了区别,这个区别有个实质上的质量划分,它就是自为和自在的区别,前者主动,后者被同。甚至有的被动了一辈子也没有“读懂自己”,而“总在用别人的尺子”衡量或惩罚自己。这种以同样存在与世的形式,所耗费的心血,不会有“阳光般通透”的感觉。在受物牵引的时候,“原本的色彩”就没有了。
这种假设或现象,和心目中的“美酒”之间的距离更是遥远,有的一代,还有的甚至多代。同样都在繁衍之中,但最终结果的满意度如何就很难知晓了。伤害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对仗天上的云朵”,不是你想到了就能做到的,那么,诗歌人物的底牌就是第三段第一行的“无缝对接”。就一般而言,底牌,通常都留在关键时刻才使用。这也是低调行事的规矩,让朋友低估你的优点,让不怀好意的人高估你的缺点。这时候的诗歌“对仗”意识就是诗歌人物的第六感觉。感觉往往和所想的结果会一致起来,于是诗歌人物用停下来面对的方式,来解决一个“无缝对接”的问题。它需要天赋、体能和毅力。
人类一次又一次突破极限,都和这三者有必然联系。于是,这首诗又具备了激发人的潜能的特征,用六段来激发,就是要为了防患于未然。自古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这句古语,也有它真实的一面。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但也会出现变数,如果变数足够,“对仗”的效果会更好。
这时候就会发现诗歌六段里面的都有哪些变数也就一目了然了。但这些变数都是在人物的一劫之后才会产生,它就是第一段第一行的“原本”。这也是被结构在第一段第一行的道理,这时候,其它五段也就能够得到一个顺利成章的合理解释。
作者:子瞳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 空
萧 潇 秋 秋 胡晶清 施国标
评论:今音(雍赓)
